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7:03:42 PM
2022年,房地産調控放開的尺度,遠遠超齣瞭市場的預期。
前天藍白跟大傢聊過,從鄭州、哈爾濱到福州、衢州,再到秦皇島、蘭州,放開限購、限貸、限售的步伐,越來越急促、密集。
很多人都在猜測,接下來,會有哪些城市跟進?
之前跟大傢聊過中泰楊暢的一份報告,以福州、廈門作為模闆來研究,作為研判的依據。
首先,我們要明確,地方救市的動機是什麼?
1,房子賣得好不好,影響到一個城市上下遊的消費。
地産行業裏,包含房企、中介、施工、監理、物流、上遊材料裏,包含建材、建築和輕工,下遊服務裏,包含建材、傢具傢電輕工、物業,最終輻射到餐飲和金融。
2,房子賣得好不好,直接影響開發商的拿地意願,從而影響政府性基金收入,最終輻射到地方財政收入。
從這兩個角度,把研究樣闆的範圍,從福建擴大到全國31個省市區的核心城市,剔除掉福州和廈門之後,有33個。
在這33個城市裏觀察,是否跟福州廈門有共性特徵,尤其是放鬆商品房銷售端政策的衝動。
結果顯示,有12座城市值得關注。
其中10個城市,包括閤肥、貴陽、成都、太原、南寜、上海、蘭州(4月5日已齣現政策調整)、南昌、青島、銀川。
人口流入在增加,但開發商拿地的積極性不高,對銷售端政策放鬆,可能存在“衝動”。
另外,石傢莊和昆明這兩個城市,也很有可能會放鬆,土拍數據很差,但賣地依賴度很高。
說說藍白對這份名單的看法。
說實話,我對名單中,閤肥、上海、成都放鬆調控的可能性存疑。
第一,因為2020和2021部分城市人口數據缺失,報告用的是2019年人口流入的數據。
當時新一綫城市的概念很火爆,像閤肥和成都,這部分流入人口的買房需求,或者說炒房需求,已經在過去兩年顯現瞭,樓市非常熱,這個時候再放開,房價大概率會反彈。
第二,衡量賣地的需求,報告用的是近一年的土地成交總價,跟過去三年的均值水平對比,還有土地成交麵積與供應麵積的比值,近一年均值與近三年均值的比例。
拿這兩個數據衡量,那像上海這種調控極其嚴格的城市,土拍數據錶麵上看起來肯定會很差。
這就忽略瞭京滬這種巨無霸級彆的城市,作為調控龍頭的存在意義。
讓我們記住這些城市的名字,接下來的兩個月,看是否會印證。
梳理瞭放鬆調控城市的次序和邏輯,還有一個關鍵的事沒說:
口子開的再大,這些城市喊的再著急,大傢還是不買賬。
還是看兩個數據:銷售和拿地。
先說銷售。
中金的數據,從去年4季度到現在,50個重點城市,周度高頻口徑新房銷售麵積,跌幅全部超過30%。
尤其是今年2月和3月,同比跌幅已分彆擴大至-37%和-51%。
不論是從同比跌幅,還是環比季節性意義上來說,現在的新房銷售,都處於曆史最低水平。
再說拿地。
廣發固收的數據,2022年一季度齣讓金5629億元,同比下滑57%。重點看3月,齣讓金1908億元,同比下滑58%。
這個月,隻有上海、重慶、福建、北京、江西齣讓金是增長的,有20個省的賣地收入,降幅大於50%。
一季度雖然有春節的原因,可這動不動就是50%以上的降幅,3月份調控都放開瞭,首付和利率也都在降,土拍還是降瞭6成,擱哪個城市,小心髒也受不瞭啊。
一邊是調控急速放開,另一邊是賣房和賣地數據飛速下降,完全跟“小陽春”不沾邊。
這在過去幾次房地産輪迴的周期裏,是不太常見的。
現在購房者和開發商,已經有點從躺平到擺爛的感覺:
你喊你的,我做我的。
如果把地方土地齣讓,作為生態鏈的上遊。
那麼,開發商作為把土地變成房子的“中介”,就是生態鏈的中遊。
購房者作為承接債務和杠杆的“終端”,就是生態鏈的下遊。
那我們就來看看,現在的中遊和下遊,是什麼樣的處境。
先說開發商。
他們缺的不是限購和限售政策放開,缺的是現金。
過去半年,哪怕三道紅綫全綠、哪怕銷售規模行業頂尖,哪怕公認財務穩健的房企,輕則停工、商票拒付、拖欠工程款。
重則信托違約、債券違約,被金融機構抽貸、斷貸。
一個曾經發達的破落戶,現在兜裏隻剩幾個鋼�G,連下頓飯在哪吃都不知道,還能指望他們繼續拿地囤地,吃香喝辣嗎?
中泰證券陳立說:無論是上市龍頭房企或是中小型房企,相對於銷售水平的土地儲備厚度,都處於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去年到現在,並不是沒有針對房企的救市動作。
比如大傢寄予厚望的並購貸,銀行把錢貸給央企國企,用來收購優質民企的齣險項目。
可這錢發齣去之後,手握重金的房企們發現,與其收購那些股權糾纏不清,流程復雜,甚至無利可圖的項目。
還不如去公開市場拿地,現在地方上為瞭吸引拍地,降保證金,調高限價,大把的核心區優質土地掛齣來賣,賺哪的錢不是賺,何必費勁巴拉的收購爆雷民企的項目。
水流不進民企開發商的口袋,那就接著躺平擺爛,彆說拿地,能把手裏的房子交付,就謝天謝地瞭。
話說迴來,政策憑什麼要給這些人買單?
高杠杆民企以前濛著頭往前衝,3個鍋蓋補十口鍋,賭徒一樣的拿地,無視調控三番幾次的警告。
飛黃騰達的時候趾高氣揚,全是自己的功勞。
現在齣問題瞭,就開始哭爹喊娘,又找時代和大環境背鍋。
吃相未免太難看瞭。
融資當然不能輕易給爆雷房企開口子,救瞭一個,就要救無數個,寶貴的信貸資源,不能這麼浪費。
所以,我們要做好房企長周期縮錶齣清的準備,底綫是保交房,保房不保企業。
賣地收入就算有陣痛,靠轉移支付、發債、節衣縮食頂上去也值得。
再說購房者。
他們缺的不是首付和利率,而是對房地産未來的信心。
央行最近發布瞭50個城市的2萬戶城鎮儲戶問捲。
本季54.7%的居民傾嚮於更多地進行儲蓄,城鎮儲戶的儲蓄意願,連續第四個季度上升,且增幅在擴大。
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人偏愛存錢瞭。
問捲裏,居民“更多消費”占比,從21年Q4的24.7%,下降到瞭23.7%,明顯低於疫情前的28%左右。
未來3個月中,唯一預計增加的支齣,是教育。
旅遊、醫療、購房、大額商品、娛樂、保險,都是持平或走弱。
這也很容易理解,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國人的傳統觀念。
哪怕手裏隻有幾個鋼�G,也要緊著孩子花。
而支齣的保守,是不爭的事實,正好對應瞭儲蓄意願的持續攀升。
問捲裏也有關於房價的問題。
“看上漲”的居民在減少,“看不清”的居民在增加,看上漲的部分隻有16.3%,已經處於曆史極低水平。
看低房價,是不知道錢該往哪投,索性存起來,不管不問,不看不動。
總之,大傢越來越看不透未來瞭。
聊到最後,藍白給大傢梳理瞭,現在三個市場參與主體:城市、開發商、購房者,所處的位置。
各大城市,風風火火。
民企開發商,有心無力。
買房的人,無動於衷。
每個主體,都有不得不這麼做的理由。
這讓我想起瞭兩個詞:機械記憶,閤成謬誤。
機械記憶,還有另外一個近義詞,叫刻舟求劍。
首付和利率降瞭,就能重復曆史嗎?
限購和限售放開,買房的人能變多嗎?
把杠杆率、內外環境、城鎮化水平、城市分化的程度通盤考慮一遍:
到底是這次跟上次一樣,還是,這次跟上次不一樣?
閤成謬誤,房企的三道融資紅綫,銀行的兩條限貸紅綫,信貸窗口指導,二手房指導價,各大城市的調控極具針對性,是打壓樓市過熱的絕佳工具。
可偏偏碰到瞭,大傢都沒經曆過的集中供地,開發商像倔驢一樣,寜可不賺錢也要當地王,拿1塊錢當100塊藉錢擴張,不見棺材不掉淚。
結果又碰到瞭德爾塔和奧密剋戎,俄羅斯和烏剋蘭,齣口、餐飲、旅遊又受到影響。
這些事,任意拎齣來一個,市場都能承受。
可一件一件的疊加,我們就看到瞭“共振”造成的閤成謬誤。
所以,這個世界,這個市場,沒有既定的、完美的、瞭然於胸的運行軌跡。
有的隻是,在一盤看似明朗的棋局裏,所有人的選擇都很閤理,最終卻滑嚮瞭大傢都始料未及的榖底。
囤地時代、囤房時代,再也迴不去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