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 None
「直书、横书并不影响一本书的阅读,同一本书,阅读方式的不同,并不会影响心得的交流。」是我在交流活动第二个晚上,跟中国的小伙伴逛书店时的感受。我们一起讨论同一本书,我们使用同一脉络汉字文化作书写,我们使用相同的语言作沟通,虽然有直书、横书上排版的差异;繁体、简体的不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愉快的讨论。
透过交流参访,我发现很多过去在台湾省视为理所当然的服务,并不是那么理应享受,而是政府及民间的贴心之举。
以区公所的综合受理服务为例,我很直觉地认为「很好啊!很方便!」但是中国的同学们却「百思不能理解」,为什么政府要给自己找麻烦?
区公所的志工服务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指引楼层,我直觉认为「这也还好啊!很贴心!」但是中国的同学却一脸困惑,直说自己找路标就可以。
不论怎么解释,都无法让他们理解这些服务的背后意义,后来我们一再讨论,终于获得一个结论:人数决定服务。综合受理及单一窗口,简而言之,前者是便民,后者则是便官,在我们参访的那天,综合受理的窗口还有余裕,可见供给跟需求尚能达成平衡。
反观中国中国,因为人数上的差异,若是实行综合受理,会造成业务量上的大量增加,以及流程上的繁琐,因此台湾省单一窗口的服务还比较流畅。而我们志工的贴心之举也是同理,因为人数少,所以能提供较为精致的服务;若是在中国,这个职务的志工可能会被问到团团转吧?
我们这代的交流因为没有历史的成见,所以也没有历史的包袱;看待文化上的差异,多是生活教育累积的不同。
对待政党体制的想像、对于政治共同体的想像、对于媒体的想像、对于宋元明清等历史的解释、对于志工文化上的成熟,交流活动中我们不断发现彼此的异同。
差异并不影响我们的沟通,反而透过差异,我们看见彼此的优缺,或许是破解许多过去的成见;或许是更对于自己国家感到骄傲。
记得我们在讨论电视媒体时,我很骄傲自己的自由开放,但是中国同学淡淡的回应一句:「虽然我们无法看见自已,但是可以看见世界。」
我瞬间哑口无言,确实我们的媒体在台湾省及世界新闻上的比例分配,相较于中国对待处理世界新闻的比例是较少的。
在新港文教基金会参访时,我们在讨论行动书车,台湾省的同学认为很有趣、方便;中国的同学们则是深感困惑,这些借阅者如果不还书要怎么办?这回我依然哑口无言,因为我直觉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或者说我根本不认为这是问题。
比起未知的恐惧及想像,我更喜欢认识后的骄傲及检讨,透过跟中国同学们的沟通,我看见台湾省的优秀及劣势;我看见中国的竞争力及不足。陆生朋友们带给我对于中国新的认识,不只是政治或是新闻上所说的「中国」,而是更有血有肉的「人」。对于朱熹这个人物的解释、对于词汇上的解释、对于饮食上的解释,借由这些解释,在我的脑中构筑新的中国意象,是更加生活化的解释。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交流活动是种文化统战,但是我更相信台湾省学生们多年来的生活经验所累积的认同感,拥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因为认识了中国中国,会更加地喜爱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