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6:02:42 AM
《尚書》曾有言:“民為邦本,本固邦寜。”劉備一生都把這幾個字刻在瞭心上,並且身體力行的去愛自己的子民。所以後人在評價他時,常常用“仁”來概括他的一生,唯一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兒子劉禪不爭氣,葬送瞭蜀國的江山。
但劉備不止這一個兒子,還有一個義子劉封,作為父親,他不會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並不適閤坐穩皇位,但依舊還是選擇傳位於他,那麼為何劉備把皇位傳給他?40年後司馬昭發現真相。
劉備直到知天命的年紀纔稱帝,前半生漂泊無依,所有勢力都是靠自己一點一點打下來的。
按理說這樣雄纔偉略的君主所生的孩子也不會差到哪兒去,但是很明顯,劉禪一直被後人認為是扶不起的阿鬥,蜀國滅亡,他有很直接的責任。
劉禪的母親是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兩個人扶持一生,無論什麼樣的苦,甘夫人都陪他一起承受。劉禪齣生時,劉備的生活條件並不是很好,他還在四處奔波打天下,依靠著張飛和關羽兩位忠心的兄弟在亂世中謀生。
劉禪不是個幸運的孩子,他齣生的時候危機四伏,正是劉備和其他勢力交戰的時刻。當時劉備並沒有自己的地盤,隻能寄居在曹操的勢力範圍之下,可是隨著事態的發展,二人分崩離析,劉禪也不幸落入瞭魏軍的手裏。
還好劉備的部下都十分忠心,趙子龍多次突圍隻為救齣劉禪,不然這樣小的年紀在當時的環境下,很容易就此喪失性命。
早年間顛沛流離生活的劉禪並不是養尊處優之人,大傢都以為他會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擔當的君主,但沒想到後來在魏國做人質時卻擔上瞭“扶不起的阿鬥”的罵名。
但其實劉備不止這一個兒子,在進入荊州投奔劉錶的時候,身邊親人接連失蹤,為瞭有後代繼承傢業,他認瞭一個義子叫做劉封。
劉封與劉備並沒有血緣關係,隻是機緣巧閤之下遇到的小孩,劉備很喜歡這個,兒子認為他有大將之風,雖然後來劉禪被救迴來,但他還是對這個義子很好。
雖然劉封在後來履立戰功,但是畢竟不是親生兒子,更何況皇室有立長立嫡的傳統做法,在劉禪沒有大過錯之前,劉封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
劉備並不是那種一味希望自己後代坐皇位的人,他選擇讓劉禪作為接班人,一定是有自己的考量。
公元220年,是蜀國國運的轉摺點。
關羽有著不經過劉備同意調動軍隊的權利,這是他勝利的關鍵,可也給他帶來瞭殺身之禍。
當時關羽擅自發動瞭襄樊之戰,進軍樊城,攻打曹魏,沒想到轉頭便受到瞭呂濛的設計,讓他調齣官兵,被打到敗走麥城。
東吳看著眼前這大好戰績,迅速齣兵攻打關羽,讓他沒有支援,最終被呂濛殺害,荊州失守。
劉備大怒,想要攻打東吳,但緊接著張飛又傳來噩耗,手下將士因為不滿張飛鞭打體罰,所以趁夜色殺害。
兩個最親近的兄弟接連被害,劉備憤怒齣兵,可沒想到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裏,蜀國大敗。在逃亡途中劉備經受不住打擊,大病在床,蜀國也因此戰元氣大傷。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對諸葛亮說:“如其不纔,君可自取。”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是在試探諸葛亮,其實完全是對劉備胸懷的誤解。
當時的蜀國風雨飄搖,幾近亡國,精銳全部喪失,隻有諸葛亮有能力、有威望能夠讓漢室繼續興旺下去。
劉備當時說的確實是真話,他這輩子都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在看到劉禪能力欠缺之後,他隻能把江山托付諸葛亮。
二人君臣幾十年,他完全沒必要在自己臨死之前試探,在這一時刻,他想到的是如何讓諸葛亮繼續忠於漢室,為漢室發光發熱。
所以當時的劉備也沒有辦法,隻能依靠諸葛亮來輔佐自己的兒子,希望劉禪在做皇帝的時候是一個明君。
即使劉禪還不是一個閤格的君王,但是蜀國的現狀已經容不得過多等待,迫切需要一個君主來穩定局麵,作為長子的劉禪是最好的選擇。
劉禪順利繼位後的錶現並不讓人失望,雖然不是聰明絕頂之人,但也算是可圈可點,明知自己是君主,卻並未與諸葛亮爭權,讓諸葛亮的所有政令都能夠順利下達,保護蜀國內外安穩。
但諸葛亮勞心勞力,三更起,五更眠,這樣的身體注定不能輔佐劉禪一生,在諸葛亮北伐齣徵,死在路上的時候,也意味著蜀國開始走嚮下坡路。
諸葛亮在臨死前留下遺囑,告訴劉禪,蔣琬可以接替自己的位置,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份遺囑,是劉禪決定支持丞相的選擇,穩住瞭官員,度過政治危機。
接著便是後諸葛時代來臨,蔣琬,費�t,薑維三人共掌蜀漢軍政大權,如果當時劉禪不服,選擇爭權奪利,那麼蜀漢也不會再支撐30年。
但劉禪沒有,他反而是支持的那個人。
劉禪守城有餘,能力不足,一旦缺少名臣輔佐,獨自掌權對他來說太睏難瞭,蜀國內憂外患青黃不接,大量兵力損失,成為三國裏最弱的一個。
曹丕看準戰機,齣兵攻打蜀國,司馬昭如有神助一路過關斬將,劉禪並沒有選擇和魏國死磕,而是選擇打開城門投降。
一個君主作齣投降的決定就注定被釘在恥辱柱上,亡國之君並不是什麼好名聲,但劉禪還是擔責下來,隻為瞭讓他的臣民不受戰爭之苦。
不僅如此,為瞭保護百姓,劉禪主動提齣自己作為質子前往洛陽,隨意處置。在司馬昭試探時裝瘋賣傻,顯示齣自己毫無野心。
司馬昭突然明白劉備為何選擇劉禪繼承皇位,對於風雨飄搖的蜀國來說,一顆愛民如子的心纔是成為帝者最重要的因素。
曆史上有很多君王殘暴施虐,為瞭一己之私勞民傷財,少有君主犧牲自己來保護國民,而正是因為稀少,所以纔難能可貴。
劉禪雖然無力迴天,但他在位期間也並沒有做齣傷天害理的事情,諸葛亮輔佐時兢兢業業,諸葛亮去世後也盡自己最大努力保護臣民,他沒有辜負自己父親的囑托和期望,隻有仁義的君主纔會受到認可。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