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澄澈。琉 璃提起楊惠珊,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琉璃女王],因為她復原瞭距今2200多年漢代的一門技藝,成為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奠基人。 ... 她是兩屆金馬奬影後,虧空75 .....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身如琉璃,內外澄澈。
琉 璃
提起楊惠珊,
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琉璃女王],
因為她復原瞭距今2200多年
漢代的一門技藝,
成為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奠基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80年代她曾紅遍亞洲,
是一屆亞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
並成為金馬奬史上第一位蟬聯的影後,
並被評為[中國電影一百年100大明星]之一。
如今64歲的楊惠珊依舊氣質齣眾,
但因為長年盯著琉璃雕琢損耗眼力,
她臉上多瞭副老花眼鏡,
拿齣擱在櫃子裏30多年的老照片,
她坦言[我不愛迴頭留戀過往,
好多照片我自己都忘瞭。]
75年還在讀大學的她因為熱愛錶演,
第一次接觸到電影便一發不可收,並決定休學拍電影。
父親是飛行員,母親是英語教師,都比較開明,
對她的決定均錶示尊重。
從業12年,她拍瞭124部影片
[我珍惜每一種可能,珍惜的不得瞭,
什麼片我都接,那是很可貴的學習。]
正因為如此敬業,導演也很願意找她拍片,
[她是那種很拼的女演員,竟然可以在同一時間演4部電影。]
早上還在演妓女,中午又跑去演修女,晚上又轉換成瞭殺手。
拍瞭十多年,終於在1984年憑《小逃犯》拿下金馬奬影後,
隔年又憑《我這樣過瞭一生》再奪影後。
演電影,有人成瞭明星,
可有人始終願意做演員,
而楊惠珊毫無疑問,是演員。
林青霞在自己寫的書《窗裏窗外》第三章一篇《什麼樣的女子》
寫楊惠珊時說道:
有一個鏡頭拍她的背影,她依附著一個男人,從碼頭的甲闆走嚮
等著他們的小船。我在攝影機後麵欣賞她演戲,她穿著黑色長褲,
藏青色風衣,頸上圍著圍巾,海風把她的衣角和圍巾輕輕吹起,
我見到的畫麵是一個飄零的癡情女子緊緊地跟隨著她愛的男人。
我嚇到瞭!她演得太好瞭!連背影都演得這麼好。
那時候我知道我碰到瞭對手。
一句話總結就是:
楊惠珊演的太好瞭!
然而演技精湛,處於人生事業巔峰
幾乎成瞭電影票房的保證的她,
卻做齣瞭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選擇:息影。
[當我越來越感受到心力憔悴、顛沛流離時,
我知道,是時候該放下瞭。
聚光燈永遠不可能在妳一個人身上,
舞台前麵的光鮮靚麗,
就好像給妳一個很高的雲梯,
等妳到瞭半空,它卻讓妳自己下來。]
和做導演的丈夫張毅一同退隱時,由於先前隻會拍片演戲,
兩人最初一度無路可走,而當時房地産正熱,兩人就投資房地産,
賺瞭不少錢。
[當時的法律不健全,有很多漏洞可鑽,
不需要什麼努力,錢就自然進來,
而且是惡性的循環。]
很快兩人就覺得可怕、虛無。
他們希望找一件實在的事專心去做,但又不知道能做什麼···
望著花瓶發呆的楊惠珊突然想到瞭一件事,拍攝影片《我的愛》
的時候,道具員從精品店藉來的玻璃藝術品,異常好看。
那雕塑的透光穿透性,讓楊惠珊驚艷於它的美,詢問它們的來處
卻讓她吃驚:這些玻璃藝術品全部來自國外,沒有一件來自中國。
一查,
在中國的近代工藝發展裏,
這個創作空間竟然是[零]。
而且在白居易詩句中
[彩雲易散琉璃脆]的琉璃,
竟然隨國外大流被叫做玻璃。
我們就是要沿用古代琉璃的稱呼,
而且做,就要做彆人沒做過的事情!
夫妻二人由此莽撞地闖入瞭這一行業。
起初,兩人以吹製為主要技法,
但不久後就發現這種技法太過局限,
於是兩人開始研究各種書籍,
偶然間讀到瞭[玻璃粉脫蠟鑄造],
可以製齣極精美、極細緻的作品。
照著書上的步驟嚴格操作,
迎來的不是喜悅,而是一次次失敗,
對材質拿捏不準,
時間、溫度的控製完全就是外行。
沒辦法,為瞭進一步掌握[脫蠟製造]的技術,
他們打聽到瞭美國紐約的實驗玻璃工作室,
並且毅然決然地前往學習,
然而工作室對於脫蠟製造的許多關鍵技術,
也是絲毫沒有進展。
雖然鎩羽而歸,不過這趟學習下來,
楊惠珊也並非完全沒有收獲,
她至少接觸到瞭世界一流的琉璃作品,
眼界大開的同時,對琉璃藝術也更加嚮往、執著。
深夜的工作室,楊惠珊一個人,
靜靜地研究琢磨,長達三年半的時間,
從億萬身傢到負債7500萬,仍沒有完成一件作品,
燒壞的琉璃卻把後院
深一米,麵積十多平方米的琉璃塚填滿瞭。
在琉璃工房創立初期,朋友就勸他們,
[彆做這個,乾脆移民美國,過悠哉的日子多好。]
可楊惠珊一想到今後連中文報紙都看不到,子孫不會說中文,
背脊就一陣發涼。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她想在有生之年為中國留下點東西。
不論工房能不能成功,不論最終能不能賺到錢,
能給這個社會樹立一種價值,一種典範,
即使一無所有,也不影響心中的自豪。
這條路,
就像一條又黑又長的隧道,但隻要前麵有微光,
她就堅信一定能走得齣去。
持續的琉璃創作,讓她瀋睡30多年的藝術細胞漸漸蘇醒,
從無師自學、從零開始,到日日夜夜忘掉曾經的光鮮,
灰頭土臉地一步步往前走,曆經三年半的時間,
她最終摸索齣瞭脫蠟鑄造的全部技術。
1991年,夫婦二人被邀請帶著他們的作品,到日本舉辦的
世界性工業商品展展齣。
日本著名收藏傢由水常雄,在跟夫婦二人交談中透露:
其實中國在兩韆多年前就已經齣現過脫蠟鑄造技法,建議他們
去看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齣土的琉璃耳杯。
而此前夫婦兩人一直秉信書中的說法:源於埃及,
19世紀在法國振興。兩人奮鬥的目標也一直是打破
法國人纔能掌握的獨門秘技。
這讓兩人備受震撼,
原來這門技藝早在2200多年前
就被我們所掌握,隻是後來失傳,
而夫婦二人不經意間竟又把它復活。
為此他們決心為中國琉璃發聲,
1996年楊惠珊踏上敦煌路,
[隻記得走瞭很長的路,
最北邊的洞窯一直沒有開放,
隨行的工作人員也說,
兩三年沒來瞭,不知鎖能不能打開。]
就這樣她走進瞭第三窟,小小的一個窟,主尊佛像都沒瞭,
隻剩下南北兩壁的元代壁畫—韆手韆眼觀音。
而且漸漸剝落,終將與世人絕緣。
想著這曠世的美麗莊嚴,終將離我們而去,
楊惠珊心裏想著:能不能通過琉璃將她再度延續下去?
55立方米的巨型窯爐,3噸石膏、1噸水製成的石膏模,
4000公斤的琉璃晶質料,100多位琉璃工藝師,7012小時的
漫長守護···
世界玻璃藝術史上,現存最大、最細緻的佛像藝術作品,
2米高琉璃韆手韆眼觀音齣現在瞭人們眼前。
而這僅僅是其體現傳統中國語言與人文思想作品中的一件。
她還有20多件作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院、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
國立博物館、美國康寜玻璃博物館等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館永久收藏。
楊惠姍《且舞春風更從容》獲典藏,
這是中國美術館第一次收藏琉璃作品。
全世界至少有32位國傢的元首,接受過琉璃工房的作品贈送。
如果妳留心觀察,還會發現多次奧斯卡和艾美奬頒奬盛典,
頒的都是她的創作。
去年9月份,楊惠珊還以[年度藝術傢代錶]的身份參加瞭
巴黎大皇宮舉辦的國際藝術與創新雙年展。
值得一提的是,她是法國藝術聯閤會成立近150年來的
首位華人年度藝術傢代錶。
從影後到被世界認可的藝術傢,
她大概是中國女明星第一人。
也毫無疑問地成為瞭
[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奠基者]。
琉璃之於中國,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是荒落幾韆年的華彩文明。
而琉璃之於她,是熱愛,是生命,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琉璃需要高溫燒灼,
更需耐心等它冷卻以免碎裂,
這也像昔日影後的人生,
曆經高溫與時間的考驗,
人生與琉璃,終成瞭動人的創作。
美好的記憶....與你分享~晚安
本帖最後由 caf85598088 於 2016-9-3 00:36 編輯
|
分享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