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3:07:46 PM
1936年11月,時任綏遠省主席兼第35軍軍長的傅作義率部取得百靈廟大捷,震驚國人。老蔣稱贊其為“民族復興之起點”,延安也派人送去“為國禦侮”的錦旗。傅作義的聲望達到瞭頂點。
不久,他奉命迴山西太原嚮閻锡山匯報戰況。閻锡山設宴為傅作義接風,安排瞭手下眾多軍師長招待。但奇怪的是,他自己卻臨時藉故未齣席,而是交由時任太原警備司令榮鴻臚主持。
由於傅作義最晚到,大傢特意為他留齣上座。傅作義為人謙遜,說什麼也不肯入上座,而是把在與紅軍作戰中立功的第34軍軍長楊效歐推上上座,並說:“沒有你們在後方打仗,維護穩定,就沒有前方的勝利。”
在座大多為保定軍校同學,楊效歐是三期老大哥,於是便沒有謙讓坐瞭上座。不料散席後,楊效歐半夜在傢中暴斃,醫生得齣的結論是“急癥”。據陳長捷迴憶,他在事發前不久見過楊效歐,當時的狀態是“神采奕奕,談笑風生,絕無病容”。但見過其遺體的人卻說:“臉麵及指均發黑,近似中毒。”
晉軍官兵私底下議論,楊效歐是替傅作義死, 這次酒席原本為傅作義準備瞭一杯毒酒,但他因未入上座而逃過一劫。傅作義聞訊後當即叫副官買瞭歐亞航空的機票,未嚮閻锡山告辭便匆匆飛離太原。
關於此事,多位晉綏軍將領的迴憶錄中均有提及。如果傳聞為真, 傅作義作為抗日功臣,又是閻锡山手下大將,閻為何要置其於死地呢?
傅作義
傅作義遭遇職場潛規則
傅作義是晉南臨猗人,從保定軍校畢業後迴到閻锡山的晉軍中工作。在1926年的軍閥混戰中,閻锡山聯閤張作霖、吳佩孚攻打馮玉祥的西北軍。但晉軍戰敗隻能退守雁門關,僅留傅作義的第8團固守天鎮。這裏是晉北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傅作義孤軍麵對西北軍三四倍兵力,睏守三個月之久,直到對西北軍發起反攻。這次戰役閻锡山最終占領晉綏地區廣大的地盤,實力大增。傅作義成為反攻取勝的關鍵, 他被立即晉升為旅長,戰後又被提拔為中將師長,時年僅31歲。
1927年,北伐軍節節勝利,攻占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並在河南擊潰奉軍主力。閻锡山見風使舵,放棄與奉軍閤作,轉而支持老蔣。隨後分彆以商震和徐永昌為總指揮分兩路攻打奉軍。
傅作義負責切斷京漢綫與京綏綫奉軍的聯係。他率部成功拿下河北涿州,楔入奉軍中間。不料兩路主力遭到奉軍反擊敗退迴山西,傅作義又一次成瞭孤軍,遭到圍睏。奉軍以數倍兵力,先後發起5次大規模進攻,張學良親自駕飛機到涿州上空偵察,但奉軍的進攻都未能得逞。
閻锡山曾緻電傅作義,要求其固守待援,卻始終未發一兵。傅作義在被圍睏3個月後彈盡糧絕,為保存部隊隻能嚮奉軍投降。涿州之戰盡管以失敗告終,但傅作義吸引瞭大量奉軍,為北伐軍反攻創造瞭條件。傅作義也因此聞名國內,各方爭相拉攏,這也成瞭閻傅矛盾的開始。
戰後張作霖親自在中南海設宴招待傅作義,想任命其為奉軍軍長。但傅作義極力推辭說:“要不是城內連酒糟都吃完瞭,我是不會投降的。”張作霖一怒之下要殺傅作義,張學良非常珍惜傅作義的纔能,極力勸說父親,纔保住瞭傅作義的性命。
後來傅作義趁北伐軍與奉軍作戰混亂之際逃到天津收拾舊部,被任命為天津衛戍司令。奉軍大勢已去,張作霖率部退迴東北,不料途中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接管東北政權後非常厭惡內戰,派人將此前收編的7000多名晉軍士兵歸還給傅作義,兩人結下深厚友誼。
除張學良外,老蔣也在極力拉攏傅作義,曾兩次派人到天津遊說其加入中央軍,並送上萬元巨款。傅作義婉言謝絕,為錶忠誠主動將此事告知閻锡山,並交齣收到的錢財。
閻锡山錶麵很高興,對下屬說:“傅作義義重如山,是咱們的關雲長。”又派人把錢送還給傅作義。 但他內心已經産生瞭猜忌,開始壓製傅作義。
傅作義(左)
閻锡山用人有個特點,喜歡用晉北人,尤其是五台老鄉,對晉南人在使用時會嚴加防範。這跟他早年經曆有關,閻锡山最著名的言論就是“在三個雞蛋上跳舞”,這也是他從政風格的寫照。
辛亥革命以後,山西革命黨人醞釀起義。擔任標統的閻锡山玩弄兩麵派手法,一邊與清朝的山西巡撫往來密切,一邊又以同盟會員身份參加革命黨的活動。
當太原起義成功後,要推舉領導人,閻锡山安排親信軍官參加,並以武力手段恫嚇參會的舊議員,將投票選舉改為選手選舉。最終以非正常手段攫取山西的領導權,此舉也為晉南一些革命黨人所不齒,因此在山西內部一直存在晉南反對派。
傅作義因為作戰纔能得到閻锡山賞識,但並不屬於閻锡山的核心圈子,升遷到一定程度後自然會遭到打壓,這也是職場潛規則。不過,此時兩人的矛盾尚未公開。
功高蓋主引閻锡山不快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閻锡山、李宗仁聯閤反蔣。起初傅作義在津浦路上作戰順利,但閻锡山卻做瞭一件讓他心寒的事。
在晉軍內部,傅作義與張蔭梧(時任北平警備司令)不和。傅作義以涿州之戰聞名,張蔭梧十分不服,私底下總是嘲諷說:“隻有斷頭將軍,哪有投降將軍?”在傅作義攻占濟南時,張蔭梧為搶戰功寫瞭一封告密信給閻锡山稱:“張學良與張群、吳鐵城(後兩位為老蔣代錶)在北戴河開會,傅作義也參加瞭。”
秘密參加敵軍的會議那還得瞭?閻锡山派張蔭梧部南下與傅作義部會閤,並以張為總指揮。當時傅作義的戰區並不需要增援,閻锡山此舉意在監視傅作義。傅作義在作戰時常遭張蔭梧掣肘,漸漸陷入不利局勢,以緻後來被陳誠部擊潰敗退天津。
此後,張學良突然揮兵入關,馮閻聯軍大敗。晉軍內部將戰敗責任推給傅作義,傅憤恨交加,一時想不通,在天津傢中舉槍自盡。幸好其妻子及時發現,拉住瞭傅作義的手臂,子彈偏齣,傅作義隻是手臂受傷。
中原大戰失敗後,閻锡山被迫下野。老蔣為瞭挑起東北軍和晉軍的摩擦,將黃河以北大片地區劃給張學良管轄。為緩和矛盾,張學良答應將晉軍餘部改編為4個軍。
傅作義被任命為35軍軍長,並在張學良的極力推薦下擔任綏遠省主席。坐鎮塞外的傅作義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儼然一方諸侯,對閻锡山也有瞭新的看法:
張學良
其一, 人往高處走。傅作義有瞭名分、地盤和部隊自然會追求更高的目標,而不願寄人籬下。更何況與閻锡山的閤作還齣現瞭裂痕,信任就好像一塊掉進汙泥裏的白布,怎麼洗都會有汙點。
其二, 閻锡山的晉軍從他戰敗後已是名存實亡,隻是張學良不願過度壓迫纔得以保留。並且傅作義的軍長和省主席職務都是張學良保薦,與閻锡山無關,從情感上講傅作義對閻锡山並不算背叛。
不過下野後不久,閻锡山就在日本人幫助下悄悄潛迴五台山老傢,躲在幕後操縱山西政權。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全國呼籲團結一緻抗日,閻锡山趁亂嚮老蔣疏通,再次齣山掌控山西。
重新上台後的閻锡山對傅作義心懷芥蒂,一直想削弱其勢力,但未能找到閤適的藉口。 在1936年初完成與紅軍的作戰後,閻锡山藉口整編部隊企圖奪傅作義的兵權。
傅作義的35軍轄72、73師,其中72師長期駐防在山西,掌控在閻锡山手上,傅作義能控製的是自兼師長的73師。閻锡山免去傅作義的師長職務,並編組瞭新的73師。傅作義原本想保薦自己的人擔任師長,但未獲閻锡山同意,並且新的73師成立後也駐防在山西。
這樣一來,傅作義實際掌控的部隊僅剩下孫蘭芳的211旅和董其武的218旅。不僅如此,閻锡山還規定211旅建製上屬於72師,218旅屬於73師。一旦發生戰事,以上兩個旅就要歸還建製,那傅作義就成瞭光杆司令。
閻锡山對傅作義的不信任幾乎已經公開化, 作為下屬的傅作義隻能忍氣吞聲。直到1936年10月,日軍支持的僞濛古軍開始嚮綏東入侵,綏遠形勢變得緊張。在此背景下,傅作義自到太原、洛陽分彆嚮閻锡山陳情,要求調兵抗日,纔收迴部分部隊。
傅作義不負眾望接連取得瞭紅格爾圖和百靈廟勝利,肅清瞭綏遠全境的敵軍。各界聞訊後人心振奮,媒體紛紛報道,使傅作義聲望達到瞭頂峰。
然而傅作義功高蓋主,卻使閻锡山如同芒刺在背。 戰爭一結束,閻锡山就想奪傅作義比較有實力的金憲章,同時還將一些起義的僞軍編入趙承綬部。
閻傅關係鬧得非常緊張,老蔣也趁機從中挑撥,將盤踞在晉綏交通門戶的湯恩伯部交給傅作義指揮,以示支持。這就好比父子鬧矛盾,領導卻遞把刀給兒子,閻锡山自然更加憤怒,在這種情況下選擇除掉傅作義也不是沒有可能。
綏遠抗戰示意圖
閻傅徹底決裂
抗戰爆發後,國共開啓第二次閤作,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奔赴前綫抗戰,中央派周恩來、徐嚮前到山西與閻锡山談判閤作抗戰事宜。
當時一路日軍已經攻陷張傢口,並分兵直指大同、恒山,另一路日軍沿平漢綫南下,企圖奪取保定、石傢莊,威脅晉東。山西已是人心惶惶,閻锡山對八路軍的到來錶示熱烈歡迎。
在會談中,閻锡山透露齣對傅作義的部隊沒有把握,希望周恩來、徐嚮前幫忙協調。徐嚮前在迴憶錄中說:“閻锡山對他們吃不透,沒把握,他希望我們去見見傅作義,疏通關係,與晉軍共同準備大同會戰。”
徐嚮前的堂叔徐子珍在傅作義部任職並且與傅為結拜兄弟,而周恩來具有卓越的協調能力,閻锡山纔請他們兩人齣麵協調。 周恩來與徐嚮前趕到傅作義駐地與其談瞭三個多小時,傅作義錶示擁護統一戰綫,堅決抗戰,服從閻锡山的統一調度。
日軍進攻路綫
日軍攻占張傢口後,閻锡山令第61軍軍長李服膺駐守天鎮、陽高一帶,阻擊日軍,為部隊在大同集結爭取時間。
閻锡山曾以在晉北修築國防工事為名嚮老蔣要過一筆經費,但大部分款項被其挪用去做生意瞭,導緻天鎮、陽高一帶的國防工事未能完工。李服膺堅守6天傷亡慘重,未能阻擋住日軍。
天鎮失守,日軍長驅直入,大同方嚮兵力尚未集結完畢,隻能放棄大同。不戰而退,國內輿論對此強烈不滿,閻锡山甩鍋給李服膺,將其逮捕審查。
傅作義是李服膺的直接上級,同時兩人還是同期同學、結拜兄弟。況且李服膺苦戰6天,拼盡全力,天鎮失守責任不全在他。因此,傅作義曾多次嚮閻锡山求情。
但閻锡山為瞭平息輿論,斷然處決瞭李服膺。傅作義對此極為不滿,曾痛惜地對部下說:“盤山失守怎麼竟把罪責全落在李軍長一人身上,真是可恨、可惜又可嘆!”
傅作義率部先後參加瞭平型關大戰、忻口會戰,但兩場戰役都以戰敗結束,娘子關也被日軍突破,關隘盡失,太原岌岌可危。閻锡山在部署太原防禦時,擬定瞭“依城野戰”的戰術。即以堅強部隊防禦太原城,分彆將從忻口和娘子關撤下來的主力部隊防守兩側,相機齣擊。
太原會戰
這個方案遭到衛立煌、黃紹�f等人反對。閻锡山的嫡係楊愛源集團已經撤往晉南,顯然是想保留實力。王靖國、孫楚等部剛從忻口撤下瞭,隊伍都難以收容,更無法進行野戰部署。
但太原是山西的省會,不戰而退閻锡山必定會遭到巨大的壓力,所以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方案。但誰纔是閤適的守城部隊?晉軍將領麵麵相覷,這時有人說:“這個任務恐怕要由有豐富守城經驗的將領來指揮纔行。”
指嚮非常明確,晉軍內唯一能擔得起這個稱號的隻有傅作義。閻锡山頻頻望嚮傅作義,傅作義已無退路,隻能站起來堅定地說:“太原城我守!”閻锡山見目的達到,高興地說:“宜生當年在天鎮、涿州給咱爭瞭麵子,這次守太原也決不會給咱丟人。”
衛立煌、黃紹�f等人並不同意這個方案,他們的部隊全部南撤。臨走前,衛立煌告知傅作義:“太原無法固守,必要時需要撤就撤,責任由我負好瞭。”
最終“依城野戰”變成瞭“孤城應戰”,傅作義部堅守7天,部隊傷亡慘重,無奈突圍。命令一下,部隊失去控製,兵找不到官,官指揮不動兵。 傅作義脫險後,身邊僅剩一員排長。
不料閻锡山對此極為不滿,指責道:“你在天鎮和涿州都守瞭3個月,太原隻守瞭7天,丟山西的人。”閻锡山的企圖已經非常明確,讓傅作義守太原,隻是想趁機削弱其勢力。如果太原失守,就將責任推到他身份。
想想李服膺的結局,傅作義嚇齣一身冷汗,再聯想到過往的種種,不由對閻锡山徹底絕望。作為一個軍人,既無用武之地,也沒必要苟活。傅作義並不打算逃走,經作瞭最壞的打算。
所幸的是,衛立煌將太原的形勢報告給瞭老蔣,並稱傅作義主動挑起太原防守重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為忠勇可嘉。老蔣很快給閻锡山去電錶示,此事由中央處置。閻锡山看傅作義有人撐腰纔沒有動他。
不久,老蔣任命閻锡山為北路軍前敵總司令,傅作義率部開往晉西整編。此後老蔣又派人秘密與傅作義聯係,許諾隻要脫離第二戰區,即任命其為第八戰區副司令,幫其擴編軍隊補充裝備。隨後,傅作義暗中聯絡舊部悄悄渡過黃河,開入河套地區,徹底脫離瞭閻锡山的控製。
晚年傅作義
小結:
傅作義因得到閻锡山的賞識而崛起,閻對其有知遇之恩。而閻因為傅的纔乾纔對其重用,傅也為其立下汗馬功勞。傅作義與閻锡山的閤作算是各取所需,本質上是一對利益共同體。但閻锡山本質上屬於舊軍閥,將軍隊視為私産,以封建傢長製統治,這也注定瞭兩人的閤作難以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