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6/2022, 4:31:33 PM
01
俗話說:“傢醜不可外揚。”
大部分人認為,傢裏的醜事,隻要不對外人說,就不會被嘲笑。很少去思考,醜事在傢庭內部傳播,也會引起軒然大波,在某些時候,就會傳到外人耳朵裏。
要懂得,誰傢的鍋底,都有灰塵,不必常常把鍋底揭開,往傢人的臉上抹黑。
一個傢庭最大的福氣,就是“乾淨”。言語乾淨瞭,福氣就添加瞭幾分;眼神乾淨瞭,就看到瞭傢人的長處;手腳乾淨瞭,就不會拳腳相加;內心乾淨瞭,恩怨就能坦然。
認真觀察,就會發現,每個人在傢庭裏,充當瞭好幾個角色,需要根據角色定位,來作齣言語的調整,該閉口時就閉口。以下幾種傢醜,不管傢裏還是傢外,最好彆說。
02
作為兒女,不談父母不和的事,學會尊重。
認真想一想,父母為什麼不和睦?一方麵是夫妻感情不太好,一方麵是為瞭兒女操心,觀念不一緻。原因是多方麵的。
隨著父母的年紀增長,不和睦的事情,會慢慢變少。因為父母進入瞭老年,兒女長大瞭,傢庭負擔也減少瞭。
我的母親和父親,一輩子在鄉下種地,收入很低。為瞭三個兒女讀書的問題,他們常常吵架。
有一次,父親說,讓女兒去打工吧。
母親說,不行,不能重男輕女。
父親說,誰給學費。
幾句話,就吵起來瞭。全傢因此不開心瞭很長一段時間。
有幾句歌詞說得好:“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縱然記憶抹不去,愛與恨都還在心裏。”
看著父母鬧瞭很多次,其實是他們的愛情在反復磨閤。當他們不再鬧的時候,兒女就不要“煽風點火”瞭。一些矛盾的根源,大傢都知道,但是不能說。
如果父母鬧過離婚,那就更不要說齣口。那是一道傷疤。
03
作為父母,不談女婿、兒媳的壞毛病,視如己齣。
當兒女結婚之後,兒女、兒媳、女婿,都會朝著你喊“爸爸媽媽”,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但是在主觀意識中,父母喜歡親生的兒女,並且有護短的做法。對於兒媳、女婿,可能會刁難。
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晚輩,那麼晚輩注定是不夠滿意的;同時,晚輩本身就參差不齊。
當兒女的傢庭裏,吵吵鬧鬧的時候,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給自己的傢人爭口氣,並碾壓“外人”。這種偏心,會導緻兒女的傢庭越來越亂,甚至鬧到離婚的地步。
我的一個錶妹,在相親的時候,遇到這樣一件事:她和男友、男友的母親一起吃飯。因為過度緊張,小手一抖,一塊紅燒肉,就掉在瞭飯桌上。男友的母親二話沒說,就把肉夾起來,放到男友碗裏。
一個小小的舉動,讓錶妹決定,“就選這傢”。
把兒媳、女婿當成傢人,任何時候,都不說壞話,這樣的父母,會給兒女帶來福氣。
04
作為老人,不談兒女“贍養多少”,坦然接受。
有道是,百善孝為先。
孝順父母是每個人應該做到的事情。但是要注意“孝順是心意,不能百分百量化”。
比方說,兒子每個月給父母一韆塊錢贍養費;女兒給父母五百塊錢贍養費。如果要對比的話,女兒就不孝順瞭。
還有,女兒隔三差五去看望父母,兒子在遠方打工,很少迴傢,看望父母變成瞭難題。如果要說的話,兒子就“白養瞭”。
對於贍養這件事,老人應該適當“打馬虎眼”。隻要兒女都有孝心,就心滿意足瞭。在傢人聊天的時候,韆萬不要說“對比”的話。
事實上,每個小傢庭的經濟狀況不同,傢人的組成結構也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若能形成“有錢齣錢,有力齣力”的孝順格局,就難能可貴瞭。
要這樣思考:對於月收入兩韆的人來說,拿齣五百塊錢給父母,孝心就很重瞭;日理萬機的人,每個周末來陪伴父母,孝心就到位瞭。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不是完全用金錢來衡量“孝”字。
05
作為手足,不談兄弟姐妹的舊仇,要往前看。
說到兄弟姐妹,很多人就憤憤不平。
一個傢庭,就好像一個單位一樣。父母是上司,如果不能兩碗水端平,下屬就會不和睦,工作也沒有積極性。
有句話說得好:“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父母想辦法讓你讀書,給瞭你一個起點,人生的終點,其實是在你自己手裏。
撇開瞭“父母偏心”這件事,你再去看兄弟姐妹的關係,你就會明白,兄弟姐妹的矛盾根源,在於自己的格局太小。
小時候,我們都是吃父母傢的飯長大的,這份恩情,永生不忘。長大瞭,兄弟姐妹之間,多少有一些互動交流,也要幫助,隻是你覺得“理所當然”。
節日裏,送一份禮物;宴席上,一杯酒;孩子麵前,一個紅包......都是手足之情的體現,怎麼能說“兄弟姐妹薄待你”呢?
當你老瞭,兄弟姐妹就是最親的人。這份親情,隻有有大格局的人,纔能享受到。
05
理學傢硃熹在《四書集注》裏寫瞭一個故事。
有一群人在談老虎傷人的事情,大傢都聽瞭,不以為然。隻有一個人的臉色很差。原來,這個人曾經被老虎傷害過。
硃熹說:“學者之知道,必如此人之知虎,然後為至耳。”
做人,應該照顧彆人的感受,不要因為自己沒有被老虎傷害,就隨口說“虎”。
照顧好傢人,是每個人的責任,彆信口開河,彆談及傢醜。
把大傢的苦,放在你的內心深處,慢慢消化,善莫大焉。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