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 logo



編按:張愛玲一九三七年高中畢業時 在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填過一個名為「學生活動紀錄 張愛玲遺稿》愛憎錶:最怕死 - 趣味新聞網


編按:張愛玲一九三七年高中畢業時 在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填過一個名為「學生活動紀錄 張愛玲遺稿》愛憎錶:最怕死


發表日期 None



     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編按:張愛玲一九三七年高中畢業時,在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填過一個名為「學生活動紀錄,關於高三」調查欄,就「最喜歡吃、最喜歡、最怕……」等六個項目各以一句話作答,「最怕死」即張的其中一項答案。竟到瞭 .....


    編按:張愛玲一九三七年高中畢業時,在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填過一個名為「學生活動紀錄,關於高三」調查欄,就「最喜歡吃、最喜歡、最怕……」等六個項目各以一句話作答,「最怕死」即張的其中一項答案。竟到瞭五十餘年後,為瞭解釋那個調查欄,纔催生齣終究還是未能完成的〈愛憎錶〉遺稿。

    女傭撤去碗筷,泡瞭一杯杯清茶來,又端上一大碗水果,堆得高高的,擱在皮麵鑲銅邊的方桌中央。我母親和姑姑新近遊玄武湖,在南京夫子廟買的仿宋大碗,紫紅磁上噴射著淡藍夾白的大風暴前朝日的光芒。

    她翻箱子找齣來一套六角小碗用做洗手碗,外麵五彩凸花,裏麵一色湖綠,裝瞭水清澈可愛。

    「你喜歡吃什麼水果?」

    我不喜歡吃水果,頓瞭頓方道:「香蕉。」

    她笑瞭,摘下一隻香蕉給我,喃喃地說瞭聲:「香蕉不能算水果。像麵包。」

    替我弟弟削蘋果,一麵教我怎樣削,又講解營養學。此外第一要糾正我的小孩倚賴性。

    ◆無可奈何花落去

    「你反正什麼都是何乾──」叫女傭為某「乾」某「乾」,是乾媽的簡稱,與溼的奶媽對立。「她要是死瞭呢?當然,她死瞭還有我,」她說到這裏聲音一低,又輕又快,幾乎聽不見,下句又如常:「我要是死瞭呢?人都要死的。」她看看飯桌上的一瓶花。「這花今天開著,明天就要謝瞭。人也說老就老,今天還在這裏,明天知道怎樣?」

    傢裏沒死過人,死對於我毫無意義,但是我可以感覺她怕老,無可奈何花落去,我想保護她而無能為力。她繼續用感傷的口吻說著人生朝露的話,我聽得流下淚來。

    「你看,姐姐哭瞭。」她總是叫我不要哭,「哭是弱者的行為,所以說女人是弱者,一來就哭。」但是這次她嚮我弟弟說:「姐姐哭不是因為吃不到蘋果。」

    我弟弟不作聲,也不看我。我一尷尬倒收瞭淚。

    我從小在名義上過繼給伯父伯母,因為他們就隻一個兒子,伯母想要個女兒。所以我叫他們爸爸姆媽,叫自己父母叔叔嬸嬸。後來為瞭我母親與姑姑齣國一事鬧翻瞭──我伯父動員所有說得進話去的親戚,源源不絕北上作說客,勸阻無效,也就不來往瞭,她們迴來瞭也不到他們傢去。我們還是去,但是過繼的話也就不提瞭。不過我的稱呼始終沒改口。我喜歡叫叔叔嬸嬸,顯得他們年輕瀟灑。我知道我弟弟羨慕我這樣叫他們,不像他的「爸爸媽媽」難以齣口。

    有一天有客要來,我姑姑買瞭康乃馨插瓶擱在鋼琴上。我聽見我母親笑著對她說:「幸虧小煐叫嬸嬸還好,要是小煃大叫一聲『媽』,那纔──」

    其實我弟弟沒響響亮亮叫過一聲「媽媽」,總是羞澀地囁嚅一聲。

    關於倚賴性,我母親的反覆告誡由於一曝十寒,並沒見效。七八年後我父親還憤憤地說:「一天也離不瞭何乾,還要到外麵去!」

    ◆轉世投胎靠評分

    但是當時她那一席話卻起瞭個副作用,使我想到死亡。那時候我們住白粉壁上鑲烏木大方格的光頂洋房,我姑姑說「算是英國農捨式。」有個英國風的自由派後園,草地沒修剪,正中一條紅磚小徑,小三角石塊沿邊,道旁種瞭些圓墩墩的矮樹,也許有玫瑰,沒看見開過花。每天黃昏我總是一個人仿照流行的《葡萄仙子》載歌載舞,沿著小徑跳過去,時而伸手撫摸矮樹,輕聲唱著:

    「一天又過去瞭。

    離墳墓又近一天瞭。」

    無腔無調,除瞭新文藝腔。雖是「強說愁」,卻也有幾分悵惘。父母離婚後,我們搬過兩次傢,卻還是天津帶來的那些傢具。我十三歲的時候獨自坐在皮麵鑲銅邊的方桌旁,在老洋房陰暗的餐室裏看小說。不吃飯的時候餐室裏最清靜無人。這時候我確實認真苦思過死亡這件事。死就是什麼都沒有瞭。這世界照常運行,不過我沒份瞭。真能轉世投胎固然好。我設法想像這座大房子底下有個地窖,陰間的一個閑衙門。有書記錄事不憚煩地記下我的一言一行,善念惡念厚厚一疊賬簿,我死後評分發配,投生貧傢富傢,男身女身,還是做牛做馬,做豬狗。義犬救主還可以受奬,來世賞還人身,豬羊就沒有錶現的機會瞭,隻好永遠沉淪在畜生道裏。

    我當然不會為非作歹,卻也不要太好瞭,死後玉皇大帝降階相迎,從此跳齣輪迴,在天宮裏做過女官,隨班上朝。隻有生生世世曆經人間一切,纔能夠滿足我對生命無饜的慾望。

    ◆「這輩子總要過」

    基督教同樣地使人無法相信。聖母處女懷孕生子,這是中國古老的神話已有的,不過是對偉人的齣身的附會傳說。我們學校的美國教師是進步的現代人,不大講這些,隻著重「人生是道德的健身房」。整個人生就是鍛練,通過一次次的考驗,死後得進天堂與上帝同在,與亡故的親人團聚,然後大傢在一片大光明中彈竪琴閤唱,贊美天主。不就是做禮拜嗎?學校裏每天上課前做半小時的禮拜,星期日三小時,還不夠?這樣的永生真是生不如死。

    但是我快讀完中學的時候已經深入人生,有點像上海人所謂「弄不落」瞭,沒有瞻望死亡的餘裕,對生命的胃口也稍殺。等到進瞭大學,炎櫻就常引用一句諺語勸我:Life has to be lived.勉強可以譯為「這輩子總要過的」,語意與她的聲口卻單薄慘淡,我本來好好的,聽瞭也黯然良久。

    但是畢業前一年準備齣下年的校刊,那時候我還沒完全撇開死亡這問題。雖然已經不去妄想來世瞭,如果今生這短短幾十年還要被斬斷剝奪,也太不甘心。我填錶總想語不驚人死不休,因此甘冒貪生怕死的大不韙,填上「最怕死」。

    或者僅隻是一種預感,我畢業後兩年內連生兩場大病,差點死掉。第二次生病是副傷寒住醫院,雙人房隔壁有個女性病人呻吟不絕,聽著實在難受,睡不著。好容易這天天亮的時候安靜下來瞭,正覺得舒服,快要朦朧睡去,忽聞隔壁似有整理東西的綷縩響動,又聽見看護低聲說話,隻聽清楚瞭一句:「纔十七歲!」

    ◆歲數即是身分證

    小時候人一見麵總是問:「幾歲啦?」答「六歲」,「七歲」。歲數就是你的標誌與身分證。老瞭又是這樣,人見麵就問「多大年紀啦?」答「七十六瞭,」有點不好意思地等著聽贊嘆。沒死已經失去瞭當年的形貌個性,一切資以辨認的特徵,歲數成為唯一的標簽。但是這數目等於一小筆存款,穩定成長,而一到八十歲就會身價倍增。一輩子的一點可憐的功績已經在悠長的歲月中被遺忘,就也安於淪為一個數字,一個號碼,像囚犯一樣。在生命的兩端,一個人就是他的歲數。但是我十七歲那年因為接連經過瞭些重大打擊,已經又退化到童年,歲數就是一切的時候。我十七歲,是我唯一沒疑問的值得自矜的一個優點。一隻反戴著的戒指,鑽石朝裏,沒人看得見,可惜鑽石是一小塊冰,在慢慢地溶化。過瞭十七就十八,還能年年十八歲?

    所以我一聽見「纔十七歲」就以為是說我。隨即明白過來,隔壁房間死瞭人,抬齣去瞭,清理房間。是個十七歲的女孩子。在那一色灰白的房間裏,黎明灰色的光特彆昏暗得奇怪,像深海底,另一個世界。我不知道是我死瞭自己不知道,還是她替我死瞭。

    (節錄張愛玲遺稿〈愛憎錶〉,全文刊載於《印刻文學生活誌》七月號)

    (人間)

分享鏈接



看最新新聞就到趣味新聞網
quweinews.com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tag

相关新聞

忘歸洞及其他

忘歸洞及其他

   天上一日,人間一年,日本紀州五日,颱灣多長?前去紀州忘歸洞泡湯也許就知道。我生長在「颱灣最大的湖」,澎湖,從小愛海。前往紀州浦島飯店要坐烏龜造型的小船,我喜歡。旅館房間麵海,我更喜歡。最有名的忘歸洞溫泉可以望嚮欄杆外的太平洋,我超喜歡。一日黃昏我跟妻子去泡忘歸洞的男湯和女湯,我自己目睹一波海浪濺進泉水。海水的冷冽遇上溫泉的熱氣,不知産生什麼微妙的化學變化?是那一波海浪覺得溫暖?還是一池熱湯喊爽?我倒認為溫泉的「熱」情抵擋瞭大阪灣的驚濤駭浪。在恣意享受人間能得幾迴聞的波濤聲時,我默默對太平洋說,溫.......


獻給母親和她那一代人

   袁瓊瓊是颱灣外省第二代女作傢中的佼佼者。她筆下的眷村記憶,在眷村小說常有的特質之外,還帶有瞭更多的個人風格與特色。比如對大時代中小人物掙紮求生的人文關懷,對溫暖感傷的眷村傢園生活的追憶,以及她作為女作傢對女性生存處境的關注等等。這些方麵的疊加,使得《今生緣》成為一部具有多重意蘊的小說,亦成就瞭袁瓊瓊獨特的眷村書寫。在《今生緣》序言中,袁瓊瓊說自己寫《今生緣》,「是我想獻給我母親和她那一代人的一本書」。這是她寫作《今生緣》的初衷,她也的確以自己的文學筆觸勾勒齣那個大時代的斷麵,道齣瞭「外省第一代」.......




《半間竈披間》 文學與美食的邂逅 食傢飯寫齣不一樣的本幫菜 張愛玲妙手描繪年糕

張愛玲遺稿》愛憎錶:最怕死

許誌強談木心寫作中的“點鐵成金”


前一篇新聞
張惠妹獻唱〈我最親愛的〉為傢鄉台東祈福
后一篇新聞
張慈慧 首位女督察長





© 2024 - quwe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 - quweinews.com.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