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5:54:04 PM
01.
這些日子,樓市對“東風”的關注日益升溫。
確實,這是最接近的一次機會瞭。
粉絲的打聽和谘詢也越來越多,我們還是堅持不做任何揣測,但有必要說明一個關鍵判斷:
這一輪調整的發力方嚮,或說是重點照料對象,已經十分清晰瞭。
我們得先有個共識,普天同慶、雨露均沾,明顯是拿老黃曆給新進程算命。
不靠譜。
迴到“寬鬆”的原點,看準風嚮,纔可能藉上東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被錶述為重要目標。
對,穩字當頭!
房地産的任何新舉措,你可以在“微觀上”理解為滿足購房者閤理住房需求,也可以在“中觀上”說是經曆去金融化、去泡沫化之後,促進行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但是,鑒於房地産及其産業鏈過往對於整體GDP的拉動貢獻度較大,此時被作為“托底”經濟的支柱。
這個“宏觀上”的角色,纔是決定性要素。
這個大背景,和“房住不炒”絲毫不衝突――
發掘和釋放新的住房需求,他們纔是被重點照料的對象。
我們必須告彆一種傳統的“調控鬆綁”觀念。
盡管是“寬鬆態勢”,頂層設計中的指導性也是相對精準的。
02.
過去很長時間,房地産業的飛速發展深度受益於國內人口紅利。
時至今日,傳統的人口紅利已在褪色。
七普公告顯示,2010-2020年平均人口增長率比前10年下降瞭0.04個百分點, 人口增長勢能進一步減弱。且老齡化、少子化特徵顯現 。
最新的統計數據也很能說明問題:2021年末全國人口總數隻比一年前多瞭48萬。
你沒看錯,老思路遇到瞭“發展上限”。
於是,便有瞭第一類將被明確照顧的對象: 剛需和改善 。
字麵看起來和之前沒什麼兩樣,但內核算法已完全不同。
剛需是一直存在的,關鍵是量的問題。
差額的補充,則要指望“舊人口紅利的新一撥發掘”。
原來那些扛著樓市飛奔的人們,人生階段變瞭,居住訴求變瞭,産生並積壓瞭改善需求。
可以直觀看到,上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的兩波齣生人口高峰,前者如今開始麵臨退休、養老的人生換檔期,後者則是當前社會消費的中流砥柱、住房改善的核心人群。
從這個視角,再去看“鄭州”等地的作業模闆,像降首付、降利率、放鬆首貸認定標準、鼓勵投親養老置業……是不是就少瞭很多意外。
自然我們也認為,後期有更多城市跟進時,類似的友好舉措都是能更多被指望齣現的。
03.
和人口紅利相似,房地産業過往取得的輝煌還嚴重依賴於另一件大事:城鎮化。
相似的還有,“上限”隱約齣現瞭。
根據最新數據,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為60.65%,城鎮化進入中後程,未來增幅空間收窄。
傳統的製度型紅利放緩,這其中蘊藏的機會是,結構性紅利加速登場。
什麼是結構性紅利?人纔引進是。在此之上,又有瞭新文章。
3月4日,銀保監會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
新市民有瞭定義 :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於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
如果沒明白,來看這組數據: 我國戶籍城鎮化率隻有約45.15%,與上述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65%)還相差瞭15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這15%已經進入瞭城市,但還在經曆一個納入的過程。
這類群體約有3億人。以目前城鎮人均居住麵積約40平米計算,至少可貢獻120億平米的居住需求。
新市民,便是“寬鬆”的又一核心鼓勵對象。
為此,銀保監會還明確提齣“對於符閤購房政策要求且具備購房能力、收入相對穩定的新市民,閤理滿足其購房信貸需求”。
此舉意味著“新市民”在符閤購房能力的前提下,有一定可能性突破限購(非本土戶籍或社保不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可購房)。
所以你看到瞭,鄭州19條中齣現瞭“鼓勵投親養老置業”,天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確定的主要措施裏也有新市民的相關提及,甚至去年有的區域已動議和探索過相關措施瞭。
04.
總結一下――
本輪房地産寬鬆的齣發點是服務大局,“房住不炒”不會開倒車,更多是發掘和釋放新需求。咱可以藉東風,但彆捧著老黃曆。
傳統人口紅利褪色,剛需、改善機會樂觀,市場調節手段料將有更多偏嚮,改善受益尤多。
城鎮化增量空間不足,轉嚮結構性紅利,“新市民”將得到更多垂青。當然對重點城市來說,人纔引進及其配套優惠措施,還將繼續加碼。
這就是政策的底盤,也基本代錶瞭想象的邊界。
高興歸高興。
不想多,就不會犯錯。
【 END 】
聲明:本文所描述內容均基於截至發布時間所能瞭解到的相關政策、規劃與現狀,我們務求全麵真實,但無法涵蓋全部信息,無法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改變負責,僅供參考。封麵圖及內文首圖僅為創意需要,與文中涉及內容無關。全部圖文內容僅為新聞信息及個人觀點闡述,不構成閤同約定,買賣雙方權利義務最終以雙方簽訂的《商品房網上認購書》、《商品房買賣閤同》及附件等協議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