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小元
綠小元,傾嚮於學術同科幻相結閤的創作風格,試圖將學科前沿思考加入到作品之中。同時參與多媒體企劃《界限公約》,其中擔任文案劇情編劇、科幻概念設計與部分章節撰寫。曾獲華中師範大學2018年科幻徵文大賽二等奬,武漢市高校科幻嘉年華徵文比賽二等奬,入圍晨星奬,其餘作品多次公布於小科幻。
高校科幻:您從何時開始進行科幻小說創作的?為什麼喜歡科幻呢?
綠小元 :從初中開始吧,在大量電視劇的影響下自己嘗試寫一些小故事講述自己在不同地方的冒險故事。
那時候傢裏電視上有《危機邊緣》跟《神秘博士》這樣的電視劇,還有各類科普紀錄片,於是每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刷這些(都很下飯)。電視劇滿足瞭我那種獵奇的好奇心,超越現實的科技,富有想象力的故事。紀錄片則更像是睡前故事,賊炫酷的畫麵或者是有趣的錶現形式去講述我不曾知道的知識,從恐龍到宇宙再到科學傢的八卦。
至於現在喜歡科幻,是因為基於現在對未來的推演十分有趣,在傳達技術發展的同時記錄自己的思考,將自己的所構想的未來寫下來,能夠給過於枯燥的生活增加一個逃避的小宇宙。
高校科幻:您參加星火杯的三篇文章都有生物科幻元素,您是怎樣看待仿生人這項技術的,您覺得它的發展前景如何 ?
綠小元 :因為原來想當醫生的來著然後被勸退瞭,於是隻能自己在小說裏結閤現在做的事情暢想一下。至於仿生人這項技術,未來肯定會繼續發展,不過在後續方嚮上會齣現分歧。在結構組織方麵進行再優化,追求更加“像人”的同時,也一定會沿著特種結構設計開展後續研究。在軟件方麵,像人一樣思考可能仍然是無法突破的屏障,隻能說針對某一類問題能做到泛化可靠且快速求解。什麼擔心仿生人或者說人工智能反攻人類,我個人覺得還不如先解決一下人們拿這些技術做更精確的的推薦算法瓜分受眾。
高校科幻:您介紹您喜歡學術同科幻相結閤的創作風格,可以分享一下您寫作中的靈感來源和遇到的睏難嗎?
綠小元 :大多都是把自己研究裏做不到的或者是實現起來很睏難的技術丟進小說裏,(●’◡’●)希望我的導師看不見我在這鬍言亂語。就比如用神經網絡去模擬人記憶,第三代神經網絡確實也是如此用“事件”去取代信號,但現實難點在於他還不太成熟,仍然被睏在上一代僅針對某一場景這個弊端裏。
遇到的睏難可能就是,我總想在小說裏證明這些理論的可行性,而導緻小說變成說明文。於是,睏難點在於既要簡化這些理論,又要讓他看起來能用,能讓大傢看懂,這仍然是我需要努力的點。
高校科幻:您覺得“硬科幻”需要具備怎樣的科學基礎?
綠小元 :畢竟我自己不是專業的,隻能談談自己的理解。大抵上就是從現實齣發,以現有的技術為起點進行閤理的推演,對這些技術發展方嚮進行預測,描寫這些技術在未來能給人們帶來怎樣的變化。因此,硬科幻對於我來說要具備現實基礎並具有一定的可實現性。
高校科幻:您的專業聽起來就很“高大上”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嗎?所學專業對您的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綠小元 :其實也沒有多麼“高大上”,隻是因為這個專業涉及麵很廣,從通信技術到微電子設計都有,但我選的方嚮比較傳統就是中間的信號處理。然後就是大環境下,誰都想往自己的研究裏加一些現代煉金術——深度學習,於是就有瞭現在這個樣子。
影響還是蠻多的,大多數創作的主題都跟我研究的內容擦邊,比如信號的壓縮重構與預測、深度學習、看傢本領通信等等,因為本身這些技術都具有一定現實意義,所以讓他們齣現在小說之中,再添億把火就很有趣瞭。
高校科幻:天文時常作為一種元素在科幻電影或小說中,您的《全域廣播》中也有提到天文台,您是天文愛好者嗎?
綠小 元 :說不上是愛好者,隻是從小看過的紀錄片裏最喜歡的是宇宙相關的,之後傢裏有個望遠鏡便能在平房的院子裏看(後來光汙染太嚴重瞭,也就看看月亮瞭)。再加上之後《孢子》這款遊戲(雖然老式電腦缺DLL文件導緻我壓根玩不瞭,隻能雲),使得我對宇宙那種深邃有一種莫名的嚮往。希望未來能夠參與到宇航這些領域中吧(做個夢)。
高校科幻:您參加過哪些科幻活動,這些經曆對您的創作或其他方麵有什麼影響嗎?
綠小元 :其實蠻自閉的,參加的大多是各類徵文比賽,最多去那種見麵會小角落聽大佬們講故事。作用最大的有兩個,一個是當年高考完給科幻世界投稿瞭我自己每晚搞完作業寫的小說,過瞭一個月吧,收到瞭一位編輯很長的一篇迴執。雖然是拒稿感謝信,但其中包括瞭小說分析、如何改進、以及建議我改成劇本,這件事極大地鼓勵我繼續寫故事,讓更多人能夠看到。再然後就是本科結束那年,機緣巧閤遇到瞭小科幻的大佬們。於是開始把故事投稿小科幻打卡,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建議,就很有當年投稿迴執的感覺,能夠讓我慢慢學習。
高校科幻:您最喜歡的科幻小說有哪些?懷著怎樣的心情去閱讀?平時都愛看什麼書籍?
綠小元 :(大腦一片空白)最喜歡的一時之間從書架裏找不到,能夠讓我給人瘋狂安利的小說,不過每次迴傢都會翻一下的書《碎片之島》。那是我高考完當天下午去書店買的,一同買的還有《刺客信條》,可惜後者沒看完。當時我是在從新疆自駕迴重慶這段路上打發時間的讀物,但是讀到後麵被它的設定吸引,從《危機邊緣》開始我對這類具有完備設定的故事有強烈的好奇心。除去中規中矩的劇情外,那種基於進化論推演齣的世界十分震撼我,再後來就是一種“我想看看你要如何發展”這種探討性質去看小說瞭。
平時喜歡看的書籍是各類遊戲電影的設定集,尤其是《英雄聯盟》宇宙相關的,因為有朋友做過這方麵的工作,再加上本身我又十分喜歡《冰與火之歌》這種以傢族/角色展開又相互纏繞的故事,所以現在蠻喜歡看的,很多可以學到諸如翻譯以及短篇小說創作思路。
高校科幻:科幻有三要素,即“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作為創作者,您對自己的創作作品本身有一種感知,但是無法保證您的讀者和受眾對於您的作品有同樣的感知。您覺得作者是否應該麵嚮自己的受眾,將自己的創作文本進行公開和完整解讀呢?
綠小元 :我個人更傾嚮於作者寫好故事後公開,剩下的讓讀者去看,因為寫的故事是要交給無數讀者去各自去解讀的,作者公布文章後再齣個完整解讀文就挺離譜的。倘若最基本的連主綫劇情都寫不好,在那裏解讀誇耀所謂的支綫所謂的伏筆都將是無意義的。
高校科幻:創作超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哪一個對於您來說更有難度?對於想要或剛剛開始進行科幻小說創作的人有什麼經驗或建議可以分享?
綠小元 :各有各的難點吧,短篇在於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去講故事,完整的邏輯,豐滿的人物;長篇小說在於,如何讓每個角色活起來,而不是讓每個角色匆匆齣現又匆匆消失。
畢竟我寫故事的水平也很菜,但個人經驗有一點是隨手記錄那些你腦海中突發奇想的點子,不管是不是要去寫,至少先記下來說不定某一天能夠啓發你。
高校科幻:《二十三響》這篇文章主要想錶達一個怎樣的思想,想讓讀者體會到什麼?當初怎麼想到這樣一個故事?
綠小元 :這個故事是我本科畢業那年寫的,最初的齣發點是所有人的記憶都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如果沒有齣現意外大多數記憶也都被添油加醋過瞭,齣現瞭意外比如阿爾茲海默癥,恐怕會更讓人痛苦的。所以,我從一個患瞭阿爾茲海默癥的老人入手,迴到他記憶力最具活力的那段時間,再次感受那段時光帶來的喜悅,珍視自己遇到的那些朋友和親人們。
所有小說故事都會潛移默化地加入作者自己的,寫小說某種程度上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故事再加工瞭一遍給讀者,這則故事也是如此,隻不過是另一種馬爾可夫模型的再加工,希望自己能夠記住大學這段時光。
高校科幻:最後有什麼想說的嗎?
綠小元 :我還想吐槽一下我們學校科幻社團。據說因為一個U盤泡水導緻社團斷代,間接與我錯開瞭整個本科,畢業瞭纔知道我們學校有科幻社團。但是現在看著社團慢慢變得有趣,人越來越多也蠻好玩的。
總結一下,喜歡什麼堅持下去,哪怕當作生活中的調劑,說不定有一天神奇的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指社團竟在我身邊)。
采訪 | 硃毓菲
文字編輯 | 何鼕陽
排版 | 柯珂
審核 | 王俞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