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 logo



堅叔瞭望颱 標簽 新聞 第 1 頁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长照安养 医疗当后盾

     75岁的李奶奶中风后变成植物人,住院1个月,医院通知应该转到长期照护机构,但子女认为:「妈妈住在医院的病房比住在安养中心好,至少在专业医护人员照料下,比较安心。」李奶奶的家人知道,住在病房最长只能住1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限时医疗不是放弃

     上月底,八仙乐园发生史上最大的尘爆意外,造成495人轻重伤,200多人住在加护病房,目前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未脱离险境。令人难过的是,有些伤者来不及跟家人说再见,就撒手人寰。面对医疗史上最大规模的爆炸事件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韩国MERS爆发 急诊成感染源

     南韩的中东唿吸症候群(MERS)疫情如滚雪球,从5月爆发至今,已有上百人感染,10几人死亡。韩国官员表示,MERS疫情一发不可收拾,急诊是传染的最大罪魁祸首,将禁止医院将急诊室做为等待住院者的等候室。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Care比Cure重要

     这几年,不少医师感叹:「在健保制度下,医疗正崩坏。」同样的场景也曾发生在日本。10几年前,日本医师感到医疗正在崩坏,一群医师开始思索,高龄社会的来临,不该是医疗崩坏的时刻,而该是「医疗再生」的时代。这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上了年纪到底要不要开刀

     年纪大了,到底该不该开刀?这是很多子女会遇到的问题,我也曾因95岁的父亲罹患大肠直肠癌是否开刀,面临抉择,最后家人选择不做任何治疗,让父亲快乐走完他的人生。不做任何治疗,不等于放弃治疗,而是对病患做整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大家一起来补破网

     门诊经常有小病求诊的病患,他们不是脑伤后出现行为异常的患者,也不是因为有脑神经外科上的问题,都是因为骨刺、肌腱发炎、脚扭到、腰痠背痛,甚至是自觉怪怪的(其实没有问题)而找上门。76岁的阿伯,腰痠背痛一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抢救急诊

     前阵子,寒流来袭,各大医学中心急诊室犹如野战医院,焦虑的家属、无助的病人,没有病床,只能睡在长廊走道上,不少病患在走廊上睡了1星期。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总有无限感慨,我也常接到这类关说,电话那头急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死亡,医师难以承受之重

     每次演讲时,我都会抛出一个问题,当一个病人进入生命末期时,谁最不能接受死亡?病人?家属?还是医师?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家属,事实上,全世界的研究发现,最不能接受「死亡」的是医师。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大多数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每个人都要有医师朋友

     有句话讲,一个人一定要跟3种人做好朋友:会计师、律师、医师;会计师帮你节税,律师帮你打官司,医师则可以提供你医疗谘询及建议。个人认为,有一个医师朋友尤其重要。为什么一定要有医师朋友?理由很简单,当你或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稻穗的弯腰哲学

     愈成熟的麦穗,愈懂得弯腰;愈懂得弯腰,才会愈成熟。在医疗专业上,医师愈谦虚,病人就愈有福。以前,在台大医院时没有机会走出「巨塔」,门诊时,总是无法理解,为何病人的病情一直起起伏伏,没有什么改善;这些疑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简单的陪伴就是幸福

     在多数人印象中,老人家都很固执、很难沟通,跟他们聊天,常常讲不到几句,就一直唠唠叨叨,重复讲他的历史……,我不懂老人心理,但我懂得如何关怀他们,即使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会让他们觉得很窝心。这几年,我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给失能老人一个家

     台湾人口老化速率世界第一,目前不能自行吃饭、穿衣、如厕、沐浴、行动的失能老人,已超过70万人,且不断快速增加中。面对高龄社会的来临,如何让老人有个家,让他们如愿地在地凋零,是当前要解决的课题。日前完成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西装与背心

     穿西装让我感觉很不自在。最近,因为工作转换,不得不穿西装;有一天,朋友问我,多久没穿西装了?我想了一下,距离上一次,是3年前接任台大金山分院院长时,后来就被弃置在衣柜里。这次,担任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阿嬷粉丝

     演艺人员有死忠粉丝,医师也有死忠纷丝。我有一群阿嬷级纷丝,以前在台大金山分院看诊时,每周固定从石门搭半小时的车到金山找我看诊。有趣的是,这群70、80岁的阿嬷不是因为中风或是脑神经方面的毛病找我,而是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不要让亲爱的人受苦

     人生无常,如果不希望人生最后一哩路受苦,最好尽早告诉另一半及父母你的想法,不要等到躺下来那一天,让最亲爱的人承受来自公婆压力。一位年约40岁的妇人,一大早远从南部上来,看她满脸疲惫从包包里拿出光碟片,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别忽略老天爷的提醒

     73岁李妈妈,5年前因甲状腺肿大到医院做切除手术,术前还能趴趴走,术后体力却直线下滑,走路缓慢、有时候还会跌倒……。家人刚开始以为是手术造成的短暂后遗症,但经过2个月,李妈妈的女儿发现,妈妈脚跟踩不到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台湾医疗的危机

     台湾医疗技术好,加上就医方便性与健保低廉,世界都对台湾医疗啧啧称奇;但这次陪同柯市长到上海参加「双城论坛」,参访医疗体系,让我相当惊讶,思索再过10年,台湾的医疗还有什么值得骄傲?这几年,到大陆演讲、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等待一个热便当

     每天11点不到,林妈妈不论刮风下雨,都会到自助餐店拿便当,然后骑着机车,挨家挨户送便当给弱势独居老人。林妈妈一到门口,眼巴巴地等候的阿公、阿嬷会赶紧打开门,因为这是一天中,惟一可以跟他们闲话家常的人。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被遗忘在角落的老人

     「我很久没出去,ㄟ冻带阮去拜拜啊?」张阿嬷拄着助行器缓慢地走出来,望着到访的医护团队,露出难得的笑容说出心中小小的愿望。7、8年前,张阿嬷的「脚头夫」还没有严重退化时,每天早上都会走到离家不到15分钟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共享决策 病人也是医疗团队

     「血管严重阻塞,必须马上住院放置血管支架。」心脏科医师指着电脑上阻塞的血管,向陪同妈妈看诊的儿子说。儿子只看到电脑萤幕上,一条粗黑血管突然变窄,「我妈有糖尿病及慢性肾病,这样会不会有危险?一定要马上吗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呒病看到有病

     常听长辈感叹,人老了三不五时就得到医院报到,根据统计,65岁以上有一半的老人,同时有3种慢性病,平均1年就诊数逾28次,高就诊科别包括内科、家医科、心脏科、胸腔科、神经科、精神科。78岁的阿公食指关节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整合医疗照护 在家幸福终老

     明年,健保署将全面实施健保住院DRGs(诊断关联群)制度,引起医疗院所反弹,认为DRGs非但无法抑制医疗浪费,还可能让重症病患变成人球。从我个人观点出发,目前健保署推出的各种支付制度,都不是以「病人」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长照与医疗无法脱勾

     长照与医疗到底该不该切割?站在医师的角度,答案是不应该切割,医疗照护才得以延续;从另一个角度看,长照与医疗应有适当的切割,才能避免长照走入机构化、医疗化。在长照体系里,医疗体系虽不是主角,但它仍需要社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只想喝杯酒

     阿明常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倒头就睡;有一天,喝酒喝到一半,腹痛如绞、狂拉肚子,被家人送到医院急诊。做完各种检查,医师跟家属宣布,阿明已是大肠癌末期转移,只剩3个月生命。医院的安宁团队问家属,阿明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找回医师的温度

     新科技让医师愈来愈会「治病」,也让「医疗」变了调。上个月底,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成立「人文创新书院」,邀请台大医学院名誉教授谢博生演讲,他感慨现在医师已成为科技的俘虏,只会治病不会治人。谢教授认为,身为医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最后30天 你要怎么过

     大家都不愿面对死亡,医师也一样,甚至不知道如何开口谈死亡,只能用尽手中所有「武器」。然而面对医疗极限,医师到底是医「生」?还是顾「死」?这是困扰着大多数医师的议题。一位乳癌末期的病患,在医学中心接受化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病人有权自主善终

     张老董第一次轻微中风后,一再交代子女,未来绝对不愿意依赖维生治疗活着;没想到第二次中风后变成靠唿吸器的植物人,因为子女意见不合,硬是不让张老董安宁善终。接触安宁这么多年来,难免会碰到类以的情形,因为家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Uber医师难取代居家医疗

     Uber应用程式不仅能call车,还能call医师到家里看诊,日前美国加州推出有「医界Uber」之称的医师到府服务应用程式「疗癒」(HEAL),提供病患个人化的服务,同时解决民众到医院看病的麻烦。看到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想回家 躺在自己的床上

     历经3次开刀、化疗,癌症末期的陈妈妈,日前再度因身体不适住进医院。陈妈妈这次住院,身体状况愈来愈差,连化疗也无法做。医师建议,让陈妈妈住进安宁病房。女儿征询妈妈的意见,陈妈妈用微弱声音告诉女儿:「我想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深入社区照护弱势

     前阵子,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公布一项惊人数据,全台去年1年看病次数逾90次者近5万人,医疗费用耗掉39亿元;其中就医次数最多的是一名40几岁的熟女,整年就医次数高达575次。每年健保署都会将高诊次民众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量身订制居家照护

     几个月前,跟随医疗团队一同去探望一个14岁罕见疾病的妹妹。随着病情变化,慢慢失能,肢体不能动,情绪不稳,听不见、看不到,只能透过「触觉」跟外界沟通。随着病情发展,妹妹可以到学校上课的次数愈来愈少,居家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家 是最好的病房

     90岁的陈爷爷髋关节骨折行动不便,生活起居得靠85岁的小林婆婆照料,家住4楼的陈爷爷,每次到医院回诊,得动用一堆人帮忙,体力渐衰的陈爷爷已经无法负担每次2、3小时的车程。住4楼公寓加上行动不便,陈爷爷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翻转医疗 医师到你家

     98岁的老奶奶,罹患心血管疾病,每周最期盼的是看到医师到家里来看她。老奶奶的6个儿子说:「每星期回家探视老母亲,她脸上都没有什么笑容,但看到医师什么病都好了。」65岁老李是重度小儿麻痺患者,下半身瘫痪


《时报周刊》坚叔了望台─医师纳劳基法之利弊

     日前卫福部长林奏延宣示,住院医师及受雇医师将于民国109年1月1日前全面纳劳基法。主要是避免因为超时工作的劳累,影响诊疗品质或危及病人安全。这是先进国家的表现,也是势之所趋,个人乐观其成。医师纳入劳基


         






© - quwe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 quweinews.com.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