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2:41:44 PM
吃喝玩樂是人們日常所需,而對於講究的中國人來說,吃飯也是一種文化。如果有求於人,中國人都會請對方吃一頓飯。
在飯桌上,在美食和酒精的作用下,很多人都慢慢的卸下心防,氣氛也自然的融洽起來。
很多平時不好說的話在飯局上往往能輕鬆愉快的就說瞭,那些不好辦的事在飯局上一般就順水推舟的答應瞭。
自古以來,決定曆史走嚮的地點往往不是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而是在小小的飯桌上。前有意在沛公的
鴻門之宴
,後有造就大宋數百年天下太平的
杯酒釋兵權
。
這些事情體現齣中國飯局文化藉用飯局辦事的特點。而在晚清,有兩場連環飯局卻讓赴宴的人遭遇殺身之禍,許多無辜的人也連著葬送瞭性命。
陳秀成迫於局勢無力顧及蘇州
這些飯局地點都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的蘇州城。在太平天國後期,遭遇瞭嚴重內耗的太平天國在西麵、北麵、南麵三個方嚮紛紛失利。
隻有東麵的陳秀成一枝獨秀,東路太平軍多次
擊敗李鴻章的淮軍和洋槍隊,
先鋒部隊甚至到達瞭今天上海的郊外。
而此時的太平天國已經走入瞭窮途末路,無論陳秀成再怎麼哪吒鬧海也是難以改變大局。在東綫一路飄紅的時候,曾國荃的軍隊已經包圍瞭當時的天京城。
麵對被圍,
洪秀全已經徹底失去瞭理智,
連忙頒布詔令讓陳秀成等十三路大軍勤王救援天京城。
陳秀成的蘇州此時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因為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已經率著淮勇來到瞭蘇州城下,早就對蘇州城發起過幾次攻擊。
陳秀成對投降態度的曖昧
李秀成一直認為自己留在蘇州纔能夠更好的在外圍牽製清軍。而洪秀全不聽,依舊是一日三道令的催促他迴援天京。
陳秀成難以抗命,
隻能率領大軍離開蘇州
。在走之前,陳秀成看到城內人心浮動,特彆是很多來自蘇浙兩湖地區的將領已經齣現動搖的跡象。
隻是對郜永寬、周文貴等人說瞭
一句十分意味深長的話
。這句話的原文是今我主濛難,爾為兩湖之人,爾我不兩害。這句話聽起來十分曖昧,頗有縱容守將投降的意思。
在離開之前,李秀成找來譚紹光,以蘇州孤城難守為由勸說自己這位心腹大將帶著部下離開蘇州。
而譚紹光拒絕瞭陳秀成的建議,
譚紹光決定死守蘇州城。
李秀成見勸說無效,就去救援天京去瞭。
陳秀成作為以果斷而齣名的主帥,此時卻顯得首鼠兩端。
他一方麵明白蘇州城遲早要陷落,一方麵內心還是捨不得自己這個經營多年的老巢。而他對投降曖昧的態度是導緻之後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
內外交睏的譚紹光身處險境
李鴻章此時趁著陳秀成西進天京,派齣瞭程學啓率領淮軍主力對蘇州進行瞭多次的圍攻。
蘇州城雖已屬孤城,然而陳秀成畢竟在此經營多年。蘇州城牆堅固且多設有大炮,淮軍的進攻沒有絲毫的效果,
反而損失慘重。
暫時的勝利並不能緩和當時蘇州城內的緊張氣氛,蘇州城主將譚紹光和蘇州城內的主要將領都有著很深的的矛盾,以納王郜永寬為首的四王和譚紹光明裏暗裏衝突不斷。
當陳秀成在城內時,
這些人忌憚於陳秀成的威望,
沒有敢發作而已。沒有瞭陳秀成,單獨坐鎮蘇州的譚紹光此時已經陷入瞭危險的境地。
既然強攻不成,那勸降成瞭最優的選擇。李鴻章對當時城內的守將開齣瞭十分優厚的條件。淮軍派去溝通聯絡的人並未得到郜永寬等人的答復。
對於清軍,太平軍多數人還是不信任。
在洋槍隊的戈登做保的情況下,太平天國蘇州城內的
四個王和四個天將共同決定
,獻齣蘇州城。既然內外達成瞭協議,那眼前隻有一個障礙譚紹光瞭。
已成孤傢寡人的譚紹光飯局殞命
其實譚紹光早已發現城內將領勾結清軍的情況,而譚紹光沒有任何行動和錶示。為瞭挽迴軍心,譚紹光決定請這八個人吃一頓飯,希望用飯局的方式聯絡彼此的感情,再次聚集已經離散的人心。
這八人如約赴宴。一開始,譚紹光先是錶揚守城將士的辛苦,贊揚之後又開始分析眼下蘇州城的睏難情況。
正當大夥點點頭時,
譚紹光卻話鋒一轉
,批評起湖北湖南將士開始和敵人私通來往的行為。還錶示自己掌握瞭證據,希望有些將領能夠懸崖勒馬,他就既往不咎。
本來還沒有徹底下定決心的郜永寬等人沒想到投降的事情竟然敗露瞭,一時間都有點緊張。作為投降主謀之一的康王汪均安突然拔齣刀,
一刀刺嚮沒有任何防備的譚紹光。
其餘幾個人見狀也一起衝瞭上去。譚紹光就此人頭落地,譚紹光的部屬都被屠殺殆盡,蘇州城被正式獻齣。
李鴻章再組奪命飯局
蘇州城投降後,城內數萬太平軍仍占據半個城池,並且還設置瞭路障工事。而且太平軍並不按清朝規矩剃發。
這種情況引起瞭李鴻章的警覺。為瞭能斬草除根,
李鴻章設計瞭一個奪命飯局。
李鴻章以接受封賞為名邀請這個八個人前來赴宴。
這個宴席並沒有引起郜永寬等人的警覺。第一是因為洋槍隊戈登已經保證他們的安全,第二是自己的手裏仍有數萬士兵。
這個人剛落座完畢,準備接受封賞時,李鴻章和程學啓埋伏好的士兵就結果瞭瞭這八個人的性命。郜永寬等人死後,李鴻章下令屠殺蘇州城內的太平軍。
這就是震驚中外蘇州殺降事件。
洋槍隊的戈登聽聞此事如五雷轟頂。作為一個重視契約精神的英國軍官,李鴻章竟然在他擔保的協議中公然毀約,大開殺戒。這血案讓戈登一時間完全接受不瞭。
在蘇州事件後
,戈登經常扛著槍去找李鴻章理論
,而李鴻章總是巧妙的躲瞭起來。在等戈登氣消之後,李鴻章打發瞭大筆銀子纔逐漸打消瞭戈登的怒火。
這兩場血腥飯局發生的直接原因是彼此的不信任。由於雙方對抗交戰瞭十幾年代,清政府對太平降軍,內心是極其不信任的,任何一點摩擦和異常都會讓他們毫不猶豫的舉起屠刀。
文/硃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