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實行徹底郡縣製的朝代是秦朝,皇帝是秦始皇,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的眼光太超前,超前得當時的絕大多數人都無法理解,要知道秦朝支持郡縣製的人隻有秦始皇和李斯,其他官員絕大多數都是反對郡縣製,建議分封製的,秦朝的滅亡,與這一政治製度不無關係。
因為秦始皇沒有實行分封製,而是實行徹底的郡縣製,導緻很多原來的六國貴族沒處安置,淪為平民階層,所在秦末時期,當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後,絕大多數原六國貴族開始蠱惑百姓造反,或者親自造反,比如項梁、項羽是原來的楚國貴族,張良是韓國貴族,魏咎、魏豹是魏國王族,田榮、田儋是齊國王族。
秦朝的郡縣製
而真正以平民身份起兵並建立政權的人少之又少,除瞭陳勝、吳廣之外,劉邦算是其中勢力最大的一支,經過三年的反秦戰爭和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名義上統一瞭天下,建立西漢王朝,然後劉邦實行瞭一種奇怪的政治製度,這就是郡縣製與分封製並存的製度。
具體的做法是在漢朝中央管轄的地區實行郡縣製,而在中央政權管轄範圍之外實行分封製,所謂的郡縣製就是由皇帝直接任命所有地方官,官員的職務不世襲,由中央政權進行考核,所謂的分封製就是由皇帝分封諸侯王到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王是世襲的,分封製與郡縣製最大的區彆就是打破瞭官員的世襲製。
劉邦為什麼要實行這種分封製與郡縣製並存的局麵呢?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實行分封製最初是為瞭拉攏諸侯打敗項羽。
項羽分封
楚漢戰爭時期,劉邦齣漢中,還定三秦,東齣函榖關,收復中原諸侯,然後聯閤五諸侯率領56萬大軍攻入項羽的都城彭城,一舉占領彭城,但在彭城之戰中,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被項羽的3萬騎兵打得大敗。
這次失敗之後,劉邦迫於無奈,放齣話來,誰來助我打敗項羽,我可以把函榖關以東的所有土地都封給他,於是酈食其趁熱打鐵建議劉邦分封天下,復闢六國,聯閤天下諸侯的力量共同討伐項羽,但是這一分封天下的計謀被張良所阻止,張良認為現在不能分封,如果再次分封,會引發天下再次分裂,張良建議劉邦重用三個人,這三個人是韓信、彭越和英布。
劉邦聽從瞭張良的建議,沒有大肆分封天下,而是重用瞭韓信、彭越與英布,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劉邦不斷拉攏已經存在的諸侯,因為在秦朝滅亡後,項羽已經分封瞭一批諸侯,這一批諸侯包括劉邦在內共有18支,在楚漢戰爭中,諸侯之間的兼並戰爭不斷興起,一些諸侯國被滅亡,一些諸侯國仍然活瞭下來。
西漢分封製
劉邦在打敗項羽之後分封瞭七個異姓王,分彆是:
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韓信、長沙王吳芮。
其中張耳、英布、臧荼、吳芮四人是項羽朝代就已經分封的諸侯王,臧荼叛亂後,劉邦分封瞭跟自己同年同月同日齣生的好友盧綰為燕王,而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韓信則是因為功勞巨大而獲得分封的。
劉邦分封異地姓王的根本目的就是聯閤這些勢力一起攻打項羽,僅憑劉邦一個人的勢力,無法打敗項羽,項羽之所以敗給劉邦 ,不是敗在軍事上,而是敗在政治上,政治就是拉攏盟友一起圍攻敵人,把盟友弄得多多的,把敵人弄得少少的,項羽打到最後,成為孤傢寡人,沒一個盟友,而劉邦打到最後,通過各種政治手段,把全天下的盟友都拉過來瞭,最終劉邦打敗瞭項羽。
所以劉邦分封異姓王是迫於無奈的,劉邦與項羽那是敵對矛盾,與各諸侯王之間則是政權內部的矛盾,先解決瞭敵我矛盾,實行名義上的統一之後,劉邦就緊接著就開始整閤中央政權與諸侯王之間的內部矛盾,劉邦在打敗項羽之後,仍然用瞭七年時間來平定各個叛亂的諸侯王,8個異姓諸侯王中,除瞭唯一一個長沙王吳芮得以善終之外,其他諸侯王都因為謀反或者叛亂都被劉邦打敗。
劉邦
二、劉邦廢除異姓諸侯王,分封同姓諸侯王是為瞭依靠親情與血緣關係,讓諸侯共同拱衛中央政權。
劉邦打敗瞭異姓諸侯王之外,並沒有廢除分封製,而是繼續分封劉氏諸侯王,原本這是劉邦廢除分封製的一個絕好機會,但劉邦並沒有,為什麼劉邦不廢除分封製,實行徹底的郡縣製呢?
原因很簡單,劉邦也認為分封製是秦朝滅亡的其中一個原因,當天下人反秦時,秦朝顯得很無助,因為秦始皇沒有分封自己兒子做諸侯王,全部留在鹹陽,結果被秦二世鬍亥全殺瞭,劉邦吸取瞭秦朝滅亡的原因,所以分封自己的兒子及兄弟到各地為王,希望有朝一日,如果漢朝遇到這種情況,同姓及有血緣關係的諸侯王會起兵來維護漢朝的統治,這就是劉邦實行分封製的一個原因。
吳楚七國之亂
三、漢朝中央政權無法控製偏遠地區,需要分封諸侯王來控製。
秦朝統一天下後,所有的地區都實行郡縣製,由於華夏地大物博,當時的社會雖然名義是統一,但在偏遠地區,秦中央政權的權威是沒有人在意的,那個時候交通不便,從鹹陽到山東有900多公裏,如果是步行,一天隻能走50裏,如果是騎馬,一天可以走100裏,傳達一個詔令需要的時間至少是18天以上,再加中各種突發情況,一個月也不奇怪。
所以對邊遠地區的控製是很難的,如果偏遠地區發生叛亂,要派兵平定也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耗時耗力,所以劉邦乾脆把偏遠地區分封給同姓諸侯王,讓他們來管理,劉邦一口氣分封瞭7個同姓諸侯王,分彆是:
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恒、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燕王劉建。
這7個同姓諸侯王的封在都在偏遠地區,從遼寜沿海一直到浙江沿海一帶,離長安都比較遠,從分封的位置也能看齣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的目的之一就是為瞭鎮守偏遠地區,因為這裏是秦漢中央政權都無法管理的地方。
漢朝政治製度
四、分封製與郡縣製並存的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收容瞭大量認同分封製的人。
華夏曆史上,從夏、商、周到漢朝建立之初,幾韆年來一直都是分封製,所以分封製深入人心,也更為人所接受,不管是中高級官員,還是儒傢學者,又或者是普通平民百姓,基本上都認同分封製,劉邦保存分封製的原因之一就是靠分封製拉攏這一批人的思想,尤其是儒傢學者。
秦始皇時期,天下都統一8年瞭,還有大量的儒生反對郡縣製,建議恢復分封製,以淳於越為首的儒生就力勸秦始皇恢復分封,最後這一事件導緻瞭焚書事件,雖然如此,不代錶這批儒生就不反對瞭,劉邦保留分封製就有迎閤這一批儒生的意思,畢竟剛建立天下,穩定最重要。
秦始皇
劉邦的這種分封製與郡縣製並存的局麵有一定的閤理性,是西漢初年保持政治穩定的原因之一,並且在劉邦建立漢朝的22年後,還挫敗瞭呂氏一族企圖陰謀奪權的舉動,這一事件就是呂雉在位期間,大肆分封呂氏子弟為官,占據瞭朝廷的重要職務,連周勃、陳平這樣的人開國功臣都沒有實權,實權全部掌握在呂産和呂䘵的手中,這兩人是呂雉的侄子。
呂雉去世後,呂産和呂祿準備做亂,而在朝廷之中的硃虛侯劉章得知消息後,通知瞭自己的兄長齊王劉襄,於是劉襄起諸侯國之兵維護劉氏江山,起兵清君側,誅殺呂氏,另一方麵在朝廷之中的大臣周勃、陳平,也利用計謀準備鏟除呂氏。
呂雉亂政
最終結局就是以劉襄、劉章為首的諸侯王勢力及與周勃、陳平、灌嬰為首的功臣勢力聯閤起來鏟除瞭呂氏的作亂,維護瞭劉氏江山,如果沒有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就沒有22年後的劉襄起兵,沒有劉襄起兵,周勃和陳平就很難鏟除呂氏,這是環環相扣的,也是劉邦早就想到的,所以不得不佩服劉邦當初分封同姓諸侯王的高明。
但任何事有利也有弊,劉邦分封的同姓諸侯王到瞭後來就成為漢朝中央政權的威脅,比如漢景帝時期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這個倒是劉邦始料未及的,不過好在漢景帝打敗瞭諸侯王聯軍,然後在漢武帝時期用推恩令則徹底地解決瞭諸侯王威脅的隱患,纔讓漢朝有瞭四百餘年的繁榮。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