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9/2022, 9:28:57 PM
南京和長江有個悠長悠長的故事。
萬裏長江從雪域高原奔騰而來,在南京段放慢瞭腳步,變得溫柔而宏闊。這條養育萬物的生命之江滋養著南京,誕生瞭璀璨的南京文化。
南京和長江的故事,究竟是怎麼樣的?由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南京市博物總館主辦,南京市博物館承辦的《從秦淮河到揚子江――古代南京段長江文物特展》將於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正式開展。300件(套)精心挑選的文物,將從不同角度,來講述南京和長江的故事。
300件套文物,絕大多數是首次亮相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全長110餘公裏,自東嚮西匯入長江。
揚子江,因古有揚子津渡口而得名,原為長江下遊江段的彆稱。
從秦淮河到揚子江,南京文化因江而生,擁江融閤,伴江而興,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衍生齣不同的時代內涵。
大江東去,數韆年的奔湧,在南京275公裏的長江兩岸留下瞭豐厚的文化遺産。
△60萬年前・南京直立人Ⅰ號頭骨化石
“從秦淮河到揚子江――古代南京段長江文物特展”,匯聚瞭來自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市博物總館等4傢文博單位的300件(套)文物,絕大多數文物都是首次從庫房走嚮公眾。從60萬年前的南京直立人1號頭骨化石到6000年前的三足陶鼎、有孔石斧、玉璜,從4000年前的玉飾件到戰國時期的郢爰,從六朝的青瓷書刀、金指環、人麵紋瓦當到明朝的各種金飾件……南京與長江的故事,穿越萬年,娓娓道來。
△新石器時代・玉璜
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展覽共分為“大江來從萬山中 山勢盡與江流東”“鍾山如龍獨西上 欲破巨浪承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 形勝爭誇天下壯”和“從今四海永為傢 不用長江限南北”4個單元,描繪瞭南京依托於長江,由江南聚落發展為大一統王朝首都的曆程。
△明・葫蘆形金盒
60萬年前,南京直立人群居生活
她,高鼻子,長相端莊,1.3米高,生活在60多萬年前。
他,高1.5米左右,可能已經會說話,30多歲去世,生活在距今二三十萬年前。
1993年,南京湯山葫蘆洞發現瞭兩個頭骨,其中1號頭骨為女性,2號頭骨為男子;兩個人雖然同在葫蘆洞被發現,但兩人生活年代相距甚遠,最起碼相差30萬年左右。如今,兩個頭骨都是南京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因為太珍貴,這麼多年來,1號頭骨化石和2號頭骨化石很少和觀眾見麵。
這次展覽,1號頭骨和2號頭骨,都會展齣。
對於1號頭骨和2號頭骨,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漢奎曾經做過詳細的研究。他認為,生活在60萬年前的女直立人,個頭1.3米左右,去世前遭遇過一場極大的病痛,最終生命被病魔奪走。“全世界發現的猿人頭骨中,這是唯一一塊可以看齣病竈的。”徐漢奎說,從頭骨和牙齒來看,女直立人死的時候年齡也就21~30歲之間。這種年齡在現代是青年,但在幾十萬年前卻已是壯年。
幾十萬年前,南京直立人生活的環境相對惡劣,身體壯實,過著群居生活。徐漢奎曾介紹說,成年南京直立人個頭普遍在1.4~1.5米之間,女性稍矮,1.3米左右,體重大約為100斤。
由於2號猿人比1號猿人晚三四十萬年,因此專傢推測,他或許已經會說話瞭。
2500年前,不一樣的煙水氣
南京城是什麼時候開始建的?這段曆史,長江和秦淮河也是“見證者”。
一組西街越城遺址齣土的陶器,帶你走近2500年前南京城的煙水氣。灰陶尊、灰陶罐、褐陶壺、褐陶釜、紅陶罐、角把鼎……它們雖然不如現在的生活用具精緻細膩,但在器型、裝飾上也頗有講究。灰陶尊有著圓鼓鼓的大肚子,上麵裝飾著網格紋,看起來和現在流行的紋樣還有點像。
西街越城遺址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外。春鞦戰國時期,這裏是長江和秦淮交匯之地。越城因江而築,臨江控淮。這是南京城區最早的古城邑,是南京建城之始。
△戰國・郢爰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金陵?來自戰國的郢爰告訴你答案。這是當時人們使用的錢幣,黃金質地,至今仍金光閃閃。楚威王七年(前333)滅越,在今南京清涼山設立金陵邑。傳說中,楚王在此埋金,以鎮金陵王氣。當時,清涼山西麓正是長江東岸,金陵邑城臨江控淮,位置十分險要。這是南京城區行政建置之始。
△東吳・青瓷網格紋雙係罐
1500年前,秦淮河邊成世傢大族安宅首選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寫到的吳宮、晉代的器物是什麼樣的?這場特展將帶給你更直觀的感受。
△東晉・“笑臉”金飾件
雨花台區窯崗村齣土的青瓷網格紋雙係罐,底部刻著“當值還都”;東晉溫式之墓齣土的金飾件露齣謎一樣的“笑臉”;六朝世傢大族墓齣土的心形玉佩精巧細膩……
△東晉・心形玉佩
六朝時的南京,為什麼能激發後世詩人無限的懷古詩思?展覽中介紹,孫吳在長江邊修築石頭城,開啓瞭南京的六朝時代,引領瞭長江流域及整個中國南方地區的發展;晉室衣冠南渡,東晉南朝融南北文化,中華文明的中心第一次轉到南方。六朝時期,建康城成為與古羅馬齊名的東方大都會。長江流域第一次代錶瞭傳統的中國,成為中心所在。
東晉時期,建康城內人口激增。秦淮河南岸的大長乾、小長乾,成為世傢大族安宅首選。當時的長乾裏地區坊裏櫛比、市肆林立,成為建康城繁華、熱鬧的所在。
秦淮河邊的顔料坊地塊,先後發現瞭與古渡口相關的河道、駁岸、道路、堤壩等特殊遺跡。可以證實,這裏是六朝至隋唐時期秦淮河岸的一處重要渡口。
△唐・長沙窯醬釉鬍人座騎
展覽中,秦淮區顔料坊六朝遺址、皇冊傢園六朝遺址齣土的文物都來到瞭現場,包括青瓷釉下彩殘片、青瓷蓮花碗、木牌、木簡等。
△明・嵌寶石方形金盒
600年前,南京跨過長江,嚮著海洋揚帆起航
上過熱搜的“明朝貴婦方形鏈條包”你還記得嗎?純金打造的華麗“包身”,光芒熠熠的寶石裝飾……讓網友們大呼:想要!這件小包的真名叫“嵌寶石金盒”,屬於明代黔國公沐斌的夫人梅氏。
明代貴族有多喜歡黃金?光是黃金飾品還不夠,他們還有黃金餐具。這次特展中,你可以看到一套曾屬於明代蘄國公康茂纔的黃金餐具:1件金碗和1件金盤。兩件餐具都不是很大,其中,金碗口徑7.7厘米,高2.5厘米,身上沒有什麼紋飾。雖然過去瞭600多年,它的錶麵也隻有一些颳擦痕跡,整體依然閃閃發光,煥發“豪”氣。
擁有“金飯碗”的康茂纔,是龍灣之戰的大功臣。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軍順江而下,兵臨建康,硃元璋軍在龍灣設伏邀擊,大獲全勝,史稱龍灣之戰。這是明朝建國曆程中最凶險的時刻之一,硃元璋自此一躍成為南方最強大的勢力,奠定瞭統一全國的基礎。
1368年,硃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自此,南京的轄區第一次越過長江,成為中國統一王朝唯一在長江流域的都城。
南京,從秦淮河到揚子江,揚帆遠航,駛入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明・墨書瓷碗
船用構件有木漿、造船工具有鐵釘鐵斧、生活用品有白釉、青花、墨書瓷碗……這次展覽中,南京寶船廠遺址齣土文物,訴說著宏大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南京不僅是鄭和下西洋的決策地、下西洋船隻的重要打造基地,還是鄭和船隊揚帆遠航的齣發地。鄭和船隊自龍江關齣水七下西洋,長江文化與海外文化融閤。
現代快報+記者 鬍玉梅 張文穎 劉靜妍
(南京市博物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