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10:59:06 AM
戴笠的崛起
軍統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戴笠的崛起史。
戴笠在黃埔軍校時算不上一個好學生。1926年他到廣州考試時,已近而立之年,而且第一次還沒考上,直到第二次應考纔被錄取,後被分到黃埔六期騎兵科。
1927年春夏之交,“清黨"引發一場腥風血雨,國共兩黨分道揚鑣,在激烈的鬥爭中,特務工作有瞭滋生的土壤。
6月,軍事委員會密查組正式成立,隸屬於國民革命軍司令部,組長由黃埔二期生鬍靖安擔任,下設總務、偵緝、審訊三科,負責收集各地軍情然後呈報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
當時密查組的成員僅有戴笠、徐亮、唐縱、王天木、周偉龍等10餘人,後來軍統局的官方史料將這10餘人視為軍統開山元老,稱之為“十人團”。
1932年蔣介石復齣時,藤傑等人組建瞭力行社,蔣介石擔任社長之職,而聯絡組的戴笠等人也在力行社成立之初參與其中。戴笠領導的聯絡組擴大為力行社特務處。
軍統和復興社特務處是什麼關係?它的前身到底是力行社、藍衣社還是復興社?
要弄清神秘的軍統從何而來,就不得不從幾乎被公認的“軍統前身”力行社入手。
在20世紀30年代初,黃埔生藤傑、賀衷寒、康澤等人有感於國民黨黨政日趨腐化,決定組織一個以黃埔生為主,效忠於蔣介石個人的秘密團體,這就是三民主義力行社。
三民主義力行社為核心組織,由蔣介石任社長,是真正的決策機構。它的下麵有兩個中層組織:“革命軍人同誌會” 和“革命青年同誌會”,兼有決策和執行功能。
力行社最底層的組織即為復興社,主要擔負執行功能。復興社成立於1933年7月,它最詭譎之處在於,大多數復興社成員對其上麵的兩層組織絕少知道。
很多人認為戴笠就是軍統局局長,實際並非如此。戴笠雖深受器重,但要作為軍統局局長還是資曆不足,所以局長之職由蔣介石侍從室第一主任、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賀耀祖兼任。
戴笠擔任副局長,但掌握實權,軍統上下皆以其為最高負責人,習慣上稱之為“戴老闆”。
中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1928年初,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復齣後,兼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副部長為陳果夫、秘書長為陳立夫。
中統局在國民黨各省、市、縣黨部都有有分支機構,以黨政機關、文化團體和大中學校為活動重點,特務活動遍及全國。他們網絡黨羽、特務的手段和對的破壞活動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捕風捉影,亂抓亂捕,製造瞭許多冤獄。
在中央組織部成立瞭一個下屬部門――黨務調查科,它成立於1928年2月。科長徐恩曾,在南京丁傢橋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內辦公,隻有兩個房間,在二樓西南角。一個是科長辦公室,另一個就是機要秘書等辦公的地方,機要秘書竟然是特科地下黨員錢壯飛。北平、上海的諜報站還各有一名特科地下黨員鬍底、李剋農。由於特科負責人顧順章被捕叛變,造成瞭中央全部撤退蘇區,上海地下黨組織幾乎崩潰。
1930年徐恩曾繼任後,開始瞭他對中統特務係統長達15年的直接領導,直到1945年2月,蔣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他“本兼各職,永不錄用”,由葉秀峰繼任。調查科最初分設采訪、整理兩個股,各設總乾事一人,下設乾事、助理乾事若乾人。
1930年夏為瞭加強對付共産黨的力量,調查科內又增設瞭一個“特務組”,除一般特務活動仍有采訪股負責外,舉凡對共産黨的調查研究、密謀策劃以及被認為屬於最機密的情報搜集、破壞指導統由該組負責。該組的負責人由調查科采訪股的得力乾事顧建中擔任。
1930年夏,該科也增設瞭一個“言文組”,其任務是負責搜集各省市的報章雜誌、各種進步刊物以及國外的華文刊物,分門彆類加以剪貼,逐日送科主任轉部長參閱。該組由整理股乾事劉清源負責。
1932年,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成立特工總部,地點設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園路132號瞻園內。
該部迄1938年撤銷之時止,前後共七年時間。特工總不是一個完全秘密的組織。它成立後即在各省、市、縣和國民黨特彆黨部內陸續建立瞭下屬機構“特務室”,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地方還設立瞭秘密“行動區”。
1934年,蔣介石為統一特務組織,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內設立調查統計局(這與後來以戴笠為首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兩碼事),以賀耀祖為局長,陳立夫為副局長,下設3個處:一處為黨務處,徐恩曾任處長;二處為軍警處,戴笠任處長;三處為郵電檢查處,丁默任處長。1935年,國民黨中央機關擴編,黨務調查科改為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處。調查科和黨務調查處均設於南京丁傢橋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內,在二樓西南角兩間房子內辦公。
該部專門負責調查處理打入國民黨內部和社會各個部門、團體的地下黨員,也對國民黨內部其他派彆和人員的活動進行調查,隻效忠蔣介石和二陳(陳果夫、陳立夫)。
在二十年代末到抗戰全麵爆發前,與進行瞭激烈的搏殺,可以說:不分伯仲,幾乎平手。從結果看,還是略勝一籌。
但是,有許多共産黨員被捕殺,甚至有許多被捕後叛變,反過來成瞭中統的特工。最著名的就是丁默��、李士群,這兩人最後還跟隨汪精衛投靠瞭日本人,成瞭大漢奸,做瞭汪精衛的76號特工總部的特務頭子,中統特務組織因此也在抗戰期間逐漸衰落。
1937年4月,黨務調查處與力行社特務處閤並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陳立夫任局長。原黨務調查處為第一處,負責黨務調查,仍由徐恩曾任處長。原力行社特務處為第二處,負責軍事調查,仍由戴笠任處長。
1938年8月,以第一處為基礎,建立隸屬於中央黨部秘書處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局),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兼任局長,硃傢驊、張厲生、陳立夫先後擔任過局長,徐恩曾、葉秀峰、郭紫俊、顧建中、季源溥等先後任副局長,負責日常實際工作。開始設於湖北漢口的黃陂路,後遷到重慶儲奇門藥材公會大樓樓上,再遷到中山二路川東師範舊址。
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中統局遷迴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園路132號)瞻園辦公。
軍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1938年8月成立,軍統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中將局長賀耀祖(國民政府辦公廳主任兼),少將副局長戴笠,主要負責。
軍統局內勤組織有軍事情報、黨政情報、電訊、警務、懲戒、訓練和策反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組織在各在城市設“區”,在各省設“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彆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
當年“軍統局”特務,專門以監視、逮捕、綁架和暗殺等手段,進行反共活動。另一方麵,軍統特務在抗日戰爭時期深入淪陷區,製造針對日軍的恐怖活動,對打擊日本侵略和漢奸,起瞭一定作用。
1927年,蔣介石在軍事委員會侍從室下成立密查組,由侍從室少將侍從高參、黃埔軍校第五、六期學生總隊少將部主任鬍靖安負責,戴笠為外圍情報員。
1932年4月,成立中華民族復興社(又稱藍衣社)的核心組織――力行社,下設特務處,處長戴笠,有鄭介民、唐縱等十人,從事情報暗殺活動,是為軍統前身,在南京明瓦廊雞鵝巷辦公。
1937年,成立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處長戴笠。遷南京洪公祠1號辦公,洪公祠隻有1號,沒有第二傢。原來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調查處和中國日報社。前身是明末兵部尚書,總督山西、陝西、四川、河南軍務,清初總督江南軍務的漢奸洪承疇府宅,死後清政府為紀念他的功績,在此闢建瞭當時南京最大的祠堂,故街名洪公祠。現在是南京市公安局、國傢安全局的辦公場所。
1938年8月,以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為基礎,擴大為隸屬於軍事委員會辦公廳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首任局長陳立夫兼,副局長戴笠。在重慶羅傢灣辦公。隸屬於軍委會辦公廳的特檢處也由戴笠負責,主管郵電檢查。
1946年,戴笠從青島乘坐飛機去上海,因天降暴雨,在南京江寜闆橋鎮岱山失事,後軍統局進行改組,改為國防部保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