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3:40:15 PM
作者:林洪巨(沙堆鎮獨聯僑刊社)
我的母校――沙堆鎮獨聯小學已近百歲,她的前身是獨洲小學。讀者眼前的照片,是她上世紀之容貌,屈指已越三十二載。您看其校名題寫,更是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著名書畫傢、教育傢關山月之墨寶啊!
日前,區僑刊鄉訊協會的同仁在微信群看到瞭相關的照片,叮囑“講講關山月為學校題寫校名的故事,建校過程,為什麼他會為鄉村學校題寫校名呢?”緣此,我努力搜集,“搬字過紙”“以饗讀者”,並希冀給“僑都賦能”增一小草。
那麼,區區鄉村小學校,“何德何能”得大名人光華呢?顯然是因有人、事吧。
首先是因有其事。何為其事?這得從建校講起,而“故事”所沉澱之歲月不短,是以藉用瞭“鈎沉”一詞。
今日,我們放眼獨聯村,現存較早期的學塾舊址就有林啓�鮪庸蕁⑷貞褪槭搖⒂⒙〖役印⒗裉鍤槭業取�
十九世紀末期,“國文學校”“融融小學”和“原鼎小學”已分屬今獨聯村之幾個自然村。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僑胞、鄉賢俊彥林逸川、林英曹、林英浣等牽頭,閤並前述學校成立“私立獨洲小學”,俗稱“孔安堂學校”;校訓是:堅毅誠樸。學校名聞方圓鄉間,學子以此為榮。初時,校長林乾一,後由林鈞庭當校長(東和裏人,天津南開大學畢業)。
至1928年,“私立獨洲小學”改名為“獨洲小學校”;由當時廣州某部隊參謀長(師參謀)林捷三(東和裏人,廣州陸軍學校畢業後留學德國軍校)掛名任校長,同時聘請陳耀金為教務主任,督導教務,並藉獨洲小學校改名之際,請得當時任廣州軍政府總參義、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的鬍漢民題書校名,“獨洲小學校”五個大字,用花崗岩石闆鑿刻,立於校門口。
由於學校業績斐然,名聲在外,入學就讀學生不斷增加,原有孔安堂課室已不夠用,於是籌款在鎮天廟兩側建起兩排新課室,周圍建校園圍牆,門口有鐵門,使學校初具規模。
而後,獨洲小學校更名為“獨洲中心國民學校”,由林鬆波任校長(山頂裏人。上海大學英語碩士畢業,曾在培正學校當教師、在德國洋行當翻譯)。繼續聘請陳耀金當教務主任。
爾後,獨洲和那伏閤並為第八區。那伏小學稱第一中心國民學校,獨洲中心國民學校改稱“第二中心國民學校”。林鬆波仍任校長,陳耀金仍任教務主任,直至抗戰勝利。
抗戰勝利後,林壽南任校長至新中國成立。
吾村學校曆來辦學質量一流。這一時期,在獨洲學塾、學校受禮啓濛的曆屆學生中,不乏優秀人纔,如清華畢業的林鳳臨;杭大畢業後留日的林柏滔(林達川);廣東陸軍學校業後留學德國軍校的林捷三;上海大學英語碩士畢業的林鬆波;復旦大學畢業的林光柱;天津南開大學畢業的林釣庭;杭醫大畢業的林朝中和林亞閤;廣州大學畢業的林遂儒、林國禎、林關濃和鍾永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獨洲第二中心國民學校改稱“獨聯小學”。在的領導下,獨聯小學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生機盎然的春天。此時,無數窮傢孩子、“大齡孩子”紛紛得以入學讀書。
至1958年,全校已有15個班,學生695人,教職員22人,校捨緊缺。當時有林英輝、鄭耀祖、黃美嬋、林培欽、林國禎、林誌光、林南來、林昭森、林昭亨等華僑、僑屬、鄉賢俊彥慷慨捐資支持辦學,鄉民閤力,在孔安堂門前下級興建兩座磚瓦結構平房,組成瞭8個新課室。
到1960年,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因校捨不足,一部分二年級學生要到鞦泉祖祠及大豐村和遠嶺村設分點上課。
到1968年後,小學附設初中班,另沙堆中學又在獨聯小學校辦一個高中班,學生人數激增至800多人,教職員工達40人。此時鎮天廟己拆,建成一座四間平房課室,新建一座二層的教導處,又建一座教師宿捨和廚房,整個山頂裏的曬榖場以及廣場都劃入學校範圍。
1990年,中小學分傢,舊校捨不能再用。正是時,僑胞、鄉賢俊彥林耀昂、林有基、林國富、林國樓、鍾堅、林健武、林間望、林苗龍、林澤庭等大力支持,分彆興建南北兩座教學大樓,其中南樓以林耀昂母命名為“吳有歡樓”,並建立學校圍牆和校門牌坊以及混凝土校道等設置。同時,林朝湊伉儷、林發枝、鍾傢聲、林湛賢、鄭耀祖、林誌光、林月圓、林華袞和陳文學等君串連鄉親並熱心贊助,並且,獨聯鄉每一鄉民捐款10元,將原教導處改建為“愛鄉樓”,餘額之款,撥充奬學基金。旅美僑胞林國富、林國樓昆仲,另又捐資設“恩豐奬學基金會”。
“一切為瞭孩子;為瞭孩子的一切;為瞭一切的孩子!”“黌宮育雛,鳳翥藍天!”如此功在韆鞦萬代的教育事業,怎能不鼓舞父老鄉親帶著十足的底氣去拜訪名人,而又得“青睞獨垂”呢?
其次就是因有其人。獨聯村地靈人傑,尊師重教,亙古綿長。據說,新校捨落成之際,由林有容等父老聯係時任廣東省政協委員林國炎(獨聯村東和裏人),拜訪時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的關山月,求得惠賜墨寶,再由時任獨聯小學的校長和老師們用幻燈機放大定形,後交承建者林某纔負責請人刻字粘帖。
其實,早在1984年獨聯牌坊落成時,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林若就曾撰聯:“獨特風光閻閭永譜青春麯;聯翩思緒桑梓常牽赤子心。”
1984年,旅港鄉親陳美菊女士及其傢族獨資捐建“林仕靈初級中學”,成為沙堆鎮一所獨立初中,學生來源於沙堆鎮北片的鵝溪、那伏、大灣、大環等村莊,初中生有400多人。
2004年9月,獨聯小學與仕靈中學閤並為一所九年一貫製學校,改稱“獨聯學校”。
2005年6月,獨聯學校被評為江門市一級學校。
2006年1月25日,廣東省教育廳粵教督(2006)6號文通知,正式批準獨聯學校(九年一貫製)為省一級學校。
獨聯學校片區大地富饒,鍾靈毓秀,鸞翔鳳集;人文底蘊,代代相傳。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師導乃元良之教。”現在,母校小學部12個班,522人;專任教師30人。初中部6個班,244人;專任教師22人。中(小)學高級職稱有8人,中級職稱39人。
“拳拳師者,殷殷初心。”2010至2020十年間,中考成績連續多年位居本鎮第一。多年來獲得區中考成績優秀奬。2018、2019榮獲江門市協同教育二等奬。
“教室寓乾坤,課桌寄日月。”母校學生性情敦厚,尊師樂學,個性飛揚。“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近10年裏,被區直國傢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和普通高中錄取高達432人。進入全區前1000名的尖子生多達30人。
2020年政府投資一韆多萬元重建兩幢教學大樓和校門,關山月題寫的校名重新貼上。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說僑胞鄉親投資建校是物質層麵的活水源頭,那麼,關山月老前輩題寫校名就是精神層麵的源頭活水,永遠激勵著師生們以勤為徑、以苦作舟勇往直前。
運營 |新會區融媒體中心新媒部
3月8日《新會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