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8:25:45 AM
烈士碑常見,佛塔常見,但烈士塔少見,四代人接力守塔的故事更少見。
在博興縣陳戶鎮,有一座建於1946年的革命烈士紀念塔,記錄瞭一場“黎明前的黑暗”――1945年5月21日,大批日僞軍突然包圍瞭駐陳戶抗日軍民。
那一天,恰逢大集,為掩護民眾,戰士們以少敵多,殊死作戰。最終,擊斃日僞軍百餘名,同時我方付齣瞭沉重代價――180多名革命戰士壯烈犧牲,300多名群眾慘遭殺害,100多名乾部群眾被抓走,被搶走大車、牲畜及其他物資不計其數。陳戶百姓迴憶,“河水都被染紅瞭”。這是抗戰以來博興縣部隊和群眾傷亡最重、損失最大的一次,被稱為“陳戶戰鬥”,也稱 “陳戶慘案”。
次年,周邊群眾自發捐款捐物,在當年部分烈士的犧牲處,依傍古運糧河,營建瞭這座青色紀念塔,上麵銘刻有馮高戰鬥、陳戶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名字。為守護英靈,陳戶鎮河西村村民王偵祥、王玉順、王建亮、王宏成祖孫四代接力守護,至今已經70多年。
4月17日,“學百年黨史,看老區變化――追尋老渤海紅色印記”主題采訪團走進博興縣陳戶烈士紀念園,“觸摸”老照片、老物件背後的血痕,與守塔人麵對麵,追憶那硝煙往事……
馮高戰鬥擊斃日軍指揮官佐藤,擊斃日僞軍30餘人
陳戶戰鬥中,我軍與數倍敵人展開激戰。
這紀念塔所紀念的馮高戰鬥是咋迴事?
講解員指著展闆上的地圖、文字講述那段1942年發生的事。從當年下半年開始,日軍糾集周邊兵力,對小清河北、黃河以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蕩”“蠶食”,妄圖將博興抗日根據地“吃掉”。
侵略者在小清河南岸,西起麻大湖,東至羊角溝,築起瞭100多公裏的沿河公路,修起瞭幾十個碉堡、崗樓,並且不斷地進行“掃蕩”“清鄉”,大肆收羅地痞流氓、土豪劣紳、反動道會門頭子等民族敗類建立僞政權。他們在“蠶食區”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實行“保甲”製,登記戶口,強製發行“良民證”。
在嚴峻形勢下,博興縣委堅決執行清河區黨委決定,在小清河北地區展開積極鬥爭。
當年12月21日夜,楊國夫、劉其人率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旅直屬團到博興,與馬韆裏領導的清中獨立團會閤,製訂瞭作戰方案。當晚,部隊分彆在橋子、董傢、馮傢、吳傢、高傢等村設伏。
22日淩晨3時,直屬團七連嚮馮吳村的100餘日僞軍發起一陣緊急佯攻後迅速撤退,欲誘敵人進入高傢後,再引誘齣王集據點的日軍一舉殲滅。但日軍指揮官卻指揮日僞軍沿溝摺頭往東,妄圖包抄八路軍。
緊急情況下,楊國夫命令埋伏在周圍的八路軍各營、連一起發起總攻,將日僞軍追至高傢村內。而後,與敵人展開瞭激烈肉搏戰,擊斃日軍指揮官佐藤,重傷中隊長河田,打死日僞軍30餘人,俘虜5人。戰鬥中,我軍10餘人壯烈犧牲。
獨立營協理員王竹川犧牲前對戰士說,“彆管我,快把機槍帶齣去”
那陳戶戰鬥的背景是什麼?
1945年春,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渤海區主力部隊對日僞軍大規模討伐作戰取得節節勝利。同年5月,博興縣黨政機關和部隊集中陳戶一帶進行休整、訓練,準備迎接抗日戰爭的全麵反攻。
5月18日,博興縣黨政機關、部隊在陳戶召開萬人大會,地點就在今日革命烈士紀念塔附近。在那,公開處決瞭漢奸高金鉢、賈學恭等,並準備5月21日陳戶大集(農曆四月初十大集)召開慶祝世界反法西斯勝利大會。
大會聲勢很大,一些特務、漢奸很快把消息傳到瞭日僞軍那裏。由於叛徒李玉華泄密,加之日本特務的化裝偵查,日僞刺探到我軍獨立營長孫乾卿奉命率一連外齣作戰未歸、兵力不足等情報。
周乃春老人在1945年入伍,他以民兵隊長的身份親曆瞭陳戶戰鬥。他迴憶,當時博興抗日隊伍基本都駐紮在陳戶,包括博興縣獨立營、各分區武工隊以及我黨地下工作者等。博興縣獨立營原來共有3個連隊,1945年初新兵大量入伍,臨時擴充瞭2個新兵連,5個連隊大概有人600左右,加上武工隊、地方乾部等,我黨政軍人員總數1000多人。
日本顧問下川糾集博興及惠民、廣饒、利津、陽信、蒲台等地日僞軍5000餘人(其中日軍1000人),準備有計劃地進攻陳戶。
5月21日拂曉,日僞軍5000餘人,分三路對駐紮在陳戶一帶的博興縣黨政機關、公安局、獨立營和區中隊1000多人進行閤圍。
天下起瞭濛濛細雨。情報員報告,發現東南方嚮有敵情。正在開會的縣委書記兼獨立營政委王效禹立即命令副營長李超夫和營協理員王竹川率領二、三連去堤上、賢城一帶阻擊敵人,以保護前來趕陳戶大集的群眾安全撤離。王效禹帶領新兵四、五連在陳戶店作為第二梯隊。
前方的戰鬥剛打響,陳戶店四周突然槍聲四起,大批日僞軍對我軍實施分割包圍。到瞭上午9點多,王效禹還沒得到前方消息,在這萬分危急時刻,他決定率領新兵連立即組織突圍。
這時,獨立營二連、三連在賢城一帶與數倍敵人展開激戰。戰鬥中,副營長李超夫因看到部隊傷亡慘重,對戰鬥失去信心,臨陣化裝潛逃。協理員王竹川命令副連長張超指揮部隊突圍,並迅速改變作戰部署,指揮部隊嚮陳戶店靠攏。除去犧牲者外,其餘同誌最終在王竹川的帶領下,匯集到瞭政委王效禹處。
匯閤後,王效禹和王竹川帶領黨政軍分兩路,一邊掩護乾部群眾轉移,一邊突圍。王效禹率200多名戰士,從東北方嚮突圍,衝到黃金寨村時與大批日僞軍遭遇,經過一番激戰,傷亡慘重,隻有王效禹等36人突齣重圍。王竹川率二、三連從陳戶店東南打到西北。
當轉戰到耿傢村邊時,遇上瞭敵人的騎兵,在激戰中有兩個排衝齣瞭重圍。這時,隻剩腿部受傷的王竹川、魏明九、機槍手王英纔及通訊員等5人,王英纔要背著王竹川撤離。王竹川當即命令:“彆管我,機槍是咱部隊的命根子,我掩護你們,快把機槍帶齣去。”
在王竹川的掩護下,四名戰士殺齣一條血路衝瞭齣去,王竹川用剩下的子彈和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一傢四代人接續守塔70多年
一傢數代人守塔70多年。
國仇傢恨,激起瞭民眾更大的抗爭。
當年,博興抗日根據地掀起轟轟烈烈的大參軍運動,全縣共有2800名青壯年參加八路軍。妻送郎、母送子、未婚妻送未婚夫參軍的事跡層齣不窮,閻田村女青年尹洪英送郎參軍的事跡被編成劇本在根據地內傳唱。
同年8月20日,渤海軍區部隊解放瞭被日軍盤踞6年之久的博興縣城,博興縣領導機構從根據地遷到瞭縣城。1958年鞦,博興縣委在陳戶村西北角召開瞭公審大會,就地槍決瞭叛徒李玉華,當時陪審的還有一個外號叫作“狗皮褥子”的女漢奸。
次年,便有瞭這座紀念塔。
采訪當天,風很大。頂著風,記者望嚮廣場一側,碧水、綠樹做伴,陳戶烈士紀念塔肅穆而立。
陳戶紀念烈士塔分彆刻有馮高戰鬥和陳戶戰鬥簡介以及烈士名單,塔門正上方書有“永垂不朽”四字。
這塔,三麵環水,綠樹蔥蘢。塔高約15米,平麵呈正六邊形,邊長均4米,為磚石木混閤結構,牆體青磚砌築,木樓闆、木屋頂結構。南麵縱排“烈士紀念塔”五個大字,底層建拱形塔門,門楣鎸刻“永垂不朽”四字。底層東、北、西三麵各嵌一石碑,東側石碑刻陳戶戰鬥經過,北側石碑刻烈士姓名,西側石碑刻馮高戰鬥經過。塔周圍建有青磚花格圍牆,高1.5米,南麵建有兩間守護房和一間通道。
最初,這塔無人看守。時年50多歲的王偵祥主動請纓,一守便是近20年,成瞭第一代守塔人。
王偵祥去世後,兒子王玉順和兒媳高俊蘭為瞭讓父親安心地走,搬到瞭紀念塔旁邊的小屋子裏繼續守護,這一住又是20多年。
高俊蘭與丈夫王玉順是第二代守塔人。
“聽老人說,那天正是陳戶大集,可慘瞭,村子後麵的那條河都被染成瞭血色,這些戰士們就是為瞭陳戶纔犧牲的啊!”高俊蘭說,不管條件多艱苦,人不能忘本。
王玉順去世後,兒子王建亮、兒媳尹佐蘭接過父親的擔子,一守又是30多年。
2014年7月,陳戶鎮投資330萬元,啓動瞭烈士塔修繕保護工程,建成瞭陳戶烈士紀念園。
“我年齡大瞭,還經常腿疼,兒子說他以後要接力守塔,做第四代守塔人,繼續守護烈士塔。”尹佐蘭說,兒子王宏成從小跟著爺爺守塔,長大後,塔裏的電路維修和保養工作都是由他來完成。責任編輯:王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