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11:55:43 AM
說起劉伯溫大傢有所耳聞,天下奇纔、神童、開國元勛、軍師等等贊嘆不絕的傳奇人物。確實劉伯溫天生纔智聰慧過人,後天依舊勤勤懇懇努力學習,小小年紀當瞭秀纔,在比彆人較短的時間內當瞭進士,朝廷晉升做官,但是這一生命運多舛,尤其是在政治仕途上。
劉伯溫為人正直,不屑於嚮惡勢力低頭,是一介良臣典範,對朝廷忠心耿耿。朝廷做官避免不瞭宮鬥,內捲,即使處處躲著小人,也難逃一劫,最終病死傢裏。臨終前對兒子說不要做官,9代以後齣奇纔,果然就像劉伯溫所講。嘉靖時期,其世孫為劉伯溫翻案。
一、天纔劉伯溫
劉基,字伯溫,齣生於1311年,卒於1375年浙江青田人,漢族,封爵誠意伯,謚號文成。元末明初時期的政治傢、文學傢、詩人,通天文、地理,對易經八卦、兵法也有所研究。是明初詩文三大傢之一(三大傢:宋濂、高啓、劉伯溫)。
劉伯溫從小天賦極高,好學習讀書,父親啓濛讀書識字,受傢庭熏陶常讀書寫字。由於常常讀書及天賦,小小年紀就閱讀速度極快,目下7行,且能敘述大概意思。12歲時考上秀纔,從此傢喻戶曉皆以奇纔、神童所形容。1324年,劉基14歲,入學府學習春鞦經。
要知道春鞦經是儒傢經典,很難理解,彆說曆經萬事的成年人都很難讀懂,更何況一個小孩。劉伯溫與其他同學一起學習,唯獨他不僅可以背誦記憶還可以擴展大意添加自己的理解。課餘時間還精讀天文地理、易經八卦、甚至兵法。被老師連連誇贊。
元統元年(1333年),劉伯溫赴京趕考,一戰考上中進士,開啓瞭仕途之旅。但他生不逢時,元末正是混亂年代,烽火連連,故一直閑居在傢。當年各地起義,戰爭不斷,有任命書的讀書人也沒有得到朝廷的入職安排,都閑在傢裏聽從任命,或乾脆不去朝廷領命。
1336年,劉伯溫被調去當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官職,輔佐縣令處理政務批文,他秉公執法,勤勤懇懇。要知道當瞭這個官職,一切以法律為準,沒有同情、偏袒可言。
任職期間,發現多位“地主”,仗勢欺人,不能讓老百姓太平過日子,他各處暗訪,搜集證據,一一檢舉。這樣一身正派的官員,深得長官、百姓的信任和愛戴。正因如此,即使內些“地主”想暗害劉伯溫也無濟於事。
1343年劉伯溫辭官返迴青田,1343年至1359年,這幾年可謂是劉伯溫仕途多舛的16年。任命江浙儒副提舉一年,後辭職。1346年至1348年劉伯溫上山隱居,作詩作樂,並認識許多誌投相閤的文人。
1352年,杭州將被攻下,劉伯溫迴到故鄉。朝廷任命他當元帥府都事,平定以方國珍為首的盜賊。劉伯溫任命期間,認為應該斬殺方國珍以平後患,誰料方國珍賄賂官府並作官,報仇職責劉伯溫。劉伯溫大怒,辭官,並認為元政府的腐敗無能,自己也無能為力,很失望。
二、輔佐開國終被害
1360年,硃元璋徹底打入浙江,對於劉伯溫早有耳聞並非常想認識好助他開國之路。劉伯溫也是有遠大誌嚮的人,幫助開國之事以發揮自己最大的用處,隨即倆人一拍即閤,劉伯溫以為遇見伯樂。1367年決定參與製作方針,1368年成功廢元開明,並立下瞭明朝製度。
正因為劉伯溫懂天文、兵法,戰爭中劉伯溫仿佛開像開瞭掛一樣,對每場戰役,有什麼風險點都料事如神,巧妙躲避,救瞭硃元璋的命。劉伯溫根據硃元璋的夢,讓他把囚犯都放瞭做善事,免災。果真靈驗。此後劉伯溫立下大功,硃元璋對他論功行賞,並封為他誠意伯。
明朝時期,劉伯溫並沒有順風順水的發揮自己最大價值。此時宮內作亂,兩大幫派開始內訌。硃元璋也是生性多疑,並不管此事,認為內訌正好鉗製這些軍師的勢力,省的給自己找麻煩。劉伯溫前期主要與李善長作對,但是劉伯溫的佛係、李善長的精明使兩邊勢力居於平衡。
而後李善長辭退,鬍惟庸上台。鬍惟庸一直想乾掉劉伯溫增長自己的地位,處處給硃元璋打小報告。劉伯溫勸諫硃元璋改一改自己的脾氣秉性,硃元璋不聽還唯我獨尊的樣子。
劉伯溫藉受風寒的影響想告老還鄉,一是因為自己年過六旬,二是看到瞭大明王朝,帝王的無情自我為是的樣子,對於做官、朝廷很失望。
鬍惟庸藉著帶太醫看望送藥的接口,藉此機會謀害劉伯溫,劉伯溫喝瞭鬍惟庸的藥久久不見好轉,並料想到事齣有因。
隨後立即叫兒子過來交代後事,告知自己的兩位兒子,韆萬不要為朝廷做事,更不要入宮輔佐執政,沒有好下場。咱們9代後會有奇纔齣世,做齣業績。劉伯溫不久後去世,兩位兒子不聽遺言,長子做官遇仇人抵製,後自殺。二子投奔的帝王死得早,隨後自己被連帶。
三、奇纔齣世
要麼說劉伯溫是天神,他算到兒子聽自己的話,幸虧自己有防備。野史記載劉伯溫留瞭另一柱香火,一直在老傢,本本分分做農活。1513年李瑜尋找這一傢人,並嚮嘉靖皇帝上奏摺說是劉伯溫的後代。
嘉靖皇帝知道劉伯溫的事跡後,下旨劉伯溫享太廟,並封世爵,享開國功臣一樣的待遇。在追問、證實後,確定劉瑜確實是劉伯溫的後代,被封伯爵。九代奇纔劉瑜齣世,被任命為處州衛指揮使。
四、總結
迴顧劉伯溫的一生,他身為奇纔齣世,勤奮好學,本想發揮自身價值為國效力。誰知卻深處亂世,仕途道路命運多舛,剛正不阿的做官經曆,深處腐敗無能的帝王朝廷,隱居後以為遇見伯樂做瞭開國諸葛亮,最後還是被慘遭殺害。
劉伯溫這一生起起落落但從不氣餒,雖然多次對帝王朝廷失望,但能發揮自己最大價值的時候會毫不猶豫的做貢獻,是一名優秀的值得後人學習的領導者、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