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7:15:21 AM
編
者
按
2000年,中國基礎教育界啓動“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拉開瞭新中國曆史上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序幕,也標誌著學校課程體係的價值轉型:為瞭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接下來20年,中國教育圍繞這一價值持續探索“教什麼、怎麼教”;探索如何構築具有生活意義的課程,幫助學生擺脫被知識奴役的處境,改變學校個性缺失的現實,創建富有個性的學校文化……
到今天,中國明確提齣全麵進入教育高質量發展時期――所有教育人都被推至挑戰前。
當我們既置身現代社會洪流,同時不斷承接每一次變量帶來的衝擊,新舊矛盾混雜,投身改革的難度超乎想象地巨大,我們應該怎樣行動?
找到坐標,找到圍繞“教什麼、怎麼教”的真實經驗作為參考係尤為關鍵。
而那些早早投身課改的先鋒,他們的生涯曆程,就是最好的迴答。
數度投身課改的程紅兵校長復盤瞭他的生涯曆程,為更多教育人提供一份鮮活的真實經驗,帶來諸多關鍵啓發。
01
2003年:怎樣讓學科課程與生活接軌?
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齣瞭六項改革目標,其中第一項就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嚮,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實質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麵發展的人纔,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人。
在接下來的十年,基礎教育界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基礎研究、頂層設計、課程教材基本建設以及課程實驗,形成一個良好開局。
然而對照這一目標,我們的人纔培養模式和課程教材不適應的矛盾就凸顯齣來,特彆是一些地方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抓得紮紮實實;課程教材繁、難、偏、舊,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係相對封閉,難以呈現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彆、選拔的功能……
不解決這些問題,培養時代新人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2003年,我齣任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正值上海二期“課改”穩步推進時期,政策上鼓勵學校擁有校本化教材。我帶團隊搜集全國各時期各種版本教材仔細研究,圍繞學校“自立精神、共生意識、科學態度、人文情懷、領袖氣質”個性化的培養目標,整閤德育和教學,建立起瞭八大領域、涉及高中所有學科、100多個模塊的課程係統。
從結果看,當時建平中學的校本語文教材改造力度之大,完全突破瞭當時教材的界限。當時高中動必修課程,誰都沒把握,但我是語文特級教師,這方麵心中有數,因為語文的高考和當時的教材已經基本沒有什麼關係,這給瞭我們很大的空間。
於是團隊從語文改起來,以年級為單位,以教研組為單位成立課題組,拿齣方案請專傢論證,然後開始課改。
我們意識到,原來的語文教材主要問題是視野不夠開闊,不夠包容,不夠經典,不夠有序,就把教材重組成瞭六個係列:
成長係列: 把與學生成長有關的精神養料性的文章集中起來,按主題分類,用於學生常態化閱讀。成長係列就是讓孩子吸收,把人類文明財富呈現在孩子麵前。
文學係列: 高考是淡化文體的,每種文體都有它獨特的審美價值,因此文學係列就按照文體來編排,給孩子一個清晰的概念。當然,文學係列我們就需要鑒賞、需要陶冶瞭。
文言係列: 以史綱綫為縱綫、文體綫為橫綫,為學生提供係統的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學校教給學生的知識不應是零散分離的,而是係統的。學校應通過文言文教學,使孩子們建立一種“傢園”的意識。
大傢係列: 就創新人纔培養來說,中小學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為學生搭建寬廣的人文平台、文化平台,使他們有寬闊的視野。為此,建平中學選擇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作品、重要作傢讓孩子重點研讀,研究性學習在這裏體現,《論語》《史記》《紅樓夢》,蘇東坡、魯迅、 莎士比亞……這些人類文明史的巔峰之作是不可替代的東西。
知識係列: 原來的知識是散亂在教材中,現在把它集中起來進行專題研究。
寫作係列: 以前老師教語文都是教如何謀篇布局,如何立意,如何遣詞造句,從小學到初高中都這樣,大傢都膩瞭。現在寫作目的就三點,培養思維能力,提升積澱能力和文字敏感力。
而數學的課程改革是最難的,它有非常嚴密的邏輯。以前的數學教學是純知識、去情景化、去情感化的,是抽象知識的介紹,它把産生這些知識的土壤給鏟掉瞭,這就造成孩子們在抽象的計算過程中打轉,對原始的問題不知道,分析和提煉的能力偏弱。我們認為,數學教育必須恢復這些抽象知識産生的土壤,恢復情景化,把生活中的元素加入進去。
為此,建平中學開發瞭數學與生活、數學大師係列、數學文化係列。
數學與生活: 比如講到一個公式定理就實施情景教學,老師們帶著孩子滿上海去研究各種事物:東方明珠、磁懸浮列車……都有數字關係,把這些生活中的數字編到題目中去,數學與我們的城市生活就有關係瞭。
數學大師係列: 這個定理是誰發明的?大師們當時在研究什麼?這是對孩子有激勵作用的。老師專門編瞭《數學人文讀本》,把數學傢的成長經曆,數學傢在發現這個定理的時候的思考、睏惑穿插進去。這就是育人的作用,數學豐滿起來。然後數學和文化、數學和音樂、數學和美術、數學和文學,老死不相往來的領域也有內在聯係,架上橋梁一步步形成教材。
英語也是基於問題來改的。當時,建平中學用的是牛津版英語教材,強調應用,比如吃飯點餐問候,交際性的東西非常多,很管用,但弱點就是育人功能弱,看不到多少大師的經典作品。
於是,建平中學選擇瞭很多經典作品補進去,用更豐滿的價值理性來彌補它的單一性。補充這些內容之後會不會學習量、作業量過大呢?很好辦,減掉大量重復練習題就行瞭。
在我看來,這個階段的課程改革看起來簡單粗暴,但是很有價值,不僅實現瞭學校課程改革與課程文化建設的水乳交融,對學校組織文化、環境文化、管理文化也都産生瞭積極影響。
一成不變地嚮前走,是大多數人喜歡的狀態,因為改革勢必帶來風險,讓生活不再平靜。因此課改時有老師很反對,說一些嘲諷的話。我當時有點生氣,後來冷靜下來,覺得應該尊重個彆老師的意見,也許人傢是對的呢?
於是後來我就加瞭兩條: 教學質量高,學生又滿意,那我就滿意。
02
2013年:課程真正落地=校本化教材+跨學科
2010年6月,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意見》。鑒於第八次課改進入第10年,盡管基礎教育人有瞭大量探索,但似乎又走嚮瞭另一個極端,功利主義風氣濃鬱,趕時髦,走形式,主要體現在:善於包裝宣傳而實用性弱,門類繁多卻少精品,熱衷整閤而不懂取捨,刻意差異化卻不接地氣。
之後的2014 年,教育部再次頒布《關於全麵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齣以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深化課程改革,建成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閤理的課程教材體係,從預期學習結果、課程與教學目標的角度,發展能夠勝任知識社會、信息社會挑戰所需的素養結構。
這一次意見,為瞭第八輪課改樹立瞭一個確定的目標體係。
在這兩個意見發布之間的2013年,我離開瞭建平中學,在深圳創辦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這所學校有較大的改革自由空間,當時我的基本辦學策略就是“打開”――把學校打開,把辦學理念打開,把思維方式打開,把學校課程打開,把課堂打開,把教師隊伍打開,把評價方式打開。
課程怎麼打開呢?源於我的一次聽課――
一位老師講陳勝吳廣起義,最後總結起義的意義在於極大地推動瞭農民起來推翻暴政的熱情時,我忍不住站起來,建議老師既要帶著孩子走進曆史,還要能夠跳齣來看曆史,可以講講馬丁・路德・金,講講聖雄甘地以及曼德拉。課堂要基於教材,又必須超越教材。
隨後,明德的課程開始將東西方教育精華高度融閤,著眼於學生核心素養和終生可持續發展,構建高選擇性與個性化的學校課程,培養學生批判思維、生成智慧的學校課堂。其結構變革的思想是:由體係課程轉為譜係課程,由統一課程轉嚮差異課程,由單維課程轉嚮立體課程。
明德課程譜係包括三個層麵:
第一,國傢課程,必修課程,其改革方嚮是校本化實施;
第二,學校課程,選修課程,其改革方嚮是生本化建設;
第三,特需課程,自修課程,其改革方嚮是個彆化服務。
我認為,課程與教材的重構是學校最核心的工作。老師參與進來,他對教育的理解就深入瞭,就不是簡單的學科教育,而是站在對人的培養上去理解怎麼幫助學生成長。
隨後,明德學校明確瞭一個思路: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學科完全打通,進行跨學科整閤。到瞭三年級以上,學科的存在有它的閤理性,可以保留,但也要嘗試部分打通,通過一些綜閤主題課程把各學科架上橋梁來。
怎麼打通?比如剋裏米亞問題,這是曆史老師的事,是地理老師的事,也是政治老師的事。所以“普京在剋裏米亞為什麼如此強勢”就可以成為一個綜閤主題;又比如霧霾,它與地理相關,也跟生物相關;比如語文和曆史,文史不分傢:《木蘭詩》和“府兵製”,既是語文課也是曆史課,《石壕吏》和“安史之亂”,既是語文課也是曆史課……
逐漸的,明德學校就理清瞭這一輪課改的三個層次:
第一課程重構,第二學科重組,第三課堂重建。
課程重構主要指教材內容的全新整閤:一是以人教版為主,博采國內各種版本教材的精華;二是以中國教材為主,博采國際教材精華;三是將東西方教材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教材。
學科重組,就是跨學科整閤。比如小學一二年級徹底進行學科重組,語文、數學、英語、思想品德,包括美術、音樂都按照主題單元來重編。縱綫是主題,橫綫是知識,縱橫交織,最後整個年級可能一學期就一套教材。
這個過程最難的是主題怎麼選,於是,我又提齣瞭八個字――“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既要看到三四年級在做什麼,又要看到幼兒園在做什麼;既要結閤國內的教材特點,也要研究國外的教材特點。學校不停地召集各年級組開小會定主題目標,主題定好後,老師們自願組閤開發主題性教案。
等這兩個做完以後,纔開始課堂的重建。
新課改在中國很多年瞭收效甚微,原因在於教材校本化的過程中齣現瞭問題,課程在教材上未真正落地,尤其體現在重構和重建上。
正確的做法是,建立在本校課程設計之上的教材編寫融閤自創;在某一主題教學中將不同學科知識統籌一起,授課老師集中進行課程整閤。
如今八年過去瞭,迴頭看明德學校課程改革最有價值的,正是學科跨界整閤課程的改革,把學科打開,實施邊界穿越。整閤課程麵嚮的是豐富的生活,關注的是復雜的社會係統,提高的是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綜閤素養,著眼於的是未來的學習。
03
2020年:指嚮核心素養的超學科建設
2020年,全球進入一個不確定的時期,連最能給世界確定性答案的教育領域也遭遇危機,而全球的課程設計也呈現齣新的樣態,也就是學科知識體係建立與跨學科彼此引介。分學科的核心是為瞭搭建每個學生的知識體係,而學科的互為關聯和互為引入,是建構創新思維的密碼,一些具有探索精神的學校更注重以設計思維來重新結構和創設課程。
同時,技術賦能教育變得更加深入,變外部推力為內生動力,教育人正成為技術賦能的主動參與者。
這一年,OECD報告展示瞭未來學校生態圖景:
學校教育擴展。 除瞭知識和技能,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從教師而言,分工將更加專業化。
學校作為學習中心。 學校將成為更廣泛的、動態發展的地方教育生態係統的中心,通過各種形式規劃學習機會,支持學生的正式和非正式學習;
無邊界學習。 依托技術與機製的進化,讓學習隨時隨地發生。
同一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齣,當今世界麵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隻有“堅持優質的、高質量的發展觀,形成更加公平、包容以及更具活力和張力的課程體係,纔能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解決教育‘好不好’的問題。
2020年,疫情肆虐的這一年,我也離開深圳明德,籌建上海金茂學校,一所現代化、國際化的未來學校。
所謂現代化,即精神入世,期望師生的精神現代化,思想理念與時俱進,與時代發展同步;所謂國際化,即學校的教育思想、課程設置植根中華,放眼世界,學校師生能夠自由行走世界,與世界交流;所謂未來學校,即構建一個開放、互聯、互通、智能的智慧世界,一個開放、包容、大氣、文明的文化世界。整個世界是金茂學生的教科書,一切有利於學生成長的人類文明財富都可以作為教育資源。
在金茂學校,除瞭做好學校願景價值觀這類頂層設計,我們也開發齣瞭全新的課程譜係和教學範式。在繼續推進學科課程改革1.0、跨學科整閤課程2.0的基礎上,提齣瞭“超學科課程”的概念。
學科課程改革1.0主要圍繞核心素養,充分尊重國傢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結閤學校自身的辦學理念、學校的培養目標、學校自身的條件,在語文、數學、英語三大主要學科實施校本化課程建設。
以語文學科為例,金茂實施全息閱讀與真實寫作的校本化課程建設,所謂全息閱讀,藉用全息理論的基本思想,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關聯的整體,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信息。即:宇宙本質上其各個事物之間是相互聯係的;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部分是整體的縮影,在宇宙整體中,各子係統與係統、係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
全息閱讀的基本思想:
文本每一個元素相互關聯――理解元素的結構關係――結構性;
文本每一個元素體現整體――完整把握統一的整體――整體性;
每一個文本對應宇宙人生――讀懂文本背後的世界――情境性。
真實的寫作指的是學生寫作有真實的讀者,有真實的世界,有真實的功用。
在數學學科上,我們開始探究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課程的整閤,研發特色課程教材,走一條全新的整閤之路;在英語學科上,則藉鑒美國藍思英語分級閱讀的策略方式,實現學生的差異化閱讀、個性化學習。
跨學科和超學科課程建設,不考慮任何學科的背景,強調以某一學習經驗或者以自然、社會問題為主題來組織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如今,學校已經從“行走德育、智慧學習、語言人文、科技創業、高雅氣質”五個領域設計研發瞭跨學科及超學科的學校課程。以智慧學習為例,分為創意想象與智慧思維兩大係列,超越現行中小學的學科範疇,著眼於學生思維底層,發展學生想象力與思維力――
創意想象係列: 小學階段開設創意繪畫,初中階段開設創意寫作課程,高中階段開設創意建模課程。
智慧思維係列: 小學階段開設兒童哲學,初中階段開設邏輯思維,高中階段開設審辯思維,三個階段一以貫之。
一個國傢實施什麼課程以及如何實施課程,反映並決定瞭這個國傢想培養什麼樣的一代人和能培養什麼樣的一代人。
20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疑是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凝聚共識的過程。在這場宏大的思想啓濛浪潮中,我也走過瞭三所學校,主導瞭三次課程改革,與時俱進,腳踏節拍。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既是第八輪課程改革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202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又迎來第三個10年。這一年我也剛好60歲瞭。但是依然老驥伏櫪、壯心不已。這個時代是變動的時代,唯有變革纔是教育的常態,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紀元,中國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學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等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剛剛起步,需要很長的時間,尚需更多年輕教育人,以持久的恒心和毅力,步步為營,久久為功。
作者 | 程紅兵(金茂學校總校長、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長)
責編 | 靖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