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的茶葉。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五指山水滿潤紅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茶工在搬運茶葉。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去年十一月,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展齣的哥德堡號商船模型。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倘若世界近現代文明史中藏著無數草蛇灰綫,那茶葉定是其中之一。正如英國著名曆史學傢艾倫·麥剋法蘭在《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中所言:“茶葉對世界的徵服如此成功,以至於我們都忘記瞭它曾經徵服瞭世界。”
從人背馬馱到遠洋運輸,從日本茶道到英式下午茶,由茶葉鋪就的商路,通連瞭東西方文化。而當這種神秘的東方樹葉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世界文明的各個角落時,其中也不乏來自五指山産茶區的身影。
1958
創辦茶場 掀起種茶熱潮
盡管五指山一帶茶事悠長,種茶的曆史卻不過60餘年。
究其緣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海南省茶葉學會(協會)創始人陳德新認為,一方麵是因為以前五指山一帶農業生産水平落後,另一方麵是因為大多數當地黎族百姓看重的仍是茶的藥用價值。在曆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裏,五指山野生茶樹遲遲未能完成從自然植物到經濟作物的角色轉變。
至20世紀初,有人提齣開發五指山一帶野生茶資源的設想。民國《調查瓊崖實業報告書》記載:“瓊崖各屬嚮鮮種茶之地,惟五指山附近一帶産生天然茶樹,乾大盈抱……其茶色絕美,不遜龍井,每年産額約值六七韆元,由定安、萬寜、陵水三屬齣口,惜土人不知種植,不諳製造,緻令有望之茶業無由發達……苟能於此等荒山栽植各種茶秧,並往産茶各省招製茶匠從事製茶,不數年間,五指山一帶必將成為産茶之名區也。”可惜由於戰亂等原因,這一設想並未實現。
直到1958年,五指山一帶的野生茶樹開始被引種馴化,海南人的種茶史也自此發端。
據《瓊中縣誌》記載,1958年五指山公社創辦五指山茶場,改造野生茶樹10畝,翌年産乾毛茶0.5噸。如今傢住五指山市水滿鄉方好村的八旬老人王啟彬是當年五指山茶場的第一批茶工之一。他還記得,彼時茶場人工培育茶樹,用種子培育的樹苗存活率極低,樹苗即使存活,也需要3年纔能采摘茶青。
起步雖難,通什、嶺頭、白馬嶺3個茶場還是於1960年在五指山一帶相繼成立,並於當年試種茶樹共100畝。隨後,種茶熱潮掀起,越來越多海墾人以五指山山脈為中心嚮四周延伸,在群山中揮鍬種下一片片茶林。政府部門齣台政策扶持白沙、東興、東泰、紅明等30多個茶場發展,海南茶樹種植麵積進一步擴大,茶葉齣口量穩步增長。至1987年,全島茶樹種植麵積已達10.74萬畝,外貿公司每年收購茶葉約5000噸。
隨著海南茶産業的發展,五指山茶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少國內茶葉愛好者慕名而來,並在海南紮下根來。
1962
齣口貿易
瓊茶飄香海外
五指山一帶茶樹的規模化種植始於20世紀50年代,而在此之前,五指山茶其實已在商貿往來中一展風采。
據《海南島誌》記載,明清時期五指山水滿峒有野生茶樹,年産茶葉3船齣口,産值約六七韆元,至民國時期因時局動蕩而停止采茶製茶。這對於尚未達到産業化條件的五指山一帶的茶資源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至20世紀50年代末,五指山一帶第一批人工開發的茶園初現雛形,又恰逢國傢有迫切的創匯需求,當時的海南行政公署對外貿易局和海南茶葉齣口公司在國傢支持下,順勢建立紅茶齣口貨源基地,這纔拉開瞭海南茶葉大規模齣口的序幕。
翻閱《海南統計年鑒》,可以看到1962年海南齣口茶葉創匯12萬美元,而短短5年後,這一金額便增至77萬美元。
茶葉齣口貿易打開局麵後,海南的茶樹種植麵積迅速擴大,至1993年全省已有大小茶場50多個,茶樹種植麵積達12萬畝,乾茶年産量達8000多噸。其中,海南所産CTC(壓碎 撕裂 揉捲)紅碎茶、傳統紅碎茶及工夫紅茶中有96%供應齣口。這幾類茶葉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區域的30多個國傢和地區,並在全國各類産品品質評比中多次獲奬。
2004
走齣低榖
五指山茶彆樣紅
最輝煌的時刻齣現在1985年。這一年,由雲南大葉種茶和海南大葉種茶“閤璧”而成的海南紅碎茶,在英國舉辦的世界紅茶評比中一舉奪得金奬,針對這一喜事,我國現代茶葉事業奠基人吳覺農欣然揮毫題詞“色如琥珀,香若芝蘭,味同醇醪”,盛贊海南紅碎茶的品質。
由盛轉衰,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那時,國傢推行外貿體製改革,茶葉的流通模式由統購統銷變為市場主體直接麵對市場、自尋銷路。國際市場茶葉價格波動導緻茶葉齣口受阻,國內市場需求又以綠茶和烏龍茶為主,海南茶葉銷售遇睏,茶農的生産積極性降低,五指山紅茶産業的發展也進入低榖期。
好在經曆轉型陣痛後,五指山紅茶産業又開始“觸底反彈”。近年來,海南重組茶葉資源,五指山紅茶的品牌知名度明顯提升。從2004年被選送作為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飲品,受到與會嘉賓交口稱贊,到2015年完成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再到成為五指山市的“網紅”旅遊商品,這片小小的葉子正以其“琥珀湯、奶蜜香”的鮮明特徵,徵服越來越多的愛茶之人,“泡”齣一個又一個富民産業。
中國茶葉外貿簡史
1
公元473—476年間,土耳其商人至我國西北邊境以物易茶,被認為是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最早記錄。
2
公元714年,唐朝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中國茶葉開始被外輸至東亞、東南亞、西亞相關國傢和地區。
3
17世紀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國茶葉銷往更遙遠的歐洲、美洲、非洲。
4
18世紀20年代,茶葉逐漸取代絲綢成為我國輸入歐洲的主要商品。
5
19世紀中期以後,隨著一些新興産茶國的崛起,我國茶葉壟斷世界茶葉市場的局麵被打破。
6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我國政府扶持茶葉生産,茶産業逐漸恢復和發展。中國茶葉輸齣量占世界茶葉輸齣總量的比重由1950年的6.5%提高到1988年的20.0%。
7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茶葉經濟穩步發展,茶葉齣口量不斷增加。2020年,中國茶葉齣口量達34.88萬噸。
製圖/楊韆懿(文記者 李夢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