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2:05:29 PM
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一部名叫《陳雲齣川》的電視連續劇播得正熱,但卻突然停播瞭。這部劇中主角陳雲的原型,是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革命傢陳雲。
而劇之所以停播,正是因為當事人陳雲覺得不能播放這樣一部片子,遂立馬給上級寫瞭信要求停播。於是央視便執行瞭中途停播該劇的指示。
這部連續劇主要是講:陳雲在紅軍長徵途中,根據上級命令秘密從四川轉往上海,在齣川途中遇到的各種阻礙與磨難。在成功抵達上海後,陳雲馬不停蹄地前往莫斯科,嚮共産國際匯報遵義會議的情況。這個劇本內容是一位乾部,根據曾護送陳雲齣川的席懋昭生前留下的會議材料寫成的。
在寫成劇本後,相關人員找到陳雲的秘書和傢屬進行商量,並未與陳雲本人接觸。在得到傢屬和秘書的同意後,峨眉電影製片廠按照劇本開始拍攝,陳雲從始至終都不知道這件事,就連電視劇上映,他也從來沒看到過。
那時的陳雲已經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身體狀況欠佳,眼睛患有白內障和青光眼,視力非常差勁,所以沒法看電視,全憑著電台和身邊人瞭解外界最近發生的事情。
當時陳雲聽電台的時間非常規律,每天一早一晚兩個點。要是突然有事趕不上,他也會叫人把廣播錄下來,有空再補聽。但是連續劇看的主要是畫麵,陳雲聽廣播是聽不到的
然而,還是在一次機緣巧閤之下,陳雲得知瞭《陳雲齣川》的播齣。在電視劇播齣期間,陳雲身邊的工作人員很自覺地隱瞞瞭這件事,沒人嚮陳雲透露。但是,一位新來的護士不知道要對此事進行保密,在一次閑聊當中,就嚮陳雲誇贊電視劇《陳雲齣川》很精彩。
陳雲一聽有些迷糊,但隱隱約約猜到瞭一些。在明確得知有這樣一部劇後,他當即喊來秘書,讓其將劇本內容念齣來給他聽一聽。
陳雲在得知《陳雲齣川》是在宣傳他以往的功績時,認為這部劇不能再播放,遂寫信給上級要求停播電視劇。隨後,這部已經播到一半的劇就被緊急停播。這就是陳雲,一個謙遜有餘、淡泊名利的革命傢。
除瞭電視劇外,陳雲也不允許有文章來宣傳他。陳雲對個人功勞曆來有一個明確的態度,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在黨的領導下做齣瞭一點成績,那麼這個功勞首先就要算在人民身上,因為人民支持的力量,是勝利的基礎。其次是黨的領導,最後纔輪到個人。
曾經有一篇文章,是關於迴憶東北解放戰爭的。文章寫好後送到瞭陳雲手裏進行審看。陳雲看過後雖然覺得內容沒什麼問題,也同意發錶,但發錶的前提是要把文章中提到他的那一部分內容給刪除掉。
“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這是陳雲一輩子所堅守的,他為黨的事業奮鬥終生,時刻掛念人民群眾的疾苦,到瞭晚年依舊保持謙虛謹慎、剋己奉公的作風,不願意宣傳自己,突齣自己。
陳雲不僅僅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齣偉大貢獻,他的思想和人格也是崇高的,不管是在艱難麯摺的革命年代,還是在建設新中國的和平年代,始終都保持著清醒與冷靜,堅守著老革命傢的優良本色。
陳雲擔任黨組織的領導工作,有著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而像他這樣的情況其實是極為罕見的。但即便如此,陳雲的名字也很少為眾人所知。
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始終反對宣傳自己,更不允許在宣傳中突齣他。凡是想要宣傳他的文章,隻要是被他知道的,或者是報到他那裏的,無一例外地都沒機會發齣去。就算有的文章已經發瞭齣去,他也有自己的堅持。
在1982年初,我黨將陳雲之前在會議上的發言內容發錶瞭齣來。文章發錶齣來後,報紙上還登瞭幾篇其他人看過此篇文章後的學習體會。陳雲在看到後對身邊的秘書說:發錶文章就可以瞭,為什麼還登學習體會呢?以後不準再登這些東西瞭,明天就刹車。
有人說這是陳雲謙虛,但陳雲卻不贊同,他說這不是謙虛,而是實事求是,他覺得自己的發言隻是個人的灼見,談不上讓彆人進行學習。
還有一年,新聞電影製片廠的同誌,想利用陳雲在杭州休息的時光,去拍一些他日常生活中的鏡頭。因為陳雲基本上不怎麼參加公開活動,在公眾麵前露麵較少,所以他們就想藉此機會記錄下來一些畫麵,留作資料。
一開始陳雲同意瞭,但製片廠隻拍瞭一次他在公園和遊人交流的鏡頭,他就不讓拍瞭。陳雲對製片廠的同誌說,他之後要是去世瞭,有這麼一張照片就行瞭。他嚮來不喜歡搞這些宣傳個人的東西,沒有他的電影鏡頭也沒關係。
1990年,上海市青浦縣練塘鎮為錶達傢鄉人民對陳雲的崇拜之情,決定將陳雲老傢的舊房子,建成他個人的革命曆史陳列館。
陳雲在得知這件事後,專門親自寫信給當地的相關部門,要求他們不要搞他個人的革命陳列館。他始終秉持著一個理念,一切個人功勞都要歸功於人民的艱苦奮鬥和黨的正確領導,如果沒瞭人民和黨的支持與帶領,個人的能耐再大,也勢必一事無成。
最終,當地人民根據陳雲的意見,將原本打算弄的個人陳列館,調整為瞭陳列齣自當地的各個時代的所有革命先驅的功績,並命名為青浦縣革命曆史陳列館。
在此之後,遵義會議紀念館為瞭恢復當年首長們住過的舊址,給陳雲寄去來信,詢問他當時是否在遵義會議會址住過,還錶明打算把他當年待過的衛戍司令部舊址內的單位遷齣,改為紀念室。
陳雲看過信件後,讓秘書迴信拒絕瞭對方想要恢復司令部舊址的打算。並且還多次囑咐道,隻要在遵義會議的會址說明詞裏寫上他參加過會議、住在哪兒就行瞭,不需要寫其他任何關於宣傳他個人的內容,同時讓秘書轉告,他曆來不贊成搞這種東西,希望以後也不要搞。
在接人待物方麵,陳雲對自己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有時候幾乎已經到瞭苛刻的程度。他要是去外地齣差,從不讓當地的同誌來迎送,並且也不允許他們陪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叫做“不迎不送,不請不到”。
到瞭晚年,身體欠佳的陳雲時常到外地休養。有一次,陳雲去到一個地方進行休養,沒跟當地的同誌打招呼,他不想因為自己而耽誤彆人工作,所以隻要不是自己請來的人,基本上都不見。
但是當地的一位主要負責人還是來到陳雲的住處,想要看望他。陳雲的秘書雖然清楚陳雲接人待物的態度,但見對方都已經到瞭,也不好直接迴絕,隻好去請示陳雲。可陳雲有自己的堅持,依舊是不見,最後那位負責人在秘書那坐瞭一會,便原路返迴瞭。
此外,陳雲也從不收禮。甚至為瞭以防彆人通過他身邊工作人員的手,將禮送到他的手裏,他還不允許工作人員在沒經過他同意的情況下收禮。有一次,一位瓷刻藝術傢做瞭一個精美的瓷盤,上麵還刻有陳雲的肖像,然後托人送到瞭陳雲秘書的手裏。
秘書本來想歸還,但又不好駁瞭對方的好意,隻能拿到陳雲身邊,讓本人定奪。陳雲看瞭一眼瓷盤,沒有多說什麼便讓秘書把東西拿走。秘書不明白陳雲的意思,便詢問要怎麼處理這個瓷盤。陳雲錶示把瓷盤放在哪兒都行,反正就是不要放在他這裏。
1976年之後,陳雲積極支持一些老同誌重新齣來工作,很多人在他的支持下受益頗深,有的同誌就想著買些禮物上門感謝。
有一次,有個老同誌就去買瞭一箱葡萄送給陳雲。要知道,葡萄在那個時候還算是個稀罕物,價格並不便宜。陳雲是拒絕收禮的,但畢竟是一起革命多年的老戰友,他也不好直言,可婉拒瞭好幾次都沒能成功。
無奈之下,陳雲鬆口,但他也有他的底綫,隻從葡萄串上扯下來瞭5顆,剩餘的都讓老同誌帶走瞭,嘗過也算是感受到心意瞭。同樣的情況還有,當時軍區的負責人去給陳雲匯報工作,同時還帶瞭兩盒葡萄給陳雲送去。
陳雲始終堅持不要,但這兩位同誌的態度也是十分堅定,錶示這不是送禮,隻是想著讓陳雲嘗嘗他們那裏的特産。他們都這麼說瞭,陳雲實在是想不到什麼理由反駁,最後摘下來10顆葡萄,錶示這十顆足夠嘗個鮮瞭,剩餘的也是全讓對方帶迴去瞭。
陳雲一生清廉,日常吃飯也非常簡單,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粗茶淡飯。有一年春節,他沒有在傢過年,而是去外地工作。
當地的接待單位不清楚陳雲的飲食習慣,想著春節嘛,就應該吃點豐富的,畢竟是團圓飯,於是就給陳雲擺瞭滿滿一桌子的菜。
陳雲一上桌,看著這麼多菜堅決不吃,就坐在那跟自己的秘書聊天。接待人員很快反應過來,在瞭解清楚陳雲的飲食習慣後,連忙吩咐廚房做瞭陳雲平常吃的一葷一素。等到這兩道菜上桌後,陳雲纔肯就餐。
還有一年春節,陳雲的秘書因為工作,去到陳雲住處請示,正趕上他在吃午飯。秘書見桌子上還是平常的那兩道菜,就想著說當天都過節瞭,應該要比平常吃得豐富點,就詢問陳雲要不要多加幾道菜。
陳雲聽後直接拒絕瞭,他說:不用加,我天天過節。秘書一下就明白瞭陳雲的意思,相較於革命時期風餐露宿的生活,現在的生活每天都和過節一樣。
陳雲逝世後,沒有留給兒女什麼貴重物品,他一生淡泊名利,齣版書籍得來的稿費,他要麼毫不猶豫地拿來交黨費,要麼就存起來捐給慈善機構。
有一天,陳雲從電台裏聽到為希望工程捐款的報道,主要是救助貧睏地區的失學少年,讓他們重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陳雲沒有任何猶豫,當即就喊來工作人員,讓對方從他的存款中取齣5000塊錢,作為希望工程的捐款送到基金會去。不久後,這筆捐款實實在在地用到瞭16名因為貧睏而失學以及即將失學的孩子身上。
1994年5月,陳雲因病住院,病情反反復復,時好時壞。但總體的情況主要是朝著逐漸衰竭的趨勢發展,不容樂觀。不過陳雲的心態非常樂觀,一直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抗爭。
並且隻要沒有特殊情況,他還同往常一樣,每天一早一晚聽電台新聞。隨著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陳雲有時候跟不上廣播員的播報速度,他就會讓工作人員將每天的新聞稿藉來念給他聽。
11月的某一天,陳雲得知黨組織號召眾人為貧睏地區捐贈衣物的消息,他立馬行動起來,讓工作人員轉告自己的妻子,趕緊去為貧睏地區捐贈衣物。妻子得知後號召全傢行動,最後除瞭捐贈齣幾十件衣服後,他們還特意以陳雲的個人名義,捐贈瞭一條嶄新的絲棉被和一條床單。
希望工程的孩子
1995年4月10日下午,陳雲與世長辭。對於自己的後事,陳雲生前曾交代過,他贊同火葬,並且也贊成將遺體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而他的遺願在去世的第二天得以實現,陳雲直到去世都在為祖國事業做貢獻。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陳雲為黨、國傢和人民奉獻瞭畢生精力,建立瞭永不磨滅的功勛。至此,嚮革命傢陳雲緻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