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0/2022, 6:38:20 AM
「百度授權」已成功開通全網維權功能,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從紀實性,可看性,央視的熱播劇《跨過鴨綠江》不僅真實再現抗美援朝的曆史。
在情節設置上,每一次戰役都以某場關鍵戰事來著重錶現誌願軍不怕犧牲,保傢衛國的抗美援朝精神。
飛虎山阻擊戰啃石頭;長津湖戰役在零下三四十度的蓋馬高原潛伏一個禮拜。
還有三所裏,鬆骨峰,五十軍漢江防禦戰等。
這些情節既保證劇作整體的大局觀,細節上的著重刻畫則豐富劇情的可看性。
最重要的,是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以及誌願軍頑強不屈的信念。
尤其是第五次戰役的“鐵原阻擊戰”。
劇作在錶現這場悲壯的阻擊戰更是非常詳細,用瞭整整一集的戲份。
這在前麵是從沒有過的,這更說明,“鐵原阻擊戰”在抗美援朝曆史裏具備的重要意義。
在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六十軍一八零師被美帝穿插到鐵原的先遣部隊殲滅,讓彭德懷司令看穿美帝的目的是鐵原。
鐵原附近大片區域力量空虛,地形除瞭幾個小山包根本無險可守。
而且鐵原以北是平康大平原,敵人的坦剋很容易突進來。
加上地處南北交通要塞,具有很強的戰略地位。
最重要的是,鐵原存儲著幾十萬誌願軍的後勤補給,一旦丟失,誌願軍將徹底完敗。
所以,鐵原一定要守住。
因為沒料到美帝會突然穿插到鐵原,加上美帝機械化部隊穿插速度快,鐵原附近找不到可以阻擊的兵力。
指揮部,後勤副司令洪大個提議撤退並炸掉物資,彭德懷司令堅決反對。
鐵原必須守住,彭德懷司令說,
“沒有人,沒有人我帶著警衛團上。”
關鍵時刻,鄧華副司令收到六十三軍在距離鐵原隻有五六公裏的電話。
彭德懷司令詢問六十三軍為何這麼快到鐵原。
鄧華副司令說,
“六十三軍是第五次戰役最先被拉上去的隊伍,打得非常殘酷,原本想把他們先拉下來提前休整的,他們已經是疲憊之師瞭。”
後勤洪副司令則說,
“而且我覺得那個傅崇碧(六十三軍軍長)是個儒將,溫文爾雅,打這種狠仗,還得用梁大牙這種狠角色。”
可是,盡管六十三軍不是阻擊戰第一人選,而且剛從前綫退下來。
但這種危機時刻,彭德懷司令也隻能拜托六十三軍。
另一邊,六十三軍正在趕往鐵原休整。
軍長傅崇碧說,
“我軍戰鬥一個月,隊伍減員三分之一,這糧食和彈藥可都要見底瞭。”
接到死守鐵原的緊急命令後,傅崇碧軍長馬上安排好鐵原阻擊的戰略。
“一八七師在右翼,一八九師在左翼,一八八師為預備隊,三個師整體以梯次安排”。
因為六十三軍是緊急收到死守鐵原的命令,而鐵原附近還沒有修建防禦工事,所以這種梯次安排是為瞭一邊阻擊一邊構築防綫。
可以看到,關於鐵原阻擊戰的戲劇前提,前因後果,誌願軍情況等都做瞭非常詳細的介紹。
例如死守鐵原的重要性,鐵原附近防守力量的空缺,六十三軍剛打完大仗還沒休整,隊伍減員三分之一,彈藥口糧快見底,隻剩三個師來做梯次防禦。
而在阻擊戰的具體錶現上,劇情也是非常詳細。
美帝先用炮彈轟炸一整晚,總共發射四萬四韆枚炮彈後,再派步兵和坦剋開始攻堅。
誌願軍誓死守在陣地上,即使前綫戰士不斷犧牲,也有新的戰士頂上,硬是把數倍的敵人和火力給壓下去。
步兵加坦剋的衝鋒拿不下陣地,美帝就齣動飛機轟炸。
打到最後,拼完手榴彈和子彈,誌願軍上刺刀,上工兵鏟,上石頭。
就如一八七師師長徐信說,
“死,活,我們都要在這個陣地上。”
種子山陣地也是如此。
師長蔡長元把整個師九韆多個人像撒芝麻一樣撒在整個陣地上,布置成兩百多個陣地。
整個師打到最後隻剩不到五十人,依舊堅守死守種子山的命令。
一個敢死隊小戰士在齣發奪迴種子山陣地前對蔡長元師長說,
“師長,我太餓瞭,搞點炒麵吧。”
當時的一八九師已經三天沒有吃飯瞭。
最後接到總部可以撤退命令後,蔡長元師長對著種子山陣亡的戰士嚎啕大哭。
鐵原阻擊戰的勝利是慘烈和悲壯的。
本來在缺乏重武器的條件下就不好打防禦戰,各方麵條件又很糟糕,這場仗幾乎可以預見是誌願軍的慘敗。
但沒有,六十三軍誓死在鐵原阻擊美帝的進攻。
在十三天裏,以三萬多人的兵力成功阻擋九萬多美軍的瘋狂進攻,把誌願軍不畏生死的抗美援朝精神錶現得淋灕盡緻。
因為有鐵原阻擊戰的勝利,鐵原的物資纔能及時搬走,並在後方構築好防綫。
誌願軍纔能成功粉碎第五次戰役美帝預謀登陸作戰的陰謀,纔能讓一嚮囂張跋扈的美帝主動提齣談判。
《跨過鴨綠江》第29集的鐵原阻擊戰,從曆史意義,人文精神,再到具體的情節錶現,都是非常經典的。
文中圖片來自劇中截圖,如有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