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5/2022, 11:14:15 PM
湖北省博物館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八傢國傢級博物館之一,是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單位,是湖北省最為重要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機構,是弘揚荊楚文化的陣地和展示荊楚文明的窗口。
這裏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館藏文物達24萬餘件。形成瞭三大係列:屈傢嶺、石傢河為代錶的史前文化係列,盤龍城、楚國、曾國齣土文物為代錶的青銅文化係列,梁莊王墓、郢靖王墓、武當文物為代錶的明代精品文物係列。
曾侯乙編鍾及青銅尊盤、越王勾踐劍、盤龍城商代大玉戈、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武當金冊等文物,享譽海內外,成為“鎮館之寶”。
那麼,在湖北省博物館,您看過這些“鎮館之寶”嗎?
1、曾侯乙編鍾
1978年,曾侯乙編鍾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齣土,年代為戰國早期。
鍾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鍾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麯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上層為三組共19件鈕鍾、中下層五組共45件甬鍾,及一件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D鍾所組成。
鍾及架、鈎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鍾均能奏齣呈三度音程的雙音,整套編鍾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中心音區十二個半音齊備,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麯。
2、越王勾踐劍
1965年,越王勾踐劍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齣土。
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內鑄11道精細的同心圓,劍身滿飾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紋,劍格的正麵和反麵分彆用藍色琉璃和綠鬆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整個造型顯得高貴、典雅。
在劍身正麵靠近劍格處還寫有兩行鳥篆銘文,分彆是“越王鳩淺,自作用劍”。經專傢考證,鳩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嚮我們錶明瞭這把劍的身份和地位。
越王勾踐劍製作精美,曆經兩韆五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寒光閃閃,毫無銹蝕,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3、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尊盤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於1978年齣土於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
尊高30.1厘米,口徑25厘米,盤高23.5厘米,口徑58厘米。尊的口沿是由無數條龍蛇所組成的鏤空花紋,它們相互盤鏇環繞,宛如在空中遊動。尊的頸部攀附四隻反首吐舌、嚮上爬行的豹。尊的腹部和圈足是蟠螭紋和浮雕的龍。
盤的製作更為復雜,除口沿有和尊一樣的鏤空紋飾外,盤身的四個摳手也是由無數條龍蛇組成的鏤空花紋. 曾侯乙尊盤是商周青銅器的巔峰之作。
4、雲夢睡虎地秦簡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雲夢縣發現瞭大批秦簡,它們被稱為“雲夢睡虎地秦簡”。
這批秦簡有大量的秦統一中國前後的法律文獻,是首次係統發現的秦律。涉及農業生産、市場交易、徭役徵發、官吏職掌、少數民族關係等各個方麵。
5、虎座鳥架鼓
2002年,虎座鳥架鼓在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齣土。
通高135.9厘米,寬134厘米,由兩隻昂首捲尾、四肢屈伏、背嚮踞坐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立有一隻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鳳鳥組成。
背嚮而立的鳳鳥中間,一麵大鼓,懸掛在鳳冠之上。兩隻小獸,後足蹬在鳳鳥背脊,前足托住鼓腔。
6、鄖(yún)縣人頭骨化石
1989年和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鄖(yún)縣青麯鎮麯遠河口發現兩具頭骨化石,學術界稱為“鄖(yún)縣人”。
“鄖(yún)縣人”的發現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其材料的全麵性、豐富性、可解決的學術問題幾乎僅次於周口店“北京人”,引起世界古人類學界的廣泛關注,是補寫人類發展史的重要物證。
7、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2006年,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在湖北鍾祥郢靖王墓齣土。通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
瓶身的肩部飾有鳳穿牡丹圖,腹部的四個菱形的開光內描繪瞭這樣四個小故事: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鶴、周敦頤愛蓮。
整個器物製作精美,優雅精緻帶給人們以優雅明淨的審美享受。
8、彩繪人物車馬齣行圖
1987年,彩繪人物車馬齣行圖在湖北荊門包山楚墓齣土。這是一件漆奩(lián)外壁一周的漆畫,展開全長87.4厘米,寬5.2厘米,描繪瞭戰國時期人物車馬齣行的場景。
畫中用土黃、桔紅、海藍和棕色等顔色,勾勒齣一幅色彩艷麗、生動活潑、富有立體感的圖畫。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畫師彆具匠心地用五棵隨風搖曳的柳樹,將畫麵巧妙地分隔成五個畫段,強化瞭故事情節。
9、石傢河玉人像
石傢河玉人像齣土於天門石傢河文化遺址,距今4200至4000年。麵龐寫實,兩眼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寬闊,口扁方微閉,散發著威嚴與神秘的氣息。
10、崇陽銅鼓
1977年,崇陽銅鼓在湖北崇陽縣被發現,通高75.5厘米,由銅鼓身、銅鼓座和銅鼓冠三部分組成。
這件銅鼓質地厚實古樸,造型奇偉莊重,花紋流暢粗放,代錶瞭我國商代青銅工藝的製作特點與水平。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也是國內保存的唯一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銅鼓。
近期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