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醜條約》簽訂後,八國聯軍撤兵,慈禧和光緒帝從西安起程迴京。剛坐定不久,慈禧便推齣新政,準備學習西法。那麼曾經反對維新的慈禧為何一夜之間改弦更張,決定實行新政瞭?她的新政又將把大清帶嚮何方?
慈禧太後劇照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0月6日,慈禧和光緒帝終於起程迴京。這一天,西安的文武百官齊集行宮門外,等待聖駕起程。辰時三刻,前導的馬隊齣城,太監隨後,接下來是王公大臣。
按照清代帝王例,這個時候,需要“靜鞭”,由最前麵的禦前侍衛手執長長的皮鞭,嚮空中甩齣響聲,據說這是一種驅邪化吉的禮儀。靜鞭以後,幾輛黃轎子從行宮齣發,裏麵坐的就是慈禧和光緒皇帝。他們終於可以迴到久彆的京城瞭。
迴京途中,慈禧仿佛又找到瞭最高統治者該有的自尊,她下令沿途一律黃沙鋪路,每隔六十裏修建行宮。起程之時,西安百姓士紳設置瞭香花和彩燈,在南門外跪送,這個送行場麵非常熱鬧,和當初逃亡時的場麵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12月31日,慈禧一行抵達直隸正定,在這裏她將改乘火車迴京。當時,英國的《泰晤士報》在1902年3月報道瞭慈禧的奢靡是曆史罕見的。報道說:
太後第一次坐火車,感覺非常滿意,這列火車是新任北洋大臣周馥為她特意準備的。
八國聯軍進北京
?毫不誇張地說,這列火車是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十多年以後,它成瞭推翻清王朝的孫中山先生的專列;再過十六年,張作霖乘坐它經過皇姑屯時被日軍炸死,當然這是後話。慈禧坐著這輛火車,告彆瞭十八個月流浪在外的生活,迴到瞭她熟悉的紫禁城。
風塵僕僕的慈禧抵達北京不久,便發布瞭一係列的變法新政,戊戌政變的血淚還未褪去,親眼目睹維新派人士被迫害的朝廷大臣會積極響應慈禧的主張嗎?慈禧的新政又能成功推行嗎?
早在1900年8月19日,還在西安的慈禧便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瞭一個“罪己詔”,錶示要在行政用人、籌餉練兵方麵進行改革,這個罪己詔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
“自今以往,君臣一心,臥薪嘗膽,勿托空言。”
正是在這個論調上,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二月初十日,慈禧又以光緒帝的名義下發瞭一道後來成為清末新政開始標誌的上諭,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上諭,裏麵指齣以往的洋務運動,隻不過是學習西方的“一言一語,一技一能”,這一次是要學“西政之本原”,以“補中國之短處”。
戊戌六君子之譚嗣同
?上諭要求軍機處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齣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根據現實情況,在國政、吏治、財政等方麵提齣建設性意見,凡是可以使國傢興旺、財政充實、武備強盛的,都可以各抒己見,並且限定兩個月內詳細上奏。
慈禧這一次維新改革是齣自真心的,之所以會有如此轉變,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屈服於列強的壓力。
庚子動亂後,十一國公使和李鴻章在談判中,堅持要懲辦禍首。這個時候,日本、德國聲言慈禧是元凶,必須懲辦,但英國、俄國、美國認為不必懲辦,應該維持現狀。經過反復討論,最終達成協議,將慈禧從禍首名單中剔除。但是有個前提,那就是要求慈禧改變原來的統治方法,接受西方教導,使清王朝融入西方的殖民體係。
其二,現實情況迫使慈禧不得不做齣改變。
庚子動亂後給瞭慈禧很大的打擊和啓發,她感覺到再用原來的老辦法很難維持統治,她認為中國積弱的原因是
“習氣太深、文法太密”
。所謂的文法指的就是祖宗傢法,而朝廷上下庸吏太多,人纔太少。因此,必須要作齣變革,纔能使大清振作起來。
慈禧太後劇照
?慈禧推行新政齣於真心,但大臣們卻把不準脈,上諭發布兩個月後,內外臣工並沒有拿齣建議。對於戊戌六君子的前車之鑒,大傢記憶猶新,這個節骨眼誰也不敢上疏言及變法。1901年4月21日,慈禧再次發布上諭,指齣變法“事體重大,條件繁多”,要大臣們集思廣益,盡快擇精上奏。
為瞭讓臣下相信朝廷確實有變法的決心,慈禧宣布成立瞭專門的變法機構——督辦政務處,來辦理具體事務。
隨即,慈禧派齣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軍機大臣榮祿等為督辦大臣,地方大員中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遙為參預。可以說,當時的軍機大臣和大學士除瞭世鐸生病外,全部進入瞭督辦政務處。
1901年7月2日,張之洞、劉坤一打破僵局,上瞭《變通政治人纔為先遵旨籌議摺》,提齣瞭四個方麵的意見,即設立文武學堂、改變文科的考試、停罷武科、奬勵遊學四個方麵。
湖廣總督張之洞
?23日,張、劉兩人再次聯閤上奏《遵旨籌議變法謹擬整頓中法十二條》,內容從賦稅、軍隊建設、刑罰、生活風尚等多方麵提齣改革的設想。
第二天,他們兩人第三次聯閤上奏《遵旨籌議變法謹擬采用西法十一條》,提齣應該兼采並用的西法分彆為廣派遊曆、練外國操、修農政、勸工藝、定礦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用銀元、行印花稅、推行郵政、官收洋藥、多譯東西各國的書籍等。
張之洞、劉坤一這一聯閤會奏的三摺,曆史上稱之為
“江楚會奏三摺
”。以後朝廷推行的新政,大多在“會奏三摺”的範圍內。
那麼,慈禧實施新政到底是齣於政治需要還是假變法,這一係列的政策把清王朝帶嚮瞭何方?
慈禧的清末新政持續瞭五六年時間,它和戊戌變法曇花一現是有本質區彆的。客觀地說,新政取得瞭一定成果。有人說它是“假變法”,這種說法是不夠公平的。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麵,慈禧的新政還是可圈可點的。
慈禧太後劇照
?
第一,改革官製,整頓吏治及改革刑律。
其中,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列六部之首;新設商部、學部、巡警部、練兵處等,這些都是較為積極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朝廷下令停止瞭賣官鬻爵的“捐納”。捐納由來已久,自康熙是就有,晚清尤為嚴重,這種公開賣官的行為導緻瞭官場腐敗進一步加深。應該說,停止捐納是一個進步的措施。
第二,練兵籌餉。
這是新政最重要的一項內容。我們知道,甲午戰爭前後,朝廷已經開始訓練新式陸軍,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張之洞在江南編練自強軍。這一次,朝廷力度更大,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中央設立瞭練兵處,派慶親王奕劻為總辦,袁世凱為會辦,決定編練三十六鎮新式陸軍(一個鎮大緻等於一個師)。
練兵處越到後來越變味,最終成瞭袁世凱的私人衙門,他通過編練北洋新軍成瞭當時最具實力的地方大吏。朝廷原本想建立起一支保衛皇朝的新式軍隊,可是後來這支軍隊成瞭反對清政府的革命力量,搬起石頭砸自己腳這樣的齷齪事,或許也是慈禧始料未及的。
第三,興辦商務,振興實業。
這項改革,改變瞭封建傳統重農抑商的國策,使得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在封建體製內發酵,對於促進生産力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兩江總督劉坤一
?
第四,廢科舉、興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朝廷正式宣布廢除科舉製度,沿襲一韆多年的科舉取士製度徹底退齣曆史舞台。同時,朝廷又頒布興辦學校,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依次開辦。此後,近代新式教育事業由此真正成瞭主流。同時,清政府還提倡奬勵齣洋留學,凡是學成歸國者,經過考試,分彆授予翰林、進士、舉人齣身。所以在政府的鼓勵下,各省官學、自費留學生大大增加。
據統計,1905、1906這兩年間,僅僅留日的學生就多達八韆人。留學生在中國資産階級民族革命的運動史上,曾經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以前,廣大的留學生成瞭清政府的掘墓人。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沒有清末新政,大緻也就沒有後來的辛亥革命。
從以上各個方麵可以看齣,盡管推行新政是齣於慈禧想使清王朝長治久安的目的,但是新政確實在內容、力度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慈禧這個政治女強人,從第三次垂簾聽政後,曾經將中國帶入瞭深淵火海,但是她能夠在清末推行新政變法,不論她的主觀動機如何,客觀上還是符閤瞭社會發展的潮流與趨勢,有利於社會進步。
但同時也需要注意,新政的內容從本質上來說,是把新的資本主義因素移植到封建專製體製中去,這就造成瞭新鮮血液在舊事物中不斷發酵、膨脹,當達到一定強度後,無疑就會破壞封建體製。
科舉殿試皇榜
?正因為如此,産生瞭近代知識分子和民主革命思想的高漲,最終這些力量成瞭埋葬封建專製製度的掘墓人。慈禧沒有料到,她一手推行的新政在失控中走嚮瞭對立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慈禧的新政實際上是為大清滅亡創造瞭有利的條件。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