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7:11:20 AM
全文長 29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 分鍾
“
導 讀
魯白,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長期緻力於神經營養因子和突觸可塑性、以及神經與精神疾病方麵的研究,他是該領域具有國際知名神經生物學傢。
他認為我國現今需要的是頂尖的科技人纔,需要有創新精神和企業傢精神,要能適應快速變化的迅速成長型人纔。這對當前教育培養方嚮的調整瞭提齣瞭切實的訴求。
”
本文來源:搜狐教育
我們一直在努力倡導――人生不僅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還應該有第四種生活: 智識生活。 今天我想從智識生活的角度,從三個方麵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
1
中國的教育問題齣在我們自己身上
大傢都對我們的教育有很多抱怨,有人說望子成龍的風氣是造成我們教育很大的問題,有些傢長覺得我這一輩子不行瞭,就寄托給自己的子女。所以他們傾其所有,把所有的資源用在怎麼來教育下一代上。有的說我們學生負擔實在太重瞭要減負,還有的說我們太重知識,我覺得我們的教育講的更多的是知識,而不重能力培養。還有人說我們的教育學方法落後,現在互聯網+時代,要通過各種先進的手段來進行教育。最後大傢都集中在同一個地方,就是應試教育的問題。
十多年前,那時候我還在國外,我們去瞭周光召先生傢裏拜訪,我們興高采烈地對他說,我們找到瞭一個辦法可以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就是改變一考定終身的高考製度。大傢知道在高中,我們全部的資源都在應對一件事情,就是怎麼讓我們的孩子考齣一個好的分數,因為一旦考到一個好的分數就進入一個好的大學,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未來。所以我們全民有這樣一個非常強的信念,就是一定要高考。
那麼一係列的問題就來瞭,就是我們的教育是偏重背誦,課堂是圍繞史傳,高中是為瞭一件事情就是怎麼考齣好的分數。我們的初中就是怎麼考上好的高中,我們的學校評價標準就是高考錄取率,有多少學生上瞭北大清華,我們的小學要好的初中,好的初中要好的高中,整個的問題就來瞭。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高考這個製度給改瞭,不要一考定終身。
美國SAT不是考試,是考智商,它用一個全麵的考察,包括成績單推薦信、麵試,看你有沒有在中學期間展現齣你的領導力,有沒有為大傢服務,能夠號召大傢一起做個事情。看音樂、美術、體育怎麼樣,最後還要寫一份非常漂亮的個人自述。我們用美國這套衡量標準不就行瞭嗎?我們把這個想法告訴瞭周老,周老說你們真的是這樣想的話可以寫一個報告,我給你遞交到中央可以考慮。
台灣的李遠哲教授提齣的教改,最後他自己都認為是失敗的。指齣一點就是中國是一個誠信度非常低的國傢,如果一個國傢不是誠信的社會,它會想齣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把你所有衡量的標準,用一種腐敗或者欺騙的方法搞掉。比如你要推薦信,我可以把你的推薦寫的比誰都好,你要社區活動,我可以編一個社區活動齣來,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可以傢長、學生、老師一起閤作,把這個事情給你搞定。所以在一個沒有誠信,或者誠信不夠的社會,你要靠這一套全麵的衡量標準有很大的挑戰。
後來就想瞭另外一個辦法,我們不能在全國改變這種情況,那我們可不可以改變在一些少數特彆好的高校,所以就有瞭所謂的自主招生這樣一個想法,中國在有些高校已經開始實現瞭,但在很多學校還是齣現瞭問題。
所以我們想來想去,今天我想跟大傢講的第一個觀點, 中國的教育問題不齣在教育部,而是齣在我們自己身上。 我們有很長曆史,但我們的國傢沒有經曆過啓濛運動,也沒有經曆過工業革命,我們文化是頭懸梁錐刺骨,還有一個學而優則仕,這讓我們今天的應試教育愈演愈烈。
2
我們到底要教育孩子什麼
大學到底要學什麼,或者教育到底要教什麼東西?我是清華大學的教授也是《知識分子》的主編。但我今天一個非常特殊的身份我是一個傢長,我有兩個孩子,一個孩子今年考大學,另外一個已經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我想講講我孩子在普林斯頓成長的過程,跟大傢分享一下。有趣的是當我第一次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的時候,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給我們講瞭很好,傢長反反復復問普林斯頓大學做什麼,能夠保障我們的孩子進華爾街,都是這些問題。
她給大傢迴答,她說 大學四年是一個人人生當中最美好的時間之一,你現在想的事情不是四年以後你將來會做什麼,而是怎麼好好利用我們今天所有的資源,我們現在有最好的老師,最好的資源,你要想怎麼能夠在這邊好好的學習,好好的發展,而不是說我將來要做什麼東西。
大學是四年,她說大學的功能, 第一是發掘你的興趣,點燃你的激情,第二就是你要瞭解自己的個性,瞭解什麼是你的長嚮。
第三是發展技能,發展你的潛能,有些能力是你自己都不瞭解的,是一個潛能,好的大學要能夠發掘一個孩子的潛能。最後就是把握機會,關注新興學科 ,一個好的大學能夠幫助學生發掘找到他自己最感興趣的,將來特彆有前途的領域,能夠從事這個工作。
總之一句話就是 發現自我 ,說起發現自我,這個校長講瞭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她說普林斯頓曾經有一位學生,他後來當瞭美國第四任總統,那他在普林斯頓學習期間,他學瞭拉丁文、自然哲學、數學,他變成一個非常能夠辯論寫文章的好學生,當他畢業瞭以後,他不知道要乾什麼。他跟校長說,我可不可以留下來再讀一年,他又學瞭政治,學完以後,還是不知道要乾什麼,所以他就齣去旅遊,最後住在父母傢裏。最後他發現他最終的激情,就在於參與愛國的行動,變成一個領導者。最後他就變成瞭美國的一個領導者,所以你看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學生,他本來不知道想要做什麼,通過大學幾年的學習。
3
如何與孩子們一起迎接未來
最後一點,我想跟大傢分享一下如何麵對未來。我們現在處於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存在著很多的挑戰。首當其衝的就是互聯網。互聯網的發展推動著一個全球化的過程,使得大傢的溝通變得非常迅速,比如現在我們和美國的溝通在幾秒鍾內就可以完成。
人纔、資本、技術、信息快速流動,人際聯絡日益緊密。這就要求我們的人纔要有全球性的視野,有國際性的競爭力。 我們今後培養的人纔,不再僅僅隻為中國服務,要變得全球化和國際化,也要在全球範圍中競爭。我們的教育,一定要國際化,要有國際標準。
第二,我們的社會也麵臨著深刻的轉型,有著眾多巨大的挑戰:環境汙染,比如嚴重肆虐的霧霾,還有資源約束,貧富差距,公共衛生以及安全威脅。這一切的一切,改變瞭我們的經濟模式,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模式,甚至改變瞭社會結構。麵對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過程,新的領域層齣不窮, 我們的人纔需求亦隨之改變,人纔的成長方式也與過去不同,這是我們另外一個挑戰。
第三大挑戰,就是中國的崛起。中國已經變成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正在走嚮世界強國。經濟改革的深化、以創新為驅動的發展、經濟方式的轉變,對我們的人纔培養也提齣瞭全新的要求。 這使得未來我們更需要的是領軍型的人纔,需要有新的知識結構、新的能力和價值觀,要能夠解決中國特有的問題。
最後,科學技術革命也對我們的教育,對人纔培養産生瞭深刻的挑戰。首先,先進的教育技術不斷湧現,衝擊瞭現在已有的教學方式。其次,創新創業已經變成瞭全民口號。 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需要的是頂尖的科技人纔,需要有創新精神和企業傢精神,要能適應快速變化的迅速成長型人纔。 而這樣的人纔需求,一般現有的教學方式能夠適應嗎?這對傢長、學生和老師,都提齣瞭非常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