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11:05:23 AM
公元1793年,在乾隆皇帝統治下的中國,經曆瞭一件足以影響曆史走嚮的大事件,那就是“英國馬嘎爾尼使團訪華”。在這次會麵中,中英兩國進行瞭一次試探性的交鋒,但因種種因素影響,雙方都未能如願。
在我們的曆史課本上,對於英國使團首次訪華的描述是十分積極且正麵的,認為他們是促進中西方科技文明交流的友好使者。而清政府這邊則是不知好歹的傻瓜,盲目自大不思進取,以至於後來遠遠落後於西方,隻能被動挨打。
難道事情真的就是這樣嗎?恐怕不見得。對於乾隆皇帝冷拒英國使者,傲慢迴絕對方通商要求,甚至閉關鎖國的行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瀋艾娣提齣不同觀點。她認為我們很可能誤會瞭乾隆,閉關鎖國並非盲目自大,而是為瞭自保。
一、英使團首次訪華遭冷遇
乾隆五十八年,奉英國國王之命訪華的馬戛爾尼使團,經過近一年的漂泊,終於踏上瞭夢寐以求的中國土地。他們此行的目的,明麵上說是為瞭給乾隆祝壽,但實際上是想來商討通商事宜。
對於英國人訪華這件事,乾隆最初是很歡迎的。一來他對英國這個前所未聞的國傢很好奇,二來他認為對方是來朝貢的,自然多多益善。所以,他不僅破例讓英國使團從天津上岸,還囑咐下麵的官員用最高禮儀接待。
然而,問題還是齣現瞭。乾隆之所以優待英國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誤會瞭他們的來意,把對方當成瞭膜拜天朝的小國。但對英國人來說,這種“抬舉”實則是一種侮辱,說明清政府沒有把他們放到平等的地位。
這種意識上的偏差,在商討會麵禮儀時達到頂峰。乾隆要求英國使團行叩拜大禮,以示對他的尊重。英國人卻百般不願意,認為單膝跪地足以錶達誠意,五體投地太有辱尊嚴和人格。雙方因為這個問題爭論許久,還沒正式見麵就差點談崩。
難道就這麼打道迴府?英國人自然是不甘心的,他們還有特殊的使命沒未完成呢!最終,在跟清政府力爭許久後,馬戛爾尼等人以單膝跪拜乾隆。乾隆雖然沒有多說什麼,但立馬降瞭使團的待遇,以此錶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
二、西洋賀禮遭嫌棄
馬戛爾尼原本是個中國迷,平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去中國看一看。所以,為瞭保證這一次訪華能圓滿成功,他專門徵詢瞭懂行人的意見,精心準備瞭大量禮品。小到洋錶,大到槍炮,盡可能投其所好。
然而,中國人的錶現卻令他大感失望。那些精美實用的天文儀和蒸汽機,乾隆直言“都是些小玩意兒”,錶示不感興趣。而那些先進精巧的榴彈炮、連發槍,滿朝文武也一樣興趣缺缺,連看一眼都不願意。
幾番遇冷之後,馬戛爾尼深感掃興,之前對中國的幻想也逐漸消失,隻剩下殘酷不堪的現實。但畢竟是一國大使,壞情緒並沒有讓他忘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於是,在送完大禮之後,他代錶英國嚮清政府提齣瞭6個要求。
這6個要求簡要來說,就是英國希望清政府能開通更多的口岸,給予英國更多的優待,以便雙方日後進行貿易往來。對此,乾隆的態度十分乾脆,他以“天朝啥也不缺”為由,直接駁迴瞭英國使團的要求,並下令將他們遣返。
三、被誤解的乾隆
因為這句話,乾隆被狠狠地網爆瞭許多年。國人罵他盲目自大,愚蠢而不自知,錯失瞭與西方共同進步的機會,甚至高喊“大清誤我中華三百年”,把他貶瞭個一文不值。可事實真就如此嗎?
不可否認,乾隆有很多缺點,尤其晚年好大喜功,不思進取飄得太厲害。但在拒絕與英國閤作這件事上,不能說他完全是錯的。包括後來閉關鎖國的政策,也不是簡單一句“愚蠢決定”就能定性的。
哈佛大學教授瀋艾娣在對這段曆史進行詳細研究後,提齣瞭一個反常規的觀點,完全顛覆瞭大眾的認知。她認為,乾隆此舉並不是齣於傲慢自大的心理,而是提前預知瞭英國對中國的威脅。
英國人自稱想要平等交流,卻提齣瞭諸如“
將舟山附近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
在廣州附近劃齣一塊地方,任英國人自由來往,不加禁止
”等極具殖民侵略性的要求。
乾隆不是傻子,更知道“請神容易送神難”的道理,所以他並不想與英國人有過深的往來,於是果斷拒絕瞭對方的要求。這麼做不光是擔心對方賺走自己的銀子,更怕他們打自己領土的主意,威脅整個大清的安全。
此外,他還在英國使團走後,立馬嚮沿海地區下發瞭多項指令,要求當地加強軍事防禦,謹防英國來襲。他還特彆提醒瞭舟山和澳門地區,要求他們提前備兵,做好應對戰爭的準備。由此可見,乾隆已從英國訪華的舉動,猜齣瞭對方的真實目的。
四、無法逃脫的命運
可能有人要問瞭,既然乾隆早已做好應對外敵入侵的準備,為什麼後來清朝還被英國人打得那麼慘呢?這就得說說乾隆失誤的地方瞭。
第一,對付洋人一刀切。英國人確實對中國有圖謀不軌之心,但光逃避是沒有用的。如果當初乾隆沒有將英國人的要求全部駁迴,而是多商討幾個迴閤,多瞭解一下對手,或許情況會好很多。
包括後麵閉關鎖國的政策,雖然是齣於自我保護的目的,但效果並不理想。一味地拒絕改變,相當於阻斷瞭自己進步的道路,最終結果隻會是自取滅亡,成為砧闆上的魚肉,任彆人肆意宰割。
第二,防備措施沒有落到實處。乾隆雖然意識到瞭危險,並及時下令防備,但效果十分一般。不客氣地說,當時清軍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強,個體素質與開國時有著很大差距。再加上武器落後,如果真跟英國人打起來,就算能贏也得付齣不小的代價。
可惜,年邁的乾隆到底還是有點自信過頭瞭,根本沒往這方麵想,還覺得自己的兵打遍天下無敵手。殊不知,西方此時已經有瞭堅船利炮,隻要時機成熟,他們完全有可能在戰場上碾壓清軍。
馬戛爾尼使團此番訪華雖然沒有辦成事兒,卻也大緻摸清瞭清朝的真正實力。他毫不客氣地嘲諷道:清政府就如同一艘破爛不堪的戰艦,沒有沉沒僅僅是因為運氣好,它隻在體積和外錶上強於鄰船,實際上不堪一擊。
果不其然,當英國人知道自己的目標隻是“紙老虎”後,便再也無所顧忌。1840年,他們帶著自己引以為傲的先進武器,直接轟開瞭清朝的大門。那些當年被乾隆拒絕的要求,也全部被他孫子道光應下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