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7:05:14 PM
在曆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放眼整個世界,中國都是走在最前列的存在,綜閤國力更是令整個世界所仰望,不說彆的,單說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至今仍然在造福全人類,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
當國傢強大之後,自然會有一些小的國傢來尋求庇護,縱觀中國曆史上幾十個朝代,漢、唐、宋、明等等時期,周圍都有不少的附庸國。
而我們最為痛恨的日本也曾經是我們的附屬國之一。
不過日本這個民族並不懂得知恩圖報,當他們強大起來之後,便總想一些歪門邪道,甚至還多次進犯,即便到現在,他們依然不能正視曆史,甚至還總想著要否認曾經臣服的曆史史實,其行徑當真令人作嘔。
但是曆史是不容否認的,隻有正視纔能走得更遠,日本即便再否認,曆史也無法更改,日本曾齣土過一塊金印,更是坐實瞭曾臣服於我國的事實。
這塊金印印底刻有五個大字,經日本人翻譯後,他們感覺這五個字實在是太丟臉瞭,那麼究竟上麵刻瞭什麼呢?
我們一起來看。
兩位日本農民發現瞭一塊金印
公元1784年,是中國農曆上的甲辰年,這一年是乾隆四十九年。
這一年國內外都發生瞭很多大事,國內有:乾隆皇帝開始瞭第六次南巡,烏魯木齊實施瞭保甲法、中美還發生瞭第一次直接貿易等等;國外有:美國獨立戰爭正式結束、俄國在阿拉斯加的第一個殖民地在科迪亞剋島建立。
相比較這些國傢大事,日本島上的兩位佃農,正在田間勞動,此時的日本還沒有經曆明治維新,依然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
這兩位農民扛著鋤頭正在挖溝,想要趕緊完成今天的勞作,以求能早點迴去吃飯休息。
其中一個農民揮舞著的鋤頭突然碰到瞭一塊堅硬的東西,他暗罵瞭一聲晦氣,畢竟他需要下手將這塊硬東西刨齣來,這是一件力氣活。
他不想齣這份力,但想著挖不完會受到懲罰,便彎下身去刨這塊堅硬的東西,原來這是一塊個頭比較大的石頭,等他將石頭搬開時,又發現瞭石頭下麵還有一塊小“石頭”。
他便拿起這塊“石頭”想要丟齣去,可是當他拿起來之後發現,這塊石頭入手非常沉重,於是他便拿在手中端詳,當他把上麵的泥土剝掉之後,他愣住瞭,因為他發現這根本不是石頭,而是一塊造型奇特的金塊。
這位農民慌忙將金塊給藏瞭起來,但後來還是被福岡藩那珂郡的官吏知道瞭,他們將金印收上來並獻給瞭藩主黑田氏,之後,又經過瞭近百年的流轉,它纔得以進入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隨著博物館的深入研究,金塊背後的秘密也漸漸浮齣瞭水麵。
日本學者絞盡腦汁作麯解
這個金塊並不普通,而是一件文物,現在我們更習慣稱之為“漢委奴國王金印”,此金印2.3厘米見方,0.8厘米厚,蛇形組,陰文篆書,而這一名字的由來,便是它的印底刻著的五個大字:
漢委奴國王。
這雖然是簡簡單單五個字,但透露齣瞭太多的信息,首先是這塊金印製造的時間是漢朝,其次這是漢朝賞賜給委奴國王的,這也就是說,漢朝時期,日本已經臣服於我國瞭。
其中這裏的“委”同“倭”,這也就是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日本根本不叫日本,而是叫倭奴,更值得一說的是,這個名字還是漢朝賞給他們的。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和《後漢書・東夷傳》有這樣的記載: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這基本就斷定瞭這塊金印是漢光武帝劉秀賞賜給倭奴國王的,當時他們還沒有國傢名字,漢光武帝瞭解到他們島上的人普遍比較矮小,便大筆一揮,將“倭”字賞賜給瞭他們。
正是因為“倭奴”這兩個字很令日本人反感,於是一些專傢就跳齣來說,“委”是“委”,“倭”是“倭”,兩個字根本不是一樣的。
所以一些日本學者就高呼,這五個字的正確理解是漢朝委任的奴國國王,根本不是應該理解為“倭奴國”。
可是即便他們再怎麼狡辯,其中的“奴”字,是沒有辦法來個另闢蹊徑的解釋,於是便有一些人跳齣來說,這塊金印是假的、是僞造的。
兩印對比方知真假
日本一些腦洞大的學者認為,這金印齣土時,已經具備瞭僞造金印的技術,所以,根本無法一錘定音地說,這金印就是古代中國所製造的,很有可能是當時有人不懷好意僞造的。
還彆說,這種解釋真令人頭大,因為毫無依據可言,讓人都懶得去辯解,就讓他們自娛自樂得瞭。
但是在1981年的時候,揚州市邗江縣一婦女在甘泉二號漢墓附近,發現瞭一顆漢代諸侯王璽“廣陵王璽”。
《後漢書》中這般記載:
永平元年(58年)八月卯子徒山陽王邢為廣陵王,遺就國。
因此就能斷定這顆金印是東漢明帝封劉�槲�廣陵王時賜給他的,這與漢光武帝賜給日本金印的時間僅僅隻相差一年。
後來日本福岡舉行瞭亞太博覽會,這兩顆金印便被同時展齣瞭,而對比之下,人們發現,這兩顆金印上的字體和書寫手法極其相似,幾乎是齣自同一位匠人之手。
經過我們的一些專傢考證研究,漢朝時期,皇帝賜給太子、諸侯王的一般都是龜紐,而賜給臣服國的則多是蛇、芋、駱駝等造型,而日本的金印是蛇形,這則進一步證實瞭這塊金印根本不是僞造的。
而日本學者對這塊金印百般解釋,隻是因為他們想否認曆史,覺得上麵的五個字太讓他們丟臉罷瞭。
寫在題後:
說來倒也比較有意思,從漢朝時期開始,日本都一直帶著“倭奴”的帽子,後來他們瞭解瞭中國文化之後,便覺得這兩個字實在太不友好瞭,於是便多次嚮中原王朝,請求更改國名。
但是中原王朝的統治者根本沒有理會他們的呼聲,直到武則天統治時期,纔完成瞭更改國名的重任。
正如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一書中所寫:
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
隻是不知道如果當時武則天沒有同意日本改名,他們會不會將這一名字沿用到現在……
參考文獻:《後漢書》、《史記正義》等。
(圖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