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9/2022, 2:12:06 PM
“村長這是乾啥呀,好好的石闆路給刨個坑!”
“你懂啥呀,村長可說瞭,這塊大石頭沒準是個寶貝呢!”
2017年鼕天的一天,浙江溫嶺箬(音“弱”)橫鎮三房村村民圍在路邊,看村長指揮幾個壯漢,從好好的石闆路上撬瞭一塊石闆下來,大傢都議論紛紛,不知道村長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有知道消息的就故意擠眉弄眼地告訴大傢:隔壁村不是剛發現個石碑嗎,據說有些年頭瞭,村長一閤計,咱們村鋪路的這塊大石頭上,也是有字有花紋的,說不準也是個老物件。
“該乾啥乾啥去,都圍著這裏乾什麼,地裏的莊傢不管瞭?”
村長指揮大傢吃力地把石頭搬到路邊,又趕走瞭圍觀的村民,剩下他們幾個圍著石頭轉悠起來。
“哎村長你看,這幾個字,怎麼感覺像電視裏念的皇帝的聖旨。”
大傢趕緊圍過去,看嚮村民指的地方。
“……天……運,這不就是奉天承運嗎?”
村長一看,趕緊吩咐在場的村民看好石頭,他要去城裏找專傢。
專傢來瞭之後,仔細觀察過後告訴村裏人,這塊石頭上的文字,確實是一道聖旨。
可是皇帝的聖旨怎麼會刻在石頭上呢?
石碑原是“恩榮錄”
據箬橫鎮三房村村長林菊明說,從他記事起,這塊大石頭就在他們村裏瞭。
據說這塊石碑最早是被人從山上的墳頭上搬下來的,村裏人認為這是一塊墓碑,嫌它晦氣,就給扔在村外,那時誰也沒想到這還是個有年頭的物件。
村口有個池塘,後來大傢為瞭洗衣服方便,就把這個石碑放在水邊當瞭搓衣闆用。
一個多月以前,池塘被填平做瞭田,村裏看這塊石碑平整,而且方方正正的,又把它填進瞭路上做瞭鋪路石。
至於石碑上麵刻瞭什麼字,大傢誰也沒有仔細研究過。
就在村長帶人把石碑從路麵挖齣來的前幾天,他聽說隔壁村裏也有個石碑,有人看瞭之後,說那塊石碑是個老物件,能值不少錢,他這纔想起自己村裏的石碑。
和我們平常所見那種高高的石碑相比,三房村的石碑不大,長80厘米,寬70厘米,厚度是5厘米,一麵刻字,一麵是“獅子銜劍”的圖案。
村長帶人把石碑挖齣來後,和大傢一起研究瞭上麵的文字,結果竟然在上麵看到有“奉天承運”這樣的話。
村裏人雖然沒有人懂這些,可電視劇裏的皇帝宣讀聖旨的時候,開頭可不就是這幾個字。
意識到這個石碑可能是個寶貝後,在場的村民瞬間就興奮起來瞭,村長林菊明交代大傢看好石碑,自己趕緊找文物局的專傢去。
林菊明先聯係瞭箬橫鎮政府,鎮政府又打電話給溫嶺市文保局,請來瞭市裏的文保專傢。
專傢到村後,仔細研究瞭石碑上的每一個文字,最後得齣結論,這就是一道聖旨,接旨地為瞭宣示自己的榮耀,就找人把聖旨刻在瞭石碑上。
研究過石碑後,文保專傢就把石碑上的文字拓瞭下來,並將石碑上的內容解釋給大傢聽。
聖旨上蓋的印戳,是光緒皇帝,這是以他的名義,錶揚光祿寺一位叫林修的官員。
一般我們從電視看到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皇帝昭告於天下的聖旨,而石碑上聖旨的開頭卻是“奉天承運,皇帝製曰”。
這種聖旨,一般是皇帝任命大臣、賞賜封號時用的一種形式。
根據內容來看,石碑上的聖旨是為瞭錶彰林修,而追封他的祖父為“奉直大夫”,追封他的祖母為“宜人”。
奉直大夫是從五品散官,並沒有實職,“宜人”則是對官員傢屬的一種“封誥”,明清時期五品官員的妻子和七品官員的母親,都可以封為“宜人”。
根據這個內容來看,溫嶺市箬橫鎮的文史研究人員說,這就是典型的“恩榮錄”。
所謂“恩榮錄”,就是皇帝或者朝廷對官員傢屬的封贈文,它有一種固定的格式,用的時候,隻需要把裏麵的人名改一下,再由皇帝硃筆簽發,頒給需要錶彰的官員。
四川霸州有個張傢大院,這裏的主人之一張承本,也供職於光祿寺,據說就是因為他菜做得好,得瞭慈禧太後的賞識,也為傢裏人求來瞭封誥的聖旨。
賜給張承本的聖旨上,除瞭人名不同,其餘內容一模一樣。
雖然“恩榮錄”是朝廷例行的一種錶彰性質的聖旨,但這對於官員的傢庭來說,卻是一種莫大的榮耀,是光宗耀宗的證明。
一般來說,官員傢裏拿到這種聖旨之後,都會妥善保管,代代供奉,有些鄭重的傢庭,還會刻碑幾年,以示莊重。
所以,這份聖旨被刻在石碑上,也就不足為奇瞭。
石碑背麵圖案超齣規格
講過瞭石碑上的聖旨內容後,專傢又指著石碑上背麵的花紋,告訴大傢,如果按照聖旨上林修的光祿寺署正加二品的官階來看,這個花紋已經超齣瞭他應有的品階。
按照清代官員封誥文書,一般都是捲軸的形式,長約3米,寬約0.32米,捲軸外包裹著0.5米長的紅色提花錦緞,而且捲軸的柄和文書的錦麵花紋都有嚴格的規定。
按照規定,最高規格的一品是玉軸,錦麵花紋是仙鶴,二品是犀角軸,花紋是螭紋(螭音“吃”,古代傳說中是沒角的龍),三品四品都是貼金軸,五品六品是角軸,錦麵花紋是牡丹。
按照聖旨中皇帝封贈給林修祖父母的官職來看,聖旨中應該是牡丹錦麵,但是三房村這個石碑的背麵,卻是“獅子銜劍”的圖案。
作為仍在朝廷中供職的官員,就算傢裏人不懂,林修怎麼可能會犯這樣的錯誤,要知道“越製”在古代可是很嚴重的事情,是對皇帝的“大不敬”,一個不好,就是殺頭抄傢滅滿門的罪名。
根據聖旨的落款推斷,這可能和當時所處的年代有關係。
聖旨落款是“光緒貳拾肆年拾壹月初六日”,光緒二十四年,就是公元1898年,簽發聖旨的光緒皇帝在三年前,就被慈禧太後囚禁在中南孤島瀛台上。
光緒在瀛台過瞭十年的囚禁生涯後,於1908年去世,他死後第二天,獨攬滿清大權的慈禧也去世瞭。
光緒皇帝去世四年之後,中國這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宣告滅亡,中國也從此開始走嚮自由和民主,這些代錶著封建王朝榮譽的封誥,也就沒有瞭之前的作用。
所以在清朝最後十幾年的時間裏,實際上朝廷已經非常混亂,如果沒有實際的利益,誰會去管一個石碑上的圖案花紋是不是超過瞭應有的規製。
而且也不排除一種情況,就是林修的傢人在刻碑時,有意地把石碑上的花紋做得威武一些,好顯示他們傢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這種超齣規製的情況,在小說《紅樓夢》中也有描寫。
《紅樓夢》“秦可卿四封龍禁尉”一章中,秦可卿去世,他的公公賈敬傷心欲絕,想要為她求一個死後哀榮,就從內監戴權那裏,給兒子賈蓉買瞭個龍禁尉的差事。
龍禁尉就是在皇帝身邊的禦前侍衛,官職是五品,但是秦可卿的靈幡上,寫的卻是“賈門秦氏恭人”。
五品官員的夫人應該是“宜人”,“恭人”是四品官員傢屬纔有的封誥,賈傢此舉,無疑也是越製瞭。
但是小說裏也給齣閤理的解釋,就是死者為大,死後職位虛抬一級不但朝廷不會追究,而且朝廷一般在官員死後,也會給予加封一兩級哀榮。
所以,石碑背麵的花紋越製,也有可能是齣於這樣的原因。
林修到底是誰?
知道瞭石碑上聖旨的內容,那麼這個叫林修的光祿寺官員到底是什麼人呢?三房村的村長叫林菊明,也姓林,他會不會就是“林修”的後人?
據林菊明介紹,三房村這個名字,就是因為這裏是江氏宗族第三房的居住地而得名,村裏以二塘橫河分界,分為上三房、下三房,還有塘上、下樓裏等地。
因為有這個淵源,村裏的人口中,江姓占瞭絕大多數,剩下的有少量的林姓、陳姓分布。
林菊明還說,雖然村裏發現瞭這個石碑,但是關於石碑上錶彰的“林修”這個人,卻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林修任職的光祿寺,秦代時設立,主要是朝廷祭祀、朝會及朝廷正式宴請的膳食安排,隋唐時期,是朝廷的“九寺”之一。
像我們熟悉的掌管刑律的“大理寺”,掌管使節往來的“鴻臚寺”一樣,光祿寺也是朝廷的職能部門。
到瞭南北朝時,光祿寺逐漸成為專管皇室膳食的機構,與秦漢、隋唐時代的地位已經不能同日而語瞭。
清代的光祿寺仍沿用舊製,下設四個署,分彆是珍饈署、良醞署、掌醢(音“海”)署和太官署。
珍饈署主抓烹飪、良醞署管酒水、掌醢署負責各類醬料、太官署掌管采買、宰殺,林修就是掌管這四署之一的署正。
清代光祿寺的最高長官叫寺卿,為正三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省級待遇,跟主官相比,署正的官職就沒有這麼高瞭,根據資料顯示,署正的官階,都是七品上下。
而聖旨中顯示,林修的官職是“署正加二級”,所以應為五品官員。
之所以會獲得這樣的待遇,很可能就是因為在某次朝廷的宴會上,或者是在日常的膳食上,林修的安排得到瞭“主子”的認可,所以不但自己加官進爵,連祖父母都因此給朝廷嘉奬,得到誥封。
不過遺憾的是,三房村這個聖旨石碑的聖旨原物,不知道是因為時代的關係,還是後人保存不善,已經找不到瞭。
而且林修這個名字,不但村長林菊明不知道,他問過村裏的老人,也沒有人知道這個林修,到底是誰傢的祖先。
村上也查瞭當地的地方誌,也沒有從中找到“林修”的相關記載,如今隻能從碑文中相關內容,猜測這位“禦廚”的故事。
不過對於村長林菊明來說,這塊能證明自己村子裏齣過“五品大員”的石碑,也算是村裏的一份榮耀。
溫嶺市博物館希望能收藏這塊石碑,但是村長卻想暫時把石碑留在村裏,讓四裏八鄉的人都知道林傢這位給傢族掙過榮光的先祖。
結語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他們分彆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但是除瞭中國這個上下五韆年的文明,其他三個文明都在曆史的長河中齣現瞭文化斷裂,遠古的文明並沒有和現有的文明一脈傳承下來。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有許多見證過曆史的文物,因為價值還沒有被認識到,而在角落裏濛灰,或者大材小用,被當做普通的農具。
就像西周的虢(音“國”)季子白盤,銘文文辭優美,書法雕刻精美,又印證瞭《詩經》中的不少語句,被認為是絕品,是國傢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之一。
就是這樣一件文物珍品,在它的文物價值沒有被認可時,被發現它的老農當做飲馬的馬槽使用,直到這件青銅器輾轉落到淮軍名將劉銘傳的手中,寶物纔得以將本來麵目展現在世人眼前。
浙江溫嶺市箬橫鎮三房村這件石碑,雖然隻是清朝末年的一塊普通封誥的石碑,可若乾年後,不管是找到“林修”的後人,還是能見證一段曆史,一定也能展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