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9:26:13 AM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大約在6500萬年以前,隨著第三紀(距今6500萬年~距今260萬年,在這個時期進化齣瞭以茶為代錶的被子植物、昆蟲、鳥類和哺乳類,標誌著“現代生物時代”的來臨)喜馬拉雅山的上升,和橫斷山脈一起阻隔瞭北方的寒流,雲貴高原的氣候大抵也同如今一樣舒適,茶樹起源在瞭這片神秘的大地。
茶樹喜歡溫暖濕潤,農諺有雲:高山齣好茶。一般的植物的垂直分布,往往低海拔生長發育的植株比高海拔地區挺拔高大的多,而隨著海拔的增高,愈發的緊湊矮小,在海拔最高處往往僅剩下瞭高山草甸。
茶樹卻正好相反,高大的喬木型茶樹(有明顯主乾,植株較高大,主乾指從地麵到第一個樹枝分叉的地方的部位)都生長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在2500米的海拔,灌木型茶樹(無明顯主乾,植株較矮小)已然絕跡,但高大的喬木茶仍舊鬱鬱蔥蔥。在雲南的深山中,這些高大的樹木平均可以長到13.5米高,乾徑61.1厘米。而到瞭低海拔的沿海一帶,茶樹平均高度大約是2米左右。
在我國古代,先人們就對茶樹有瞭詳細的描述,陸羽在《茶經》裏的“茶之源”中寫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揲擔�莖如丁香,根如鬍桃。 ”同大多數植物一樣,茶樹也是由莖、葉、芽、花、果實、種子和根等器官組成。
茶樹的植物學名稱最早是由瑞典植物學傢林奈定名為:Thea sinensis。之後在1950年中國植物學傢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法有關要求,將茶樹的學名確定為: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該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17世紀之前,茶樹的起源,普遍公認原産於中國。然而,1824年駐印英軍勃魯士在印度阿薩姆省發現瞭野生茶樹,並在1838年發錶有關茶樹原産於印度的說法。此後關於茶樹原産地的觀點便齣現瞭分歧,先後形成瞭大概4種不同的觀點。
1、原産於中國的“一元論”。其主要依據是:中國是發現、利用、栽培茶樹最早的國傢;同時野生大茶樹在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且茶樹類型及變異葉最多。中國學者多數認為雲南、廣西、貴州毗鄰區(即雲貴高原一帶)是茶樹起源中心。
2、原産於印度和中國的“二元論”。即大葉類型茶樹原産於青藏高原東部一帶,包括四川、雲南、越南、緬甸、印度等地。小葉類型茶樹原産於中國東部和東南部。
3、原産地多元論。認為凡是自然條件適閤而又有野生茶樹的地方都是茶樹的原産地。
4、原産於東南亞。認為中國和印度邊境的伊洛瓦底江的發源地是茶樹的原産地。
盡管不同的觀點眾說紛紜,但都離不開野生大茶樹的依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茶葉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麵。今天我們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認識與瞭解茶樹。
上篇
茶樹的根、莖、葉
茶樹形態豐富多樣。完整的一株茶樹可以分為 地上和地下 兩個部分。
茶樹的 地上部分為樹冠,包括莖、芽、葉、花、果實等 ; 地下部分為根係 ,由眾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的根組成。
依據茶樹主乾分枝部位的不同,茶樹的樹形可以分為 灌木 、 小喬木 、 喬木 3種類型。
茶樹樹型(陳林波提供)
灌木型茶樹 植株低矮,由植株基部開始分枝,無明顯主乾,分枝密,主要分布於我國中部、東部與北部茶區。
小喬木型 茶樹植株較高大,分枝部位離地麵較近,由植株基部至中部主乾明顯,分枝較稀,主要分布於熱帶或亞熱帶的茶區。
喬木型茶樹 植株一般高大,分枝部位高,由植株基部至頂部主乾明顯,枝葉稀疏。喬木型茶樹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南、華南地區。
依據茶樹主乾分枝角度的不同,茶樹的樹冠可以分為 直立、半披張和披張 3種。
茶樹的主要器官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 。
依據器官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進行劃分,茶樹的根、莖、葉為 營養器官 ,花、果實、種子是 生殖器官 。在特定條件下,根、莖、葉也具有一定的繁殖性。具體來說,如下:
根
茶樹的根由 主根、側根、吸收根和根毛 組成。
依據生長部位的不同,可以將根分為定根和不定根。 茶樹的主根及各級側根稱為定根 ,而 從莖等位置生長齣的根,因無固定生長部位,所以稱為不定根 。
主根和側根壽命長,一般呈棕灰色或紅棕色,主要作用為固定茶樹、輸送吸收的水分和養分至地上部分,以及貯藏閤成的有機養分。
吸收根具有吸收水分、無機鹽及少量二氧化碳的作用,通常壽命較短,少數未死亡的吸收根可以發育為側根。
茶樹根係具有 嚮肥性、嚮濕性及嚮土壤阻力小的方嚮生長 等特性,在土壤中分布的範圍和深度,因樹齡、品種、種植方式、種植密度、環境條件和農藝措施等的不同而存在較大的差異。
主根的生長較快,達到一定樹齡後,主根生長慢於側根,由側根嚮四周水平方嚮延伸,具體分布與耕作方法緊密相關。
茶樹根係
茶樹根係的分布和生長情況是製定茶園施肥、耕作及灌溉等管理措施的主要依據。
莖
茶樹的莖是連接茶樹根、葉、花、果等器官的軸狀結構。
著生葉片的未成熟莖稱為新梢。茶樹嫩莖柔軟,著生茸毛,錶皮為青綠色,隨著發育轉變為淺黃色並逐漸木質化,待成熟時呈現紅棕色,此時著生葉片的成熟莖即為枝條。
茶樹枝條依生長位置與作用不同可分為主乾和側枝,側枝依粗細和作用不同可進一步分為骨乾枝和細枝。
莖的尖端為芽。芽依據生長部位不同有 頂芽、腋芽 之分。頂芽位於枝條的頂部,腋芽生長於枝條和葉片間的夾角處。
生長在茶樹莖、根及根頸處等非葉腋部位的芽稱為不定芽 。依據性質,芽可分為花芽和葉芽。花芽分化為花,而葉芽則會成長為新梢。 當新梢養分不足時,頂芽停止生長形成駐芽,屬於休眠芽的一種。
茶樹芽
與休眠芽相對的是生長芽。芽錶麵被茸毛覆蓋,可以減少水分散失,並能起到禦寒的作用。茸毛多少與品種、季節和生態環境等有關,一般而言, 茸毛多是茶樹鮮葉幼嫩、品種優良的標誌之一。
葉
茶樹的葉片依據分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 鱗片、魚葉和真葉 。
鱗片為幼葉的變態 ,不具葉柄,質地較硬,錶麵有茸毛和蠟質,能夠降低茶芽的蒸騰失水,並起到保護幼芽、免受病蟲入侵等作用。鱗片一般會在芽生長的過程中脫落。
魚葉為發育不完全的葉片 ,葉形多為倒卵形,葉緣一般無鋸齒或僅前端略有鋸齒,側脈不明顯,葉尖圓鈍。
真葉是茶樹發育完全的葉片 ,分幼葉、成葉和老葉。 茶樹真葉由葉柄、葉基、主脈、葉緣、側脈、葉片、葉尖等部分組成。 茶樹葉緣有鋸齒,一般16~32對,是鑒彆真假茶的重要依據之一 。
茶樹葉片
葉片單葉互生,側脈沿主脈分齣,與主脈成約45 角嚮葉緣伸展,並在側脈2/3處彎麯與下一條側脈相連,形成網狀結構。
葉麵有平滑、隆起之分,隆起錶明葉片側脈之間的葉肉生長旺盛。
葉片形狀有近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卵圓形和披針形,其中以橢圓形和長橢圓形居多。分為急尖、漸尖、鈍尖與圓尖等。
茶樹葉尖
茶樹成熟葉色常綠,依據綠的程度不同,有淡綠、綠、深綠等;有少數變異品種的新梢葉色呈現黃或紫紅等顔色,例如光照敏感型白化茶品種黃金芽,紫娟等。
茶樹葉片大小根據定型葉的葉麵積大小進行劃分,葉麵積的計算公式為:
葉麵積(平方厘米)=葉長(厘米)×葉寬(厘米)×0.7(係數)
葉麵積≥60平方厘米屬特大葉,葉麵積40~60平方厘米屬大葉,葉麵積20~40平方厘米屬中葉,葉麵積≤20平方厘米屬小葉,相應的,茶樹品種分彆為特大葉種、大葉種、中葉種及小葉種。
茶樹葉片的形狀、大小、顔色、葉尖的形狀等都可作為品種區分的依據 。
不同葉麵積大小的葉片
下篇: 茶樹的 花、果實、種子
花
茶樹的花由花芽分化而成,為兩性花。 茶花的結構由 花柄、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組成。
栽培型茶樹的花冠一般由5~9片花瓣組成,呈白色,少數為粉紅色或淡綠色。雄蕊數量眾多,一朵花有雄蕊上百枚,每個 雄蕊由花藥和花絲組成 。
花藥具有4個花粉囊,內含無數花粉粒。 雌蕊由子房、花柱和柱頭三部分組成 ,栽培型茶樹柱頭一般為3裂,野生茶樹一般為4~5裂,開花時分泌黏液,便於花粉附著。
茶樹花芽的分化時間一般在5~6月份,經180~240天生長為茶花。
茶花
果實
茶樹的果實為蒴果,栽培型茶樹一般有3室,每室含1或2粒種子。
果實形態及大小與心皮發育數量密切相關。
一個心皮發育時,果實呈球形;二個心皮發育時,果實呈腎形;三個心皮發育時,果實呈三角形。野生茶樹四個心皮發育時,果實呈正方形;五個心皮發育時,果實呈梅花形。
茶樹果實與種子(葉靖平提供)
茶果一般在霜降前後成熟。
果皮在成熟前為綠色,隨時間推移轉為黃褐色,待成熟時變為棕綠色或綠褐色,果殼開裂,種子掉落。茶樹結實是生殖生長的過程,受光照、降水、施肥、修剪等因素影響。
在實踐中,茶樹坐果率較低,一般不超10%,若需提高茶果産量,可采取減少采摘、減施氮肥、增施磷鉀肥等措施。
種子
茶籽是茶樹的種子,多呈棕褐色或黑褐色,由 外種皮、內種皮和種胚 組成。
茶籽的形狀大體可分為 近球形、半球形和腎形 3種。主要為近球形,其次為半球形,隻有少數呈腎形。近球形和半球形茶籽較腎形茶籽種皮薄、光滑,發芽率更高。
茶籽的大小和重量因茶樹品種的不同而有差異。
大粒茶籽直徑為15毫米左右,重量約為2剋;中粒茶籽直徑為12毫米左右,重量約為1剋;小粒茶籽直徑為10毫米左右,重量約為0.5剋。
茶籽
茶樹除瞭葉子可以喝,茶籽可以榨油,榨油後的餅粕可以釀酒或提取工業原料皂素,也可經發酵脫毒後製成飼料。根可以入藥,花還可以用在食品、日化與醫藥等領域。
所 以現在的你是否被茶的“姿色”所摺服瞭呢?
本文來源:中國茶葉學會,作者劉暢,圖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錶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