李頎《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當大傢看到這首《古從軍行》時,肯定就會想起漢元帝時期,王昭君抱著琵琶齣塞的場景。其實,曆史上第一個彈著琵琶齣塞和親的女子不是王昭君,而是細君公主。
張騫二次齣使西域,想結盟烏孫,許以大漢公主嫁烏孫王,共同抗擊匈奴。烏孫王獵驕靡派使者到長安,嚮漢武帝求娶公主。
細君公主父親劉建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哥哥、第一代江都王劉非長子。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劉建畏罪自殺,江都國因此被除,改為廣陵郡。細君公主為罪臣之女,嫁給瞭獵驕靡。
獵驕靡去世後,其孫軍須靡繼立為王,按照部族傳統習俗(父子或祖孫共妻),劉細君又成為軍須靡之妻。
太初四年(前101年),和親僅五年的劉細君,便在鬱鬱寡歡中死去。
細君公主死後,烏孫王軍須靡再次嚮漢傢求親。漢武帝欣然同意,封楚王劉戊孫女劉解憂為公主,再嫁烏孫國王軍須靡。
我們的故事便從這裏開始,劉解憂屬漢高祖劉邦四弟劉交後裔,論輩分,劉解憂是劉細君的遠房姑姑。劉解憂與劉細君同是漢室宗女,同樣淪為叛臣之後,先後和親烏孫國。
公元前105年,解憂公主時年十六歲。身為罪臣之後的她,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婚姻大事,接到和親通知後需立馬準備相關事宜。
除瞭漢武帝賜給她的嫁妝,解憂公主去烏孫國時隻帶瞭一名貼身侍女——馮嫽,以右夫人的身份嫁給瞭軍須糜。
烏孫國此時內部分為兩個派係,一派希望與大漢結為友好邦交關係,共同抗擊匈奴,另一派則是傾嚮於匈奴。
軍須糜迎娶解憂公主之前,已經有多位妻妾,其中有一位左夫人(原是匈奴公主)頗受寵愛。加上她為軍須靡生瞭一個兒子,取名泥靡,成為王位繼承人。解憂公主來到烏孫國後多年未生子嗣,地位屬實不高。
當時解憂公主年齡不滿20,加上封建時期女子地位不高,又遠嫁異國他鄉,處處掣肘,一個弱女子如何幫助大漢拉攏烏孫國?
解憂公主沒有像細君公主那樣,一味地悲天憫人。她積極地參與烏孫的政治活動,幫助牧民抵禦自然災害,發展農業,支持與大漢開展頻繁的貿易往來,使烏孫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的發展。
同時,解憂公主與軍須糜積極參加外交活動,她嚮各國國王贈送禮品,宣揚漢朝教化。加上婢女馮嫽很快學會西域各國的語言,成為解憂公主身邊的左膀右臂。
這樣一來,雖然解憂公主沒有生下一兒半女,但通過在政治、社交,包括民生經濟等方麵的齣色發揮,贏得瞭西域各國貴族和人民的尊重和愛戴,並且提高瞭大漢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震懾瞭烏孫國內部想倒嚮匈奴的那些人。
軍須糜在位時間不長,他臨終之際,兒子泥糜年紀尚幼。為瞭維持內部穩定,軍須糜決定把王位傳給堂弟翁歸,並和他約定:翁歸死後要把王位傳給泥糜。
翁歸即位為烏孫王,解憂公主如同細君公主那樣,又嫁給瞭翁歸。
翁歸又稱“肥王”,他傾慕嫂嫂解憂公主多年,解憂公主先後為肥王生育元貴靡、萬年、大樂三個王子,以及弟史和素光兩位公主。長子元貴靡,被立為烏孫王儲。在解憂公主的影響下,烏孫國終於“親漢疏匈”。
烏孫國本來是在大漢與匈奴兩個勢力之間搖擺不定,肥王選擇歸附大漢必然會得罪匈奴。軍須糜左夫人,也就是那位匈奴公主肯定痛恨解憂公主。
她暗中寫信寄給娘傢,請求匈奴趕緊發兵入侵烏孫,甚至讓翁歸交齣解憂公主,與漢朝斷絕一切往來。
翁歸沒有屈服,畢竟他與解憂公主是有真感情的,二人又生下多個子嗣。肥王一邊齣兵抵抗,一邊同解憂公主上書漢昭帝,請求西漢齣兵共抵匈奴。
事有湊巧,漢昭帝劉弗陵體弱多病,他在位期間主張休養生息,與父親漢武帝劉徹相比,很少齣兵主動攻擊他國。 解憂公主與丈夫肥王嚮西漢請求發兵的時候,又正好處於漢昭帝病危之時。
劉弗陵沒有兒子,大臣霍光把持朝政,整個西漢上下亂作一團。 為謹慎起見,西漢沒有立馬同意解憂公主的齣兵請求。漢昭帝去世後,海昏侯劉賀短暫地當瞭一段時間皇帝。這之後,漢宣帝劉詢正式即位。
宣帝即位第二年(前72年),發鐵騎十五萬餘人,分五路攻打匈奴。肥王同時派齣全部傢當——五萬烏孫騎兵,西漢與烏孫國共同發兵20餘萬,連敗匈奴,俘獲包括單於在內近四萬人。
從此,匈奴國力衰退,再無力對抗大漢。此後數十年,漢朝邊疆無任何大的戰事,絲綢之路暢通無阻,與西域各國的交往日益密切。
西域莎車國在國王去世無人即位情況下,上書漢庭,請求立解憂次子萬年為國王;龜茲國王降賓,迎娶解憂長女弟史為妻。
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翁歸死,他遵守約定,把王位還給軍須靡與匈奴公主的兒子泥靡。
泥靡號狂王,按照習俗,五十七歲的解憂公主再嫁狂王,她為狂王生下一子鴟靡。甘露元年(前53年),為瞭讓烏孫與其他西域各國徹底歸附大漢,解憂公主設計誅殺狂王。事情敗露,狂王受傷而逃。
不久,翁歸與匈奴公主的兒子烏就屠殺死狂王,自立為烏孫王,烏孫內亂。在漢朝齣兵乾預及各派勢力的調解下,解憂公主的長子元貴靡為大昆彌(昆彌即國王),統六萬戶;烏就屠為小昆彌,統四萬戶。
兩年後,解憂公主的長子元貴靡和幼子鴟靡相繼病故,解憂公主的孫子星靡即位。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已經七十歲的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 “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
漢宣帝同意瞭解憂公主的請求,解憂公主帶領她的三個孫子孫女及馮嫽迴到瞭長安。兩年後,解憂公主去世,葬在瞭長安。
民間傳說,雖然王昭君作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若論美貌,或許解憂公主比王昭君更勝半籌。 不然的話,為何已經57歲的解憂公主還能讓許多男人為之傾心?
我覺得,無論是王昭君還是解憂公主,這些外嫁的宗室女,想要完成和親目的,不能僅憑美貌。解憂公主有著許多男人都未曾有的性格優點,那就是她從不自怨自艾。
試問,解憂公主與婢女馮嫽,用極小的代價,維持瞭烏孫和大漢的聯盟,穩定西域地區幾十年的和平。這樣的功績與同時期的霍去病將軍相比,絲毫不遑多讓。
誰說女子不如男?光有美貌無法成大事。隻有犧牲小我同時自強自立,不埋怨任何人和事,積極解決問題,方是為人處世之道。
部分圖片源於《解憂公主》劇照,若有侵權,請聯係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