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 2016-08-29T18:16:03+08:00
自冷战结束以来,这还是第一次,中国与朝韩两国的关系同时出现了困难状态。
中国的被动不难看出,半岛问题的两个主角——朝鲜和美国轮番挑事,相互刺激,局势越来越紧张,而中韩不仅成为被动买单者,更被推至「相互伤害」境地。
中国不可能在半岛给自己塑造一个敌人,但总是吃亏忍出内伤也绝非良策。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就半岛而言的策略调整,似乎已到了不得不进行的时候。
困境凸显,半岛政策需要清晰亮牌
近年来,中国战略界和学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担忧日渐加剧,正在到达一个新的高点。2016年1月6日及2月7日,朝鲜分别核试、射星,国际社会反应激烈,3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15票一致通过制裁朝鲜的第2270号决议,中国坚决支持并履行该决议内容;此后,朝鲜不但没有收敛,而是让外界看到了频繁的导弹试射。7月8日,韩美两国突然正式对外宣佈,由驻韩美军部署萨德反导系(THAAD),中韩两国随即因萨德出现了外交、舆论等方面的激烈对立。中国与朝韩同时关系困难,这在冷战之后十分罕见。
善于观察者都会看出中国在半岛的被动:两个主角——朝鲜和美国轮番挑事,相互刺激,局势越来越紧张,而中国既无法阻止朝鲜拥核射导,也无法劝阻美韩日等国加大在半岛及其周边的军事部署和行动,却还要牺牲自己的政治、外交、安全等利益为之买单,「萨德」系统的军事影响可能并不大,但「萨德」问题却彻底凸显了中国的这种政策困境。
就半岛而言,中国亟需做好两点:一是认清自己在半岛的利益,政策清晰化;二是强化威慑,树立言出必行的威信。
清晰化,首先要求中国对半岛有清晰的政策定位。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攸关中国国家安全,中方利益诉求首先就在于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稳定。历史上,朝鲜半岛向来是海陆力量对冲争夺的战略要地,是中国陆权向海洋辐射的战略支点,也是日美等海洋国家挺进中国的「垫脚石」。自隋唐时期开始,半岛的历次动荡均殃及中国中国,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中国从来都不能置身事外。因此,战略家们对朝鲜历来有两种认识。一是,朝鲜半岛是中国中国的屏障,朝鲜是中国的缓冲地带;二是,朝鲜半岛是中国上千年的战略陷阱,历次动荡,中国都付出了沈重代价,却没有什么太大收益。
当下的中国对半岛没有任何强权野心,半岛作为缓冲地带对中国的价值也不大。但是,无论半岛是战略空间,还是战略陷阱,无论半岛是统一,还是分裂,中国都不能容忍该地区出现一个敌对势力,或者出现动荡不稳定的因素。和平与稳定是中国在半岛的最高利益,也是最清晰的政策立场。
适应条约体系,从规范与朝韩关系开始
清晰化意味着中国必须规范与朝韩两国的关系。中国与朝鲜和韩国的关系都存在一定的模煳性,例如,中国与朝鲜是传统友好关系,但其内涵往往不太明确,《中朝友好合作条约》该如何解释,似乎也缺少细则;中韩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比较明确的是经济合作,在安全、战略等领域,同样缺乏应有的明确界定。
这种模煳看似让中国南北兼顾、左右逢源,能最大可能保持政策弹性,但短期的主动换来的却是长期的政策被动。
现代国际关系体系是依託各类国际条约形成的契约体系,国家间的条约和多边规范是调整国际关系的主要工具。而中国外交深受协商政治文化的影响,任何一对双边关系都需要因时、因人、因地而异,进行具体磋商,这种关系规范性不强,而随意性较大。毫不夸张的讲,自近代以来,中国就一直在适应条约体系,但时至今日,这种适应仍未彻底完成,中国在半岛的政策,特别是对朝鲜的政策就是一大例证。
协商政治和条约规范,很难说孰优孰劣,但鉴于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在对外交往中,釐清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是利大于弊。中朝关系清晰化的核心是,中朝的传统友好关系应该局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而对于军事同盟关系则应明确撇清。当然,如果中朝能够就一些关键问题达成一致,这种同盟也未必完全不可以。问题是,在朝鲜不按常理出牌、不听招唿、行为不可预测的情况下,继续模煳只会使得中国愈发被动。
中韩关系的模煳自然不能与中朝间的情况相提并论,但正如「萨德」困境所折射的那样,同样存在问题。中韩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至少应该明确加一条,「两国不能因第三方损害彼此的安全,任何一方维护自己的安全不能以损害另一方的安全为代价」。
中国已经明确了在半岛问题上的政策立场,那就是「无核、不战、不乱」,后面的政策重点就是要守住基本原则和政策底线。对于朝鲜改善民生和有关自身安全的合理诉求,中国应加大支持,必要时候要敢于担责;而对于其借机生事,意图将中国绑架的图谋,则应给予坚决打击和反制。
关于朝核问题,中国应有自己的章程,中国反对朝鲜拥核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是因为配合美国反对而反对。因此,即便美国不採取行动,甚至中韩、中美等关系处于对抗状态,中国也该对朝鲜进行敲打,中国可以参与联合国的制裁,也可以自己对朝鲜进行单边制裁。
「后发制人」变「先发制人」,勇于展示力量
千余年来,中国处理半岛事务多数情况下并不注重威慑,事到临头被动应对的状况不胜枚举,多次被动介入战争与冲突。晚清政府之所以最后在朝鲜进退失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形势发展估计不足,应对不力,或是明知形势日益危险,却又无阻止局势恶化的决心和意志。
冷战结束以来,针对半岛事务相关各方,中国一直在苦口婆心做工作,然而,没有行动支撑的外交显然是无力的。朝、美对中国的努力置若罔闻,交替在半岛及其周边折腾,导致局势日趋紧张。对于中国「无核 、不战、不乱」的政策主张,朝、美等国显然没有严肃对待。
鉴此,奉行积极威慑策略的思考被推至当前。这种转变意味着,「后发制人」变「先发制人」。威慑是为了维持现状、防止冲突发生或危机升级,是一种预防性策略,目的是为了避免未来的被动,因此,「先发制人」本就是威慑的题中应有之义。鉴于半岛局势发展的不可测性,中国不得不做好各种预案,做好处置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可能的准备。如果有一天,中国判断形势已经不可輓回,就应主动将动乱与冲突遏制在萌芽阶段,为此应不惜採取包括战争介入的一切手段。
半岛要么不出事,要出事就一定是大事,当今的中国承担不起历史悲剧的重演,刮骨疗伤、主动做出选择、积极有所作为,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以避免未来被动承受更大的牺牲。
「先发制人」并非特指军事手段,外交也是同理。如今,「后发制人」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充分实施,一旦冲突或危机发生,在当今公开外交的时代,在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媒体情绪化的渲染下,双方的回旋空间将大幅减小,妥协将变得相当困难。相比之下,某些必要手段在对方政策醖酿阶段使用,可能更加有效,在外交沟通的同时,通过相应的惩罚措施和力量展示,有助于促使对方更加准确的认识到中方的决心和意志。
精确反应,跨越半岛战略陷阱
加强威慑的同时,「组合拳」的使用是需要谨慎的。的确,当今国际关系中,各类议题间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因此在国与国的互动中,议题捆绑是极为常见的博弈手段。为了迫使对方屈服妥协,国家往往偏好使用组合拳,即动用军事、政治、外交、舆论等领域的各类工具向对方施压,以迫使对方在某一议题上低头。然而,「组合拳」虽然声势浩大,但未必就能击中要害,甚至还会导致不必要的次生损失,不利于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特别是在半岛事务方面,中国各领域的政策工具很多,更没有必要因为某个领域的矛盾,就将其随意外溢到其他领域。另外,考虑到中国与朝鲜、韩国、美国等各方关系的复杂性,不到万一情况,不宜在所有领域都发起对抗。在单一领域政策工具够用的情况下,应着眼于军事问题军事解决、安全问题安全解决、外交问题外交解决、经济问题经济解决。
比如,如果美韩执意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中国就该增加在东北及华北的短中程导弹的阵地和导弹数量,并使用一定数量的导弹瞄准 「萨德」系统所在阵地;还可以借此机会宣佈,因为「萨德」系统的部署,削弱了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中国将适当增加核弹头的数量。对于韩国而言,中国可能无法保障其安全,但削弱其安全非常容易;对于美国而言,如果因在韩国部署「萨德」,导致中国核政策发生巨大变化,将是极度得不偿失的。实际上,中国在行动上还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中国不能因为过于担心「动刀动枪」会伤和气,「多说少做」,对外交、舆论施压寄予过高期望。议题捆绑并非不妥,但前提是要找准对方关键痛点,解决根本问题。「萨德」系统本质上是个军事问题,外交、舆论等手段当然也很重要,但只能是辅助,而非主角。
无疑,今天的朝鲜半岛局势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中国再次被动卷入半岛对抗,甚至冲突的可能性,正在逐渐攀升。需要考虑的是,当今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已非60多年前所能比拟,更非晚清王朝能够想象。若运筹举措得当,中国当可以避免「被动买单」的历史遭遇的重演,如果朝鲜半岛果真存在战略陷阱,中国也必须主动的跨过这个陷阱,而非一味的等待或被动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