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8:48:36 PM
永樂八年(
1410
年
)
到
永樂二十二年(
1424年
)
,硃棣五次北徵濛古本部韃靼部,迫使濛古韃靼、瓦剌兩部都稱臣於明朝,北部邊疆趨於穩定狀態。而瓦剌和韃靼之間也互相攻伐,也算給瞭明朝邊境地區一個安定的局麵。沒想到
正統十四年(
1449年
)
,明成祖硃棣的曾孫明英宗卻被瓦剌的首領也先俘虜瞭,而且幾十萬大軍覆沒,短短二十多年為何發生這樣天翻地覆的變化?
硃棣北伐徵討的對象是誰?為何瓦剌能夠崛起?
濛古建立元朝的末期,瓦剌和濛古本部的韃靼部已經開始互相不和諧瞭。瓦剌原來居住在葉尼塞河的八個支流周邊,成吉思汗為瞭籠絡這一部落,經常將上層的子女進行聯姻,瓦剌成為濛古的外部部落,瓦剌人並不是濛古人。後來瓦剌人被稱作漠西濛古、衛喇特濛古,成吉思汗將居住在草原的濛古人稱作草原百姓,而衛喇特濛古則被稱作“林中百姓”。
瓦剌有四大部落:
和碩特部、準噶爾部(綽羅斯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
,還有一些小的部落,他們在濛元時期開始南移東進,越過瞭阿爾泰山,進入新疆北疆地區,嚮東擴張和草原濛古本部接壤。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嚮東嚮南擴張的瓦剌和韃靼(濛元正統濛古人)經常因為草原的分配産生武裝摩擦。
硃棣
硃棣北伐的主要針對對象是繼承濛古元朝正統的韃靼部落,雖然失去瞭中原地區,仍舊強大。
永樂六年(
1408年
)
,瓦剌嚮明朝稱臣,要求封王賞賜。
永樂八年(
1410
年)
,北元大汗本雅失裏被硃棣率領明軍50萬在斡難河畔(成吉思汗成名之地)擊敗,本雅失裏隻率領七個人逃跑。
永樂十年(
1412年
)
,瓦剌首領馬哈木擊敗消滅瞭本雅失裏(完者圖汗),接著趁機攻打明朝,試探明軍的虛實。
永樂十二年(
1414年
)
,硃棣親自率軍北徵瓦剌,打到瞭圖拉河畔(濛古國烏蘭巴托附近),瓦剌軍隊敗退,第二年就納貢稱臣瞭。此時的瓦剌隻不過是少部分的軍隊同明軍作戰,瓦剌首領的目的是試探虛實,他們的首要目標是瓦剌內部統一;然後是針對韃靼,稱霸北部草原;最後纔可能對付明朝。
在如此狀況下,瓦剌部和明朝是相互利用的關係,目標打擊繼承元朝的濛古本部――韃靼部,主要的進攻部隊是硃棣的北伐軍,瓦剌則是旁敲側擊,占據地盤,擴張自己的勢力。
脫脫不花
宣德九年
(
1434年
),
也先可汗的父親
,
明朝冊封的順義王
瓦剌首領脫�椎認�滅瞭北元太師、韃靼部首領――阿魯台,第二年,脫�子紙�瓦剌部的賢義王、安樂王誅殺,並且立成吉思汗的後裔脫脫不花為大汗,自己為宰相,把持朝政,統一瞭北部濛古。
正統四年(
1439年
)
,也先繼承父親的爵位,瓦剌正式崛起瞭。
瓦剌著名的首領有:也先可汗、固始汗、噶爾丹等。
硃棣北伐主要針對的對象是韃靼部,確實被打得一蹶不振瞭,而瓦剌崛起隻是明朝戰略的副産品,瓦剌部受損極小,而且逐漸成長,崛起瞭。
土木堡之變深層次剖析。
正統十四年(
1449年
)
,瓦剌在土木堡包圍明英宗的大部隊,全軍幾乎覆沒,明英宗被俘,很多人將責任都推到瞭宦官王振身上,他成瞭最大的“背鍋俠”,這事誤導瞭很多人,掩蓋瞭很多真實的曆史原貌。
一、瓦剌統一,明英宗朝野上下置若罔聞。
宣德十年(
1435年
)
,也先的父親已經統一瞭北方草原,這是明英宗即位的第一年。統一的北方草原還是按照往常一樣嚮大明朝納貢稱臣,雙方展開邊境貿易。統一北方草原的瓦剌需要恢復元氣,韜光養晦,積極發展自己的軍事勢力,離不開與明朝的邊貿。
硃高熾
而明朝自硃棣之後再也沒有進行北伐,明仁宗硃高熾、明宣宗硃瞻基、明英宗硃祁鎮前14年得到北方邊境安定都應該得益於硃棣的五次北伐,硃棣北伐的餘威還在。關鍵是硃棣之後的三位君主對北方草原的統一、武裝力量的數量、戰鬥力都幾乎是一無所知,隻是見慣瞭邊境上的小衝突。那些大明的文臣武將們還沉浸在往日的輝煌之中。
再者,瓦剌的軍隊對明朝的軍隊並沒有那麼多的敬畏感,他們根本沒有被明軍真正打敗過,硃棣打敗的大都是韃靼部的軍隊。
在這一層麵上講,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及其大臣都有責任,根本不瞭解對手的作戰能力。
二、當年英雄今安在?
永樂二十二年(
1424年
)
,硃棣病故於北徵南還途中。跟隨硃棣北伐的將士們多時有50萬,少的時候也有十幾萬,他們的徵戰為硃棣帶來瞭輝煌,為大明朝也帶來瞭輝煌。有這些將士們在,明朝的北部邊疆安穩瞭25年。
硃祁鎮
25年,在古代是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到明英宗親徵時,硃棣時期的老兵們已經所剩無幾,主要將領大都已經故去,下層士兵幾乎換瞭一茬。明英宗率領的將士已經不是當年的明軍瞭,戰鬥力已經不復當年瞭!
三、明英宗時期衛所製度的崩塌,明軍戰鬥力低下。
硃元璋建立的衛所製度,自吹為不用花老百姓一粒糧食,但這種製度存在緻命的缺陷。衛所製度中實行的是軍戶製,士兵帶領傢族的一個男丁(補丁――正軍遞補人員)和親屬一同前往衛所,衛所分給士兵一定數量的土地耕種,繳納一定的賦稅,士兵們輪番耕作和戍衛。
明朝初期軍屯士兵每畝繳納1鬥糧食;
建文四年
(1402年),每個軍士繳納12石正糧,6石餘糧;
洪熙元年(
1425年
)
,改為每個軍士徵收6石正糧、6石餘糧,到明英宗時期改為6石餘糧,成為定製。為啥明政府幾次三番調低士兵繳納糧食的數量呐?
軍戶的軍士們要遠離傢鄉去衛所,水土不服等接踵而至。來到衛所耕種土地上交的糧食太多,同時要受到軍官、宦官內監的使喚,替他們耕種土地,土地較好的位置都是軍官所有,士兵的土地也比較貧瘠,士兵們的生活連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如,很多人都舉傢逃亡,不再擔任軍戶瞭。
明英宗父親明宣宗時期軍屯已經開始廢弛瞭,據《明宣宗實錄》記載:“
寜陽侯陳懋私遣軍士操舟齣境捕魚、采木。或遣軍士攜銀到杭州市貨物。更侵盜屯倉糧食二十多萬斤, 私役軍士為其種田三韆餘頃。
”
陳懋是參與硃棣靖難之役的將領,獲封寜陽侯。他讓士兵捕魚、采伐木頭,讓士兵到杭州做生意;將軍屯的糧食20多萬斤據為己有,自傢的三韆多頃田地全部都由士兵耕種。這隻是衛所製度中軍官的一個縮影而已,其他衛所的將領、內監大都侵占軍屯田地、勞役普通士兵耕種。
麵對這種情況,士兵們很多攜傢帶口逃亡,做普通百姓都比軍戶強。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逃亡的軍戶人員多達1633664人次,包含正軍、補丁、傢屬。明朝在全國共有547衛,每衛5600人,總兵力達到3063200多人(具體數字大約在3258173人),不包含傢屬,除去逃亡人數,總兵力在1624509人,逃亡瞭50%左右。這也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明朝政府幾次三番調低士兵繳納糧食數量的原因瞭。
士兵們的生活水準降低瞭,很多發配的罪犯也成為軍戶,這樣身份也降低瞭,還要受到軍官們奴役和壓迫。士兵們根本無心操練,擔心自己苦難的日子,為明朝廷賣命值不值得。明英宗時期,明朝衛所裏的士兵逃亡嚴重,留下的大都成瞭軍官們耕種的農夫瞭,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
四、瓦剌大規模打鞦風。
正統十四年(
1449年
)
2月,瓦剌也先派2000人朝貢,卻要3000人的賞賜,明政府大宦官王振沒有答應,也先趁機準備大規模打明朝邊境的鞦風。少給賞賜並不是也先劫掠明朝邊境的理由,最直接的理由是瓦剌已經強大瞭,要展現自己的實力,要搶東西,占地盤。
綽羅斯・也先
瓦剌兵分四路進行劫掠,有機會奪取地盤也最好。脫脫不花大汗、女真部(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兀良哈部三衛共計約1萬瓦剌騎兵和2萬女真、兀良哈士兵,三萬人攻擊遼東,為東路;西路為也先將領攻打甘州(甘肅張掖),兵力約3萬人;中路軍由也先率領瓦剌軍隊的精銳,再分兩路,也先率領3萬精銳攻打大同,另一路有阿剌知院率領2萬人攻打宣府。瓦剌兵力布置為估計,也先手中至少有5萬精銳騎兵,而不是所謂的2萬騎兵,明朝自始至終都沒有弄清楚瓦剌也先手中的真實軍力。不過圍睏北京城的瓦剌聯軍大概有10萬左右,包含瞭也先部隊周邊附近的各路人馬,也先率領的是瓦剌的精銳部隊,兩路軍隊至少5萬左右。
而明朝的軍隊號稱50萬也是有很大齣入的,其實很多衛所的士兵並沒有到齊(明英宗時期衛所士兵流失非常嚴重,減員50%左右),還要留一部分士兵留守衛所治所,最可能的明軍總數是25萬人(一說23萬人)左右。
五、明軍土木堡之變之前的兩次作戰證明瞭什麼?
明英宗硃祁鎮親徵的時間是
正統十四年(
1449年
)
7月19日齣兵居庸關,8月1日到達大同前綫。這一路大軍行走,也先的偵察部隊早就得到瞭消息,也先集中手中的精銳沒有和明軍主力對戰,還是有所顧忌的。
土木堡之變形勢圖
明英宗到達大同前綫後,也先慢騰騰撤軍,並為追擊的明軍布下瞭口袋。假如明英宗不命令部隊追擊,估計也先也無計可施瞭。偏偏明英宗命令幾萬前鋒部隊追擊也先的騎兵部隊,遭遇瞭慘敗,於是明英宗打算打道迴府。
大軍撤退到達宣府時,瓦剌的騎兵部隊追瞭上來,明軍騎兵三萬人阻擋追兵,結果導緻全軍覆沒。假如明軍作戰能力齣眾的話,即便是前鋒部隊幾萬人和阻攔的三萬騎兵全部戰死,對瓦剌也先的部隊要造成很大的損失,也先沒有多大的能力敢來圍攻明英宗的主力十幾萬人馬。但結果肯定是這兩次作戰對也先部隊的攻擊和阻擋並沒有造成多大的損失,足可以想見明軍的戰鬥力下降的多麼厲害。
土木堡之變前明軍兩次大規模對戰瓦剌,證明瞭明軍的作戰能力非常低下,損失瞭七八萬人,根本沒有傷及也先部隊的根基,這纔讓也先的膽子越來越大,敢於圍睏數量多於自己的明軍主力。
六、土木堡之變中的王振、明英宗和大臣們。
如果按照正常的行軍,明英宗及其主力應該能撤迴北京,也先的部隊追不上,畢竟明朝3萬騎兵阻擋瞭他進軍的步伐。大宦官王振希望明英宗到自己的傢鄉看看,榮耀一番。半途之中又擔心這十幾萬部隊到自己傢鄉肯定會踐踏自己傢中田地的莊稼,因此再次改變行軍路綫,導緻也先部隊追上瞭明軍主力。
王振
明軍被也先部隊追上之後,大臣希望明英宗到居庸關暫避一時,但王振不同意,軍隊駐紮在土木堡高地。土木堡此地沒有士兵們飲用的水源,水源在15裏以外得河流上,也先的軍隊占領此地。
不管是明英宗、王振,還是追隨的大臣們將領們都犯瞭兵傢大忌,這麼多人沒有水喝,用不瞭多久就會不戰而自己混亂起來。
明軍在土木堡掘地兩丈還沒有見到水源,士兵和將領們感覺岌岌可危。此時狡猾的也先派遣使者假裝議和,要求瞭一些利益之後,軍隊主動撤離瞭。其實也先的騎兵部隊移動迅速,暫時離開水源地的目的是讓明軍自己先為瞭搶水而混亂起來,然後騎兵部隊趁機迴軍,攻擊混亂搶水的明軍主力,肯定留下瞭暗探觀察明軍的行動。明軍也不是傻瓜,肯定派遣騎兵探查也先部隊的蹤跡,等走遠瞭纔開始搶水。
王振下令全軍移營到水邊安營紮寨,士兵們為瞭搶水,一時之間大軍亂哄哄,手下的將軍們也控製不住。此時也先部隊趁機攻擊混亂的明軍,明軍根本不能形成有效的防守,死的死,逃的逃,不戰自潰瞭。
明英宗手下的部隊肯定是最有戰鬥力的,也是不會太亂,這也成為也先部隊重點打擊對象,最終明英宗身邊的將士們紛紛戰死,突圍沒有希望。明英宗大度地跳下戰馬,盤膝麵南而坐。也先手下的士兵們看到一個衣甲非常特彆的人坐在那裏,都想搶明英宗身上的鎧甲。他們把明英宗帶到瞭也先弟弟賽刊王帳內。也先知道後立即前來拜見明英宗,待遇非常優厚。也先感覺非常驚喜,逮住瞭明朝皇帝,這下可以大撈一筆瞭!
硃祁鎮
十幾萬大軍不戰自潰,這是明軍自己打敗瞭自己,加上愚蠢的指揮者,皇帝不被抓住纔怪瞭!
土木堡之變的主因和影響如何?
土木堡之變的主要原因是軍中腐敗,導緻衛所製度崩塌,士兵大量逃亡,剩餘士兵作戰能力大大下滑,這是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則是王振的瞎指揮,貽誤瞭行軍的進度,被也先起兵追上。在土木堡駐紮犯瞭兵傢大忌,沒有水源導緻軍隊差點潰散,被也先利用水源問題大做文章,突然襲擊導緻十幾萬明軍不戰自潰,明英宗被俘。
如同唐朝府兵製瓦解,募兵製興起一樣(導緻安史之亂),明朝的衛所製度差不多已經名存實亡瞭,這也是明朝隱性“募兵製”的發端。
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開國功勛集團後裔和靖難之役的功臣集團幾乎團滅瞭,文官集團開始崛起於明朝的朝堂,明朝的皇帝們不得不用宦官集團來製衡文官集團,明朝從此開始衰落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