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10:06:10 AM
想瞭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四季文史
文|四季文史
眾所周知,戰場和軍隊可能是紀律最為嚴明的地方,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除瞭訓練有素外,軍紀肯定嚴明。相反,如果一個兵選擇臨陣脫逃,不僅違反瞭紀律,甚至會影響整個戰局的走嚮。
所以,一旦你成瞭一個“逃兵”,那麼肯定會受到最為嚴格的軍法處置。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在我國曆史上就有著一個著名的“逃跑將軍”,他活瞭103歲,一兒子還成瞭傢喻戶曉的明星,他是誰呢?
也許你還會有疑問,既然此人是逃兵,那麼,他還能官至將軍嗎?答案是肯定的。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黃埔一期最後一名將軍:孫元良。
黃埔軍校裏的高材生
1904年,孫元良齣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小縣城裏。孫元良的父親曾擔任晚清的知府,老人傢年近七旬纔生下孫元良,是典型的老來得子。由於傢庭條件優渥,加上對這個孩子期許有加,所以孫元良從小就接受瞭很好的私塾教育。
孫元良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天資聰穎的他好學勤問,學習成績優秀,而且父親對孫元良的要求也特彆嚴格,希望他以後能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十八歲時,孫元良考取附屬中學,在學校他的成績依然是同學中的佼佼者,也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
孫元良二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政法大學的一名學生。當時恰逢黃埔軍校成立,麵對時局動蕩,加上西方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很多有識之士都選擇瞭投筆從戎。
孫元良的內心也掀起瞭波瀾,因為他也立誌成為一名革命軍人。不過當時想要進黃埔,不但要成績好,還要人推薦。後來孫元良找到瞭李大釗。在嚮李大釗錶達瞭自己立誌從軍報國的心願後,孫元良被成功舉薦,成為黃埔一期生。
進入黃埔之後,孫元良以優異的成績和英俊帥氣的外貌,被幸運地被選為學校儀仗隊的隊員,從而引起瞭蔣介石的注意。
由於在軍校錶現優秀,孫元良成瞭同學們的學習榜樣,也成瞭老師口裏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正因此,孫元良畢業之後直接開始瞭他的軍旅生涯。
然而,有句話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學校學習有可能是滿腹經綸,不過往往也隻是紙上談兵,是騾子是馬,最終還得沙場上見分曉。孫元良學習是榜樣,那麼投身革命戰場,他的錶現怎樣呢?一句話形容的話,應該是“差強人意”。但他最後做齣的一個舉動,確實讓人大跌眼鏡。
戰場上,他選擇臨陣脫逃
蔣校長很器重,孫元良卻不上進。
黃埔軍校畢業之後,孫元良參加瞭兩次東徵。一開始的時候,大傢對這位軍校的高纔生期望值很高,也許是思維定式的作用,大傢都對孫元良贊不絕口。而當時在戰場上,孫元良也確實沒有碰到像樣的對手,很快,孫元良便被提拔為團長。老蔣也非常得意自己的這個門生。
在孫元良看來,學習理論跟帶兵打仗似乎都是自己的強項,不過戰場上的風雲都是瞬息萬變。1926年,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第1軍在攻打北洋直係軍閥孫傳芳時,因貪功擅自攻打南昌,僥幸奪取之後,他們在南昌沒有做好防守,反而開始尋歡作樂起來。
這讓吃虧的孫傳芳看到瞭希望,他晚上偷偷組織人馬來瞭一個漂亮的“迴馬槍”,這讓正在貪圖安逸的第1軍將士們措手不及,雖然是被動組織瞭抵抗,但可想而知,隻能是慘敗。無奈,剛剛被第1軍拿下的南昌,再次被孫傳芳給奪瞭迴去。
而對於這次失利,第1軍要承擔全部責任,尤其當老蔣得知第1師的最高長官最後跑瞭的時候,他格外恨鐵不成鋼。
彼時的孫元良正是第1師第1團的團長,他們團的任務是負責守護南昌的牛行車站。當時孫元良沒有接到敵軍反攻警報,到最後他隻能率部隊倉促應戰,雖然打瞭幾個小時,最後還是被孫傳芳壓製。
孫元良根據綫報,當得知孫傳芳大軍壓境時,果斷按照師長的命令,緊急撤退。雖然這期間的消息不明真僞,但孫元良還是撤瞭。後來,敵軍並沒有追擊過來,師長則翻臉不認人,把臨陣退縮的帽子甩給瞭孫元良。
不明真相的老蔣大為惱火,直呼自己看走瞭眼,認為自己的得意門生居然是一個膽小如鼠的逃兵,他覺得顔麵盡失。老蔣當即決定要斃瞭孫元良,以儆效尤。
好在後來在多方運作下,孫元良逃過一劫。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孫元良消失在大眾的視野,原來老蔣早已安排他去日本留學“鍍金”去瞭。
退役從商,生下明星兒子
其實孫元良不止在北伐時當過“逃兵”,在後來的抗戰期間,他似乎又掉進瞭這個死鬍同。
迴國之後,孫元良被老將直接提拔為副師長、旅長,而且都是老將的嫡係。從這一點可見,當初老將對孫元良是不忍心下手的。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後,時任少將旅長的孫元良奉命率軍堅守上海寶山廟行鎮,經過多日的浴血奮戰,孫元良擊退日軍多次進攻。這一戰也可謂是孫元良的高光時刻,當時社會輿論高度評價,此戰還被譽為“國軍首次擊敗日軍的戰役”。孫元良隨即被擢升為第八十八師師長,並被授予寶鼎勛章。
“七七事變”時,日寇在上海集結,妄言要“三個月滅掉中國”。老蔣派張治中率軍到上海布防。在這些軍隊中,就有孫元良率領的八十八師。
按老蔣原定計劃,孫元良應該在滬東堅守,不過孫元良判斷,當時日寇已經在滬東增派兵力,而且滬東的基礎設施要比北邊堅固,如果日寇從北邊插入的話,那麼上海危在旦夕。孫元良最終改變瞭策略,他讓先頭部隊急行軍嚮閘北推進,按照搶占北火車站、寶山路、八字橋、江灣路之綫,進行布防加進攻。
由於孫元良的果斷決定,給張治中下令總攻贏得瞭時間。總攻時,孫元良率領的八十八師的任務是打掉日寇在上海的特彆陸戰隊司令部。
很明顯,孫元良所駐守的閘北陣地已經成為整個戰綫的核心,可由於戰略決策失誤,導緻貽誤戰機,八十八師瞬間由攻轉守,隨著日軍不斷增援,孫元良有點吃不消瞭。
僵持一月餘,孫元良為瞭掩護國軍主力轉移,下令下屬一營的近500名官兵固守四行倉庫陣地,並下達瞭“死守”的命令,隨後自己隨主力撤退瞭。
這些留守官兵以四行倉庫為依托,構築工事抵禦日軍進攻,死守閘北76日,孫元良一戰成名。期間,麵對百倍於己的敵人,固守的將士英勇禦敵,直至八十八師主力轉移到滬西,這就是著名的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孫元良因戰功,又獲得雲麾勛章。
後來,隨著日軍的不斷集結,蘇州河被破,國軍潰不成軍,淞滬會戰最終失利。期間有傳言說孫元良與部隊失散,不過也有人說,這是孫元良“故伎重演”,是他“第二次逃跑”罷瞭。
時間來到建國前後,老蔣大勢已去,孫元良在抗戰中僥幸活瞭下來,並隨老蔣去瞭台灣。由於自己的名聲不好,加上孫元良不再想深陷國民黨爾虞我詐的漩渦,所以他選擇瞭退伍經商。
在台灣,很多人甚至當麵調侃孫元良叫他“逃跑將軍”,孫元良毫不忌諱,不解釋也不迴避。由於心態豁達,加上他為人低調,所以孫元良後來的生意做得很順意,雖然上瞭年紀,不過身體卻一直很好。更讓大傢羨慕的是,他有一個美滿的傢庭,幾個子女都很孝順,也很齣色,尤其是第五個孩子孫祥鍾,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明星秦漢,在演藝界一度是瓊瑤的禦用男主角,因齣色的錶演,曾獲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奬最佳男主角,第二十五屆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
孫元良的一生頗受爭議,到底是不是“逃跑將軍”,始終莫衷一是,不過,在抗戰期間他的抗日之功卻是可圈可點。尤其是當日本拒不承認南京大屠殺的事實的時,孫元良果斷站齣來,敢於嚮世人揭露日本人的滔天罪行。
2007年,103歲高齡的“逃跑將軍”孫元良去世瞭,他的去世也宣告瞭黃埔一期生最後的終結。孫元良彌留之際曾囑咐傢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帶迴南京,因為那曾是他戰鬥過的地方。關於孫元良的一生我們無法準確定性,是非功過還是留給後人評述吧。
(孫元良毀譽參半,他到底是不是“逃跑將軍”,莫衷一是。對此你怎麼看,歡迎點評關注,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