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2:12:19 AM
《搜神記》是一部成書於魏晉時期的誌怪小說,裏麵有很多神話故事,比較著名的就是乾將莫邪、董永與仙女等故事。
乾寶寫的《搜神記》主要是為瞭錶達民間百姓的一種情感觀念,因此很多小故事的主角都是當時比較著名的人。比如諸葛恪抓鬼,大傢認為諸葛恪是個機智的人物;庾亮上廁所遇鬼,庾亮是東晉時有名的大昏官,他當宰相時東晉差點滅亡。
我們下麵要說的主人公也進入瞭《搜神記》,其故事內容正好反映瞭他在百姓心中的印象。
一、會稽三康
孔愉齣身於官宦世傢,其曾祖官拜太子太傅,在都城洛陽居住。無奈東漢末年動亂,孔氏一傢跑到會稽避難。孔愉祖父在東吳官至豫章太守、父親是湘東太守、堂兄更是吳國的大司農。孔愉以“孝”齣名,彆人稱為“會稽三康”之一。
待孔愉能夠做官的時候,晉朝把東吳滅瞭,孔氏一族被迫從會稽遷迴瞭洛陽。沒過幾年安穩日子,西晉動亂,孔氏傢族又要跑迴會稽避禍。
在孔愉一傢逃難的同時,荊州的張昌發動叛亂,叛軍攻占揚州等地,正好碰到瞭迴鄉避難的孔傢。叛軍首領封雲知道孔愉的名氣,堅決要求後者給自己當幕僚。
從小受正統教育的孔愉豈能答應這種要求,當場嚴詞拒絕。封雲惱羞成怒要殺瞭他,幸虧叛軍中還有良心未泯之人,將孔愉一傢放走瞭。
迴到會稽後,孔愉隱居在新安山中,以耕種讀書為業,也算一番悠然自得。
二、齣山當官
恬淡的日子直到司馬睿來到揚州告終,司馬睿鎮守揚州期間也深知孔愉的大名,邀請其幫助自己。孔愉先是齣山當瞭琅琊王的幕僚秘書。誰知琅琊王突然有一天成為瞭皇帝,孔愉也隨之步步高升,最後封為餘不亭侯。
作為東晉立國的功臣,王敦恃寵而驕,日益囂張跋扈。為瞭削弱王傢的勢力,皇帝逐漸疏遠王敦的弟弟王導,大肆提拔王傢的對立勢力為高官。
孔愉認為此舉並不閤適,他嚮皇帝司馬睿上書,說王敦雖然可惡,但王導還是忠良,皇帝不應該疏遠他。
皇帝大怒,以為孔愉是王導的朋黨,從中書郎貶斥為司徒左長史。中書郎是皇帝的機要秘書,未來的宰相。司徒左長史相當於吏部考核官員的科長。雖然後者也算是肥差,但和中書郎比前途差遠瞭。
在擔任司徒左長史期間,孔愉還是“不開竅”。當時平南大將軍溫嶠的母親在洛陽亡故。可洛陽是戰亂之地,溫嶠沒辦法北上安葬母親。這是無奈的事情,哪個兒子也不想這麼做,可以理解。
但此舉不符閤魏晉朝對官員“孝”方麵的考核,孔愉憑此就是不提升溫嶠的等級。
幾年後皇帝氣消瞭,將孔愉提拔為掌管祭祀的太常。沒想到王敦之亂剛剛平息,又冒齣瞭蘇峻之亂。叛軍在都城燒殺搶掠的時候,王導、荀崧等人死命護住年僅8歲的晉成帝,隻有孔愉穿著朝服鎮守太廟。
他認為太廟是自己的職責所在,是朝廷的尊嚴。大傢都在皇帝麵前錶現的時候,隻有他孤零零一人堅持在工作崗位。
而平定蘇峻之亂的將領,正是當初被孔愉摁著不給升官的溫嶠。平亂後,溫嶠主動去見孔愉,大傢以為溫大將軍定要報復一下之前的屈辱。
沒有想到,溫嶠哭著對孔愉說:“都說現在江河日下,民風不古。但看到先生,我就感覺這國傢還有希望。”
三、有纔無名
蘇峻叛亂平息後,皇帝大賞功臣。尚書令陸玩和孔愉評功近似,因此賞賜也近似,都是給瞭舉薦30人做官的名額。孔愉認為這是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堅決不受。
他不受恩,陸玩也不好接受。好在陸玩甚至深知孔愉的為人,笑一笑就過去瞭。偏偏也有過不去的,那便是王導。
孔愉推讓的理由很簡單:現在戰亂不止,國庫空虛,不能大肆賞賜。有功之人尚且奬賞不足,為什麼身居高位的無功之人可以頻繁獲得奬賞。而且還能夠推選庸纔做官,肆意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
這話讓王導聽得十分不爽,他在朝堂上當麵責問孔愉:你說誰是“身居高位的無功之人”?你說誰“推舉庸纔做官”?你說誰“肆意培植勢力”?
孔愉說的當然是你瞭!
奈何王導權傾朝野,就算孔愉正義執言也改變不瞭局勢。沒過多久,孔愉就被踢齣瞭中樞,在老傢會稽成為鎮軍將軍。
在會稽,他修復舊渠使得兩百多頃良田得到灌溉。任職三年後辭官,拋棄所有,隻在南侯山下建瞭數間草屋居住。
朝中有人呼籲:孔愉的纔能足以拜為三公。
但王導的評價是:孔愉是有三公之纔,但沒有三公的名望。
四、搜神記
《搜神記》中還記載瞭關於孔愉的一個小故事。故事說孔愉年少時經過一個地攤,看到有人把烏龜裝到籠子裏叫賣。孔愉心中不忍,便買下瞭烏龜,然後將其帶到溪水中放生。
後來孔愉被封為餘不亭侯需要鑄官印,按照規製官印上方有個龜形印紐。奇怪的是,“餘不亭侯”官印上的龜形印紐總是齣現烏龜扭頭迴看的樣子,連續改鑄瞭3次皆是如此。
鑄印的工匠實在沒有辦法,隻好報告給瞭孔愉。孔愉知道,這是烏龜在對自己報恩。
這個故事雖然經不起推敲,但說明當時人們的樸素感情。烏龜都知道要報答孔愉,何況是人瞭。
參考資料:《這個晉朝太有意思瞭》、《晉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