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 2016-05-30T18:33:55+08:00
1
专职写作,就表示你跟大部份的人一样,工作就是工作,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把写作当作兴趣,想写才写,就像是运动、投资或游戏,成名了说是幸运,失败了也是应该。
写了一本好书,大家问你下一本在哪里?真的端出第二本,这些人又说风凉话:这个作家老了,这本没XXXX那本好──拜託,这么残酷的标准,就算是放在普通工作也行不通好吗?
但我听过一个很强悍的说法:「写得快的好处是,不小心失手也没人注意。」
当我在简历写下专职写作四个字,根本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能持续多久,但后来我终于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没退路了。
以前曾听出版社编辑说,译者要找「专职翻译」──这四个字通常出现在最前面,朴素得几乎要让人忽略,以为是一种谦虚的姿态,没有名校光环,没有奖项验证,这四个字代表这个人不把翻译当兴趣,翻完一本,还希望编辑发下一本。后来又听说,回头客比底细不明的暴发户可靠,因为合作过、会付款,不必花时间打探底细。就连新娘祕书也说,她的新娘都是客人介绍的客人。不管在哪一行,自由工作者靠的都是口碑。
所以我硕士毕业后,决定从事写作,跟我拿过同一项文学奖的文友来信:「恭喜!看来你是下定决心,但作家这个职业很危险,你要好好保护自己。」
我笑了,这个朋友连结局都帮我想好了。
不过他是认真的。
当然,我也是。
如果说鹰架工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职业灾害,有志于文学写作的人的确不得不面对自杀的可能性。忘了是谁说的,成为作家,也顺便拿到了自杀的合法性。
2
《寂寞公路》的原文片名The End of The Tour,这趟旅程指的是华勒斯的新书巡回,也是记者利普斯基贴身採访五天的公路之旅,最后,也是华勒斯的生命终点。1996年利普斯基替《滚石杂志》採访声名鹊起的作家华勒斯,但当时的文稿未获录用,12年后华勒斯自杀,利普斯基写成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一书,无论是书还是电影,End都是不能忽略的文眼。
作家这条路走到底,说真的,好像不太妙啊。
一本书的诞生,同样少不了制作人、演员和导演,编辑要让书有卖相,内文是首先被看见的,有的文字讨喜,有的则否,有的很有个性。写完书的「作家」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也是经纪人,不管愿意或不愿意,多少要附加解读作品的功能,就跟说明书的存在差不多。
「这你可以写。」我採访的时候,常听到老练的受访者跟我这么说。
但当採访的利普斯基自己也写小说,华勒斯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功化身。
「那些畅销书都是狗屁,人们根本不懂我作品的价值所在。」这套安慰未成名作者的说词,此时对成功的华勒斯来说,是彻底的讽刺。
Writer,一个简单的动词加上er,就变成了难以承担的身分:作家、文人,或称为才子(才女),如果换作自称,可能是笔者,最近也流行起「文字工作者」的说法,虽然说真的不必用到文字的工作意外地少。
作家,被叫的人无法心安理得,其他人更难心服口服:出书就算作家?不出书也可能写出好文章。写短篇、写评论、写部落格、写脸书、写美食、写3C和教科书,能不能算作家?
弔诡的是,作家被看见的时候,都不在写作的状态。
3
《不画的漫画家》这部漫画跳过「作品」的过程,几个人渣自己组了一个画坛,总在别人背后说:谁这么年轻出道不过是运气,不要在这种小杂志出道,少年漫画龙头才是我该去的地方,给漫画家做助手浪费时间,根本没有发表(更没有在画)作品,但先开了部落格写自己如何呕心沥血……
这是搞笑漫画,笑到深处有辛酸。
这个世界上有专业的漫画家,有同人出道的漫画家,但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说着「这个我用膝盖就能画出来」这样的话,又名为不画的漫画家。
同理可证,这个世界上有专业的作家,有兼职的作家,而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不写的作家」。或许,还可以加上「前作家」。
有人是「前兽医」、「前总统」、「前妻」,但产品是作品的人该说是幸运或不幸,只要作品如果被大家承认,那就是艺术家、作家、○○家,永远没有退休的机会,就算死了,也是变成已故○○家。
反过来想,就算你写了一辈子,但作品没发表或发表没被承认(各式各样的承认啦),大家还是不把你当个作家看,少数有兄弟姊妹亲朋好友从事艺术经纪还有扳回一城的机会,在死后被追认为○○家。
小说家只写小说,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但如果醒着的时间都在写小说,哪来的时间写脸书发出宣言?
不过,取暖还是有用的。
关于谁有才气而谁又没有,就像利普斯基的女朋友说的:「搞不好华勒斯的作品真的就像大家说得这么好呢?」
没看过书,实在没有评论的资格。
一看书,利普斯基也不得不被华勒斯折服。
这种情况很少,大部份还是看到不顺眼的作品,但那么光芒万丈的不顺眼,比畅销百万的商管书还不顺眼,那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
专职写作,就是为了写出好书,但不专职的人往往写出更好的作品,这让「专职写作」这四个字像是笑话,应了从前听了无数次的「写小说还是当作兴趣就好」。
别人看到太阳的光亮,我看见巨大的黑子。
那么明显,却偏偏没人注意到。
只有我。
实在太不公平了。
4
后来遇到写专栏的(呃,还是不要称为作家好了,那好像在害他),那人说:「有时候写得慢的稿子也没有比较好。」
又发现即使同样写小说,写短篇、写中篇、还有大长篇的人都有根本性的差异,有许多正直的人不吝跟我分享进度Excel、收入Excel,我才发现大家早就豁出去了。
如果这就是文坛,这也是我们的江湖,就希望将来还能专职写作,如果有人觉得我们是作家,那我们就硬着头皮承认吧,先偷偷在出入境表格的职业栏写下作家──就算台胞证註记是无业人员,信用卡屡次核发不过,但就让他们见识一下专业的水准!
就算现在没有资格被称为作家,但编辑都不怕他的书滞销了,那就让我用分期付款来偿还作家之名吧。
「你几岁?」「30岁。」电影里的利普斯基回答。
「34岁。」书评大获全胜的华勒斯,赢得了名声,才明白自己什么都不是,不是读者想的那样,也不是採访展现出来的形象,新书发表会后也不会有年轻漂亮的女孩来到他的旅馆,像摇滚巨星一样。
夹在30和34岁之间的我,有点后悔看了这部电影。
摆脱了成名要趁早的陷阱,后面还有个三十而立,我早点看,这部片有点励志,再过个几年,这一切也就事不关己。
30和34岁,一个作家和一个年轻一点的作家。
也或许不是这四岁的差距,只是我们习惯用数字概称某种状态。
就算过了四年,利普斯基也不会变成华勒斯,我也不必烦恼我更像谁一点,因为我谁也不是,不是纵横千页的大小说家,也不是风趣的採访编辑,我只能是我自己罢了。
(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