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9:31:08 PM
1950年,我國為瞭評選全國戰鬥英雄,特意開瞭一次“群英會”,席間毛主席看到一魁梧漢子眼前一亮,竟徑直上前對他說道,“我知道你,解放軍中活呂布,你很厲害!”
這一舉動引得眾人驚訝不已,這到底是怎麼迴事呢?
原來,這位毛主席口中的“軍中呂布”還真不是浪得虛名,他就是曾經8次立下一等功,更是有著一戰擊殺27名日軍的壯舉,在我軍中亦是名噪一時,人人皆稱其“真奉先”的呂俊生。
活呂布、真奉先
呂俊生的童年生活是非常淒苦的,因為他傢裏很窮,父母甚至維持不瞭傢中的生計,以至於他不得不在13歲時就跑到武安縣裏去給修鞋匠當學徒。
憑著給彆人乾活換些吃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沒乾長,還沒學到什麼釘鞋的手藝呢,就被迫跑去給彆人收賣羊皮、當長工瞭。
這一乾就是17年,在這17年的時間裏,他從一個身形瘦弱的小孩子,長成瞭一個身材魁梧、隻有一米九幾的大漢。
然而身材的暴漲並沒有能改變他艱難的命運,他依舊在從事著社會最底層的勞動。
苦難是最能磨礪一個人的精神的,這一點在呂俊生的身上體現得尤為清晰,日復一日的繁重勞動,為他培養瞭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而過往幾十年的黑暗生活,又給瞭他奮勇嚮前的動力。
正因如此,在1937年我黨八路軍部隊抵達太行山區域時,他毅然參軍,加入瞭由劉伯承元帥、同誌等人率領的一二九師。
俗話說得好,“一遇風雲變化龍”,過往那個憨厚樸實的農民,逐漸在一次又一次的浴血奮戰中完成瞭蛻變,他逐漸成為瞭一個齣色而果敢的革命戰士,鮮血與烽火成為瞭他身後的點綴,侵略者的屍體成為瞭他踮腳的威名。
1938年7月,呂俊生所在部隊與我國山東夏津地區和日軍展開激烈鬥爭,彼時雙方先是進行瞭遠距離的槍械對抗,緊接著更是發生瞭尤為血腥的白刃戰。
我們都知道日本士兵在拼刺刀,這方麵一直是相當強悍的,可是當他們遇到身高1米9的呂俊生來說,過往艱難訓練齣來的拼刺刀技術,仿佛突然就失靈瞭。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呂俊生的手長腳也長,這樣一來,他的攻擊範圍就遠比身材矮小的日寇要大得多,那些日軍上去還沒能夠揮動刺刀呢,就被呂俊生以手中的大到砍倒在地、痛苦嗚咽瞭。
拼刺刀拼到酣暢淋灕的時候,呂俊生更是直接喊著“發揚紅軍光榮傳統”的口號,不管不顧地衝入瞭敵群之中。
那一刻,解放軍戰士們仿佛看到一頭猛虎撲入瞭羔羊群中,“羔羊”們很快就四處而散,唯獨“猛虎”依舊緊追不放,是殺得敵人丟盔棄甲。
在呂俊生的衝鋒下,我軍順利取得瞭這一次戰役的勝利。
經過戰後統計,呂俊生一個人在對抗中就刺死瞭27個日寇,這讓人們在瞠目結舌的同時,呂俊生“軍中呂布”這一綽號也迅速發揚開來。
不過還沒等這波“軍中呂布”的熱度散下去,呂俊生又一次成為瞭軍中紅人,隻不過這一次人們給他的綽號是“常勝猛士”!
1938年12月,在一二九師接受過培訓的呂俊生成為瞭一個連長,由於當時局勢比較緊綳,所以他所在的連隊頻繁的與日軍展開瞭作戰。
因為他個人極為勇猛、打起仗來總是衝在最前麵,極大程度上的鼓舞瞭連隊的士氣,所以他們連成為瞭著名的常勝連,連帶著他也得到瞭一個“常勝猛士”的綽號。
光是看到這裏可能會有人不服氣,因為常勝難道不是大傢的功勞嗎?
其實你隻要看一看呂俊生在作戰中的殺敵數據,就不會這麼說瞭。
在指揮作戰聯隊期間,他一個人就殺死掉瞭60多位日僞軍,更是憑藉一己之力立下瞭兩次大功,兩次一等功。
這是這麼概念?這簡直就是戰場上活生生的一台“絞肉機”,讓無數日軍都為之膽寒的存在。
俗話說得好,“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像呂俊生這樣,每每打仗都衝在最前麵、可以說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保護戰友、保護身後的人民的這種戰士,你很難不對其心生敬畏,因為他們是真正做到瞭不顧名利、將生死置之度外。
雖然呂俊生所在的部隊總是能立下很大的功勛,但是他們付齣的傷亡卻往往都很小,而這多半都得益於呂俊生每次作戰都衝在最前麵以及他的作戰智慧。
在打閻傢莊的戰鬥中,呂俊生率領著一個連足足擊斃瞭108位敵人,可是他所在的部隊非但無一人死亡,就連受傷的也隻有一位,還是輕傷。
這說明呂俊生在打仗時絕不是無腦莽上,而是有意地運用瞭策略,纔能夠保證如此低的戰損率,所以他能夠常勝不是沒有道理的。
除瞭“軍中呂布”、“常勝猛士”這兩個綽號之外,呂俊生還有一個綽號叫做“貓頭鷹戰士”。
這倒不是因為彆的,主要是呂俊生非常喜歡在夜間作戰,利用夜幕的掩護,他往往能夠取得極大的戰果,以至於平時夜間都會稍有鬆懈的日軍,到後來夜間反而會愈發警惕。
因為他們也不知道呂俊生什麼時候會帶領部隊從一個黑暗的角落裏衝齣來。
後來有一段時間,由於呂俊生身負重傷,被迫到戰後醫院去療養,那些平日裏與他作戰的日軍部隊們,皆是深深鬆瞭一口氣,還以為他們終於殺死瞭“貓頭鷹戰士”,卻沒想到沒過多久,呂俊生又迴來瞭,以至於無數日軍都深感摺磨。
如此驍勇的一名戰將,又建立多瞭如此瞭不起的功勛,按理說應該被授予不低的軍銜纔對,可事實是在1955年大授勛中,呂俊生竟然一無所獲,這究竟是怎麼迴事呢?
令人惋惜、贊嘆的結局
其實國傢在1955年大授勛的時候,本來應該是要授予呂俊生軍銜的,隻不過彼時的呂俊生覺得仗打完瞭,身上帶著很多傷痛的他留在部隊裏也沒有太大意義,所以選擇瞭迴鄉種田,這纔錯過瞭1955年大授勛。
這個結果無疑是令人感覺到惋惜的,隻不過呂俊生本人倒是不太在意,在得知國傢1955年將進行大授勛時,他絲毫也沒有錶現齣懊惱,反而隻是憨厚的笑瞭笑,然後就繼續的在自己的農田裏種植地。
雖說又迴歸瞭農民的身份,但是這時候的呂俊生與過去又不一樣瞭。
因為彼時的他不需要再接受地主的剝削瞭,可以在傢鄉種他自己的地,這無疑是無數農民的夢想。
在老傢種地的同時,呂俊生還積極參與瞭農村的建設,甚至還一度擔任瞭大隊支部委員的職務,也算是換瞭一個地方,繼續為國傢發光發熱瞭。
迴到傢鄉後的呂俊生,從來沒有和鄉親們誇耀過自己的功績,至於他那8枚一等功勛章,更是被牢牢地壓在瞭箱底,以至於鄉親們都很少有人知道,呂俊生曾是個多麼瞭不起的大英雄。
那時候的他,樸實的就仿佛是一個種瞭幾十年地的農民,甚至連他自己也是這麼覺得的,或許正因如此,他纔能夠那麼自然而然的打入到人民群眾當中去吧。
可是國傢授予的勛章可以忘卻、收起,他身上的那些勛章卻難以掩藏,每當有陰雨濕寒天氣的時候,他身上那些無法痊愈的舊傷就會隱隱作痛,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影響他正常生活。
隻不過這些對於我們的“活呂布”、“真奉先”來說都算不得什麼,甚至每當此時,他還會會有些驕傲地露齣笑容,仿佛是迴憶起瞭過去的崢嶸歲月。
1970年11月22日,由於心髒病突發,呂俊生不幸逝世,據說當時的他正在看一部有關戰爭的電影,當看到我軍經過艱難鬥爭,最終取得勝利的時候,他緊綳的神經微微放鬆、靠在靠椅上哈哈大笑,而這也成為瞭他給人們留下的最後一幕。
抗日戰爭是無比艱難的,在裝備落後、兵力劣勢的情況下,我黨部隊之所以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除瞭諸多高級革命將領們的運籌帷幄之外,和呂俊生這些將士們的奮勇拼搏也是分不開的。
正是他們的勇敢與無畏犧牲,纔會為我軍譜寫齣如此壯麗的革命之歌,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與奉獻,當下的我們纔能享受到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嚮偉大的革命先輩們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