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11:27:36 PM
大傢好,我是很帥的狐狸。
今天國新辦開瞭個發布會,銀保監會郭樹清主席提到, 不希望房價調整得太劇烈,要平穩轉化 。
我打算順著說兩句
房地産
。
郭主席涉及房地産的言論有不少,但核心要點就一個: 房價不要漲太快,但也不能跌太多 。
今天我想稍微量化一下, 到底房價漲跌幅度落在一個怎樣的區間會比較閤適 。
Part 1
房價漲幅上限
「房價不能漲太快」 是大傢的共識。
根據國新網的報道,郭主席迴顧瞭以前自己買房的時候,當年的房貸很難申,他說就算當時自己是外匯局局長、央行副行長,也等瞭半年纔批下來。
後來銀行改進瞭,卻矯枉過正瞭:就算是投資住房的按揭貸款,銀行也很手鬆地給批瞭。
買房的人比較容易拿到錢,所以 也把房價給炒高瞭 。
而房價漲太快肯定是件壞事:大夥的錢都在房市裏,自然沒錢花在其他消費上。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房價的漲幅最好 不要超過咱收入的增長速度 。
而根據統計局的數據,如果不考慮數據因為疫情所以有點失真的2020年,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大概是 7.8%+ 。
另外還有一點,這次並不是郭主席提的,但也很重要: 房價持續上漲的話,也會影響咱的經濟轉型。
我來給大傢理下邏輯――
大傢有瞭「房價永遠會暴漲」的邏輯,有錢瞭自然會盡可能地放在房市,而不是股票基金等其他金融投資。
而我們現在正處於經濟轉型的 關鍵階段 ,正在努力發展科創産業。
科創企業們沒有那麼多重資産,沒有什麼廠房之類的拿去銀行做抵押貸款,所以它們也更傾嚮於 通過齣售股票/股權進行融資 。
這也是我們這些年搞科創闆/創業闆改革/北交所的底層原因。
同時,我們也需要股市裏有足夠的資金,不然科創企業也沒那麼容易可以融到錢。
所以「房住不炒」的另一個動機,其實也是 希望讓炒房資金往股市裏跑。
比如這次發布會上,建行董事長田國立就錶示――
根據這個邏輯,監管大概率是 希望房地産的平均迴報是跑不過股市的 。
那麼我們可以簡單倒算下監管期望的房價漲幅――
滬深300的長期年化收益率大概是 10% (數據:Choice),如果有100萬的本金那麼1年就是 10萬塊 的迴報。
反過來投資房子的話,假設1/3按揭、2/3首付(第二套),按揭利率5.8%,租售比(租金÷房價)2%。
那麼一套300萬的房子,本金就是100萬,貸款200萬。
假設迴報跟滬深300一樣都是10萬,且交易成本年化2%(平均10%左右,假設5年脫手,均攤到5年),房價年增速為g,那麼就有――
解得房價增速 g ≈ 5.3%
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年漲幅在 5%以下 是監管比較舒服的狀態。
這個數字在之前的一些政策文件也得到瞭初步驗證――
過去幾年,在國傢「房住不炒」的密集調控下,根據郭主席的原話, 「房地産泡沫化金融化勢頭得到根本扭轉」 。
不過他說完這段後,話鋒一轉,又提到另一個擔憂――
Part 2
房價跌幅上限
郭主席提到――
我們來理一下這背後的邏輯――
假設: 如果房價大跌瞭,會怎樣?
目前市麵上有很多人按揭貸款買房。
如果房價大跌的話,就會齣現貸款餘額比房價還高的情況。
如果是自己住那還稍微好點,可是如果是投資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棄房斷供」 。
接著,銀行的壞賬率會上升,它們的風控會變得謹慎,不那麼願意貸款瞭,也就是所謂的「惜貸」。
換句話說,企業要跟銀行藉錢,可能也沒那麼容易藉得到瞭。
另外,房價大跌瞭,房子賣不齣去瞭。
地産行業及上下遊(比如建材傢電)都會慢慢萎靡。
這也是格力和美的等公司的股價在「房住不炒」政策後一直很不給力的原因。
加上前麵提到的,企業更難從銀行藉到錢,實體經營很難維持。
這會導緻公司裁員、縮減規模,一段時間內失業率也會急速上升。
大傢缺錢,消費也會萎縮。
蕭條就會慢慢擴散到整個社會。
所以郭主席也提到――
所以這個下跌幅度呢,最好不能讓房價低過貸款餘額。
一般來說,去銀行辦房屋抵押貸款最多可以套70%的房子評估價值齣來。
換句話說, 房價不能纍計下跌超過30% ,不然就會有「斷供」的可能性。
另外,房價方麵也會影響房地産行業及其上下遊的增速。
監管自然是不願意房價掉得太快,導緻這些行業的增速落後於整體GDP增速,但房價跟行業增速的相關性就比較復雜瞭,不是一篇推送可以簡單算清楚的。
Anyway
結論就是,這個階段監管一方麵不希望房價大漲,另一方麵也不希望房價大跌。
監管更希望的是房市穩健上漲,不過年漲幅最好控製在一定的幅度內。
照例來個一張圖總結――
P.S. 最近烏剋蘭局勢風雲詭譎,亂世黃金重現江湖,黃金ETF波動上漲。那麼黃金真能避險嗎,決定金價走嚮的到底有哪些因素?感興趣的 點個在看 吧。
「Greed is good.」
「很帥的投資客」的所有內容皆僅以傳遞知識與金融教育為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一切請以最新文章為準。
風險提示: 房地産稅落地超預期;齣生率下跌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