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1/5/2023, 12:11:28 AM
【原文】 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師古曰:言常有異誌也。屬意,猶言注意也。屬,音之欲翻。〕特畏高帝、呂太後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啑血京師,〔索隱曰:漢書作"喋",音跕,丁牒翻。陳湯、杜業皆言"喋血",無盟歃事。廣雅曰:喋,履也。予據類篇:啑字有色甲、色洽二翻。既從啑字音義,當與歃同;若從喋字,則有履之義。公羊傳曰:京,大也;師,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願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中尉宋昌進曰:"群臣之議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並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天子之位者,劉氏也;〔卒,子侐翻;下問。〕天下絕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製,此所謂磐石之宗也;〔師古曰:言地形如犬之牙,交而相入也。石大而下平,磐據地麵,不可得而移動,故以為喻也。王,於況翻。〕天下服其強,二矣。漢興,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夫以呂太後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權專製;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呼,火故翻。〕士皆左袒,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為,於僞翻。使,如字。〕其黨寜能專一邪!方今內有硃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陽、琅邪、齊、代之強。〔"淮陽",史記作"淮南",當從之。〕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長,知兩翻。〕賢聖仁孝聞於天下,〔聞,音問。〕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報太後計之,猶豫未定。蔔之,兆得大橫,〔應劭曰:龜曰兆,筮曰卦。蔔者以荊灼龜,文正橫也。〕占曰:"大橫庚庚,餘為天王,夏啓以光。"〔服虔曰:庚庚,橫貌。李奇曰:庚庚,其繇文也。占,謂其繇也。張晏曰:先是五帝官天下,老則嬗賢;至夏啓始傳嗣,能光先君之業。文帝亦襲父跡,言似啓也。師古曰:繇,丈救翻,本作 "籀"。籀,書也。謂讀蔔詞。孔穎達曰:兆者,龜之亹坼;繇者,蔔之文辭。〕代王曰:"寡人固已為王矣,又何王?"蔔人曰:"所謂天王者,乃天子也。"於是代王遣太後弟薄昭往見絳侯,絳侯等具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為,於僞翻。〕薄昭還報曰:"信矣,毋可疑者。"〔毋,與無通。〕代王乃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
【翻譯】代王就此徵詢左右親信大臣意見,郎中令張武等人說:“漢廷大臣都是當年高帝開國時的大將,精通軍事,多有詭詐奇計。這些人的願望並不止於已有的權位,隻是畏懼高帝、呂太後的嚴威罷瞭。現在,他們已誅除諸呂,剛喋血京師,此來以迎接大王為名,實在不可輕信。希望大王自稱有病,不要前去長安,靜觀政局變化。”中尉宋昌卻說:“各位的意見都是錯誤的。當年,秦失去瞭政權,諸侯、豪傑蜂擁而起,自以為可以得天下的人,數以萬計,但最後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劉氏;天下人不敢再有稱帝的奢望,這是第一條。高帝分封子弟為諸侯王,封地犬牙交錯,可以控製天下,這就是所謂宗族穩如磐石,天下人信服它的強大,這是第二條。漢朝建立之後,廢除秦的苛政,簡省法令,推行德政,百姓安居樂業,很難動搖,這是第三條。以呂太後的威嚴,封立呂氏三人為王,獨掌大權專製朝政,然而,太尉僅憑一個符節,進入北軍一呼,軍士全都左袒,擁護劉氏,背叛諸呂,終於消滅瞭呂氏。劉氏的帝位,來源於天授,不是靠人力爭奪而得。現在,即使大臣另有異謀,百姓也不會為其所用,他們的黨羽難道能夠統一嗎!現在,朝內有硃虛侯、東牟侯這樣的宗室大臣,外麵又畏懼吳、楚、淮陽、琅邪、齊、代等強大的宗室諸國,大臣諒必不敢另生他念。高帝諸子,現在隻有淮南王與大王健在,大王又年長,天下人都知道您的賢聖仁孝,所以大臣們順應天下人之心,要迎立大王為皇帝。大王不必猜疑!”代王稟報太後商議此事,猶豫未定。蔔問凶吉,得到瞭“大橫”的徵兆,所得蔔辭說:“橫綫直貫多強壯,我做天王,夏啓的事業得到光大發揚。”代王說:“我本來就是王瞭,又做什麼王?”占蔔的人說:“所謂天王,是指天子。”於是,代王派太後之弟薄昭前去拜見絳侯。絳侯等人嚮薄昭詳細說明迎立代王為帝的本意。薄昭還報代王說:“迎立之事是真實的,沒有什麼可疑之處。”代王就笑著對宋昌說:“果然如您所說。”
【解析】迎立自己登上帝位,可謂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很多人會被幸福衝昏頭腦,而漢文帝劉恒卻找來瞭一眾臣子來分析此事,這是一個閤格的領導者的行為方式。哪怕劉恒擁有曹操之纔,也應該先聽取其他人的觀點再做決定。
《漢書·百官公卿錶》載: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
郎中令張武是劉恒的侍衛長,職責是保護劉恒的安全。所以張武的觀點偏謹慎,認為大臣們有奪取皇權的能力和野心,隻不過被漢高祖和呂後壓製瞭,功臣集團有可能找個藉口將劉氏諸侯王騙到長安一個個殺瞭。建議劉恒稱病觀察時局變化。很明顯,識人方麵張武是不行的。以劉邦識人的能力,有野心的大臣早被他除掉瞭。而且陳平、周勃都缺乏領導力,負責軍事、行政等某一方麵是可以的,成為團隊核心則是不夠格的。
中尉宋昌是劉恒的王國武裝部隊統帥,宋義的孫子,在觀人識勢上都強於張武。宋昌從天意、實力、民心三方麵論證劉氏皇權的穩固,以年長賢明作為迎立劉恒為帝的依據。古人信命,天命不僅是心理暗示,也可以贏得人民的支持,項羽自殺也有其認為天命不助他的因素在,周勃能得到北軍士兵的支持也在於此,因而幸存的功臣沒有爭奪帝位的野心。用封建諸王製約相權,雖然後期難免引發諸侯王與皇權的矛盾,在這個時候確實是有利於鞏固劉漢王朝統治的,實力也不允許功臣篡權。漢朝建立後,人心思安,和平政變是有可能的,軍事反叛則得不到民眾的支持,但諸侯王的存在使得權臣和平政變不可能成功。當然,因為少帝是呂氏立的,所以功臣集團想重新立皇帝則是宋昌沒有說齣來的,也許說瞭但沒有記載下來。
劉恒的政治能力還是有所欠缺,在聽取宋昌意見後還是無法決斷。又去聽取占蔔的意見,如果卦象是凶兆,劉恒是不是就決定放棄機會瞭?劉恒繼位也是運氣使然。
【原文】乃命宋昌參乘,〔師古曰:戎事則稱車右,其餘則曰參乘。參者,三也,蓋取三人為義。乘,繩證翻。〕張武等六人乘傳,從詣長安。至高陵,休止,〔傳,株戀翻。班誌,高陵縣屬左馮翊。括地誌:高陵故城在雍州高陵縣西一裏。從,纔用翻。〕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昌至渭橋,〔蘇林曰:渭橋,在長安北三裏。索隱曰:鹹陽宮在渭北,興樂宮在渭南,秦昭王通兩宮之間作渭橋,長三百八十步。關中記雲:石柱以北屬扶風,石柱以南屬京兆。〕丞相以下皆迎。昌還報。代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答拜。太尉勃進曰:"願請閑。"〔包愷曰:閑,音閑;言欲嚮空閑處。師古曰:閑,容也,猶今言中閑也;請容暇之頃,當有所陳,不欲於眾中顯論也。他皆類此。〕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無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上,時掌翻。〕代王謝曰:"至代邸而議之。"
【翻譯】代王於是命令宋昌做為自己的陪乘,同車而行,張武等六人乘坐官府驛車,一起隨代王到長安。行至高陵縣,暫停休整,代王命宋昌先馳入長安觀察動靜。宋昌行至渭橋,丞相及以下百官都來迎接。宋昌迴來報告。代王馳車趕到渭橋,群臣跪拜進見,俯首稱臣,代王下車還禮。太尉周勃近前說:“希望與您單獨談話。”宋昌迴答說:“您要說的,如果是公事,就公開說;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沒有私情的。”太尉纔跪下,呈上天子所專用的璽和符,代王辭謝說:“到代國官邸再商量此事。”
【解析】一般情況下,尊者在左,禦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打仗時陪乘叫車右,其他情況下叫做驂乘。讓宋昌同乘一輛車,是對宋昌的寵信,同時也可以單獨商量到長安後的應對方案。張武等其他六人則是乘坐官府驛車,舒適度等差一檔。
接近長安時,劉恒仍然比較謹慎,先派宋昌去打探情況。看到丞相帶領百官迎接,確認瞭是真的迎立劉恒為帝,劉恒纔按計劃到長安。這個時候,周勃想和劉恒私下談話,部分是為瞭安全起見,部分是占據主動權,宋昌用王者無私事拒絕瞭。周勃想說的事,其實應該是想把平呂功臣談好的方案告訴劉恒,譬如分封硃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漢書.高五王傳》有:始誅諸呂時,硃虛侯章功尤大,大臣許盡以趙地王章,盡以梁地王興居。及文帝立,聞硃虛、東牟之初欲立齊王,故黜其功。如果劉恒和周勃單獨談的話,劉恒就隻能答應。如果談這個話題時有其他人在,就有人可以替劉恒說劉恒不方便說的話,讓劉恒能掌控全局。
劉恒拒絕接受天子所專用的璽和符,是因為少帝還在,他不想背著篡位的惡名。他的身份依然實際代王,廢除少帝這些事情,需要彆人提齣來,劉恒繼位纔是名正言順。
【原文】後九月,己酉晦,代王至長安,捨代邸,群臣從至邸。丞相陳平等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子,不當奉宗廟。大王,高帝長子,宜為嗣。〔長,知兩翻。〕願大王即天子位!"代王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如淳曰:讓群臣也。或曰:賓主位東西麵,君臣位南北麵;故西鄉坐三讓不受,群臣猶稱宜,乃更南鄉坐,示變即君位之漸也。餘謂如說以代王南鄉坐為即君位之漸,恐非代王所以再讓之意。蓋王入代邸而漢廷群臣繼至,王以賓主禮接之,故西鄉;群臣勸進,王凡三讓,群臣遂扶王正南之位,王又讓者再;則南鄉非王之得已也,群臣扶之使南鄉耳。遽以為南鄉坐,可乎!鄉,讀曰嚮。〕遂即天子位;群臣以禮次侍。
【翻譯】閏九月,己酉晦(二十九日),代王劉恒進入都城長安,住在長安的代國官邸,朝廷群臣都護送到官邸。丞相陳平等人再次跪拜啓奏說:“劉弘等人都不是孝惠帝的兒子,不應侍奉宗廟做天子。大王是高帝的年長之子,應繼承皇統。我們恭請大王登基做皇帝!”代王謙遜地按賓主的禮儀麵嚮西,辭謝瞭三次,又按君臣之儀麵嚮南,辭謝瞭兩次,於是,即皇帝位;群臣按朝見皇帝的禮儀和官秩高低排班侍立。
【解析】根據周禮,凡諸公相為賓,主國五積三問,皆三辭拜受。劉恒雖然很想接受帝位,依然要辭謝多次以杜絕非議。後世禪讓帝王,受禪者也會三次辭讓。
【原文】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臣無功,請得除宮。"〔除宮,清宮也。應劭曰:舊典,天子行幸,所至必遣靜室令先按行清淨殿中,以備非常。餘謂此時群臣雖奉帝即位,而少帝猶居禁中,蓋有所屏除也。〕乃與太僕汝陰侯滕公入宮,前謂少帝曰:"足下非劉氏子,不當立!"乃顧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掊,芳遇翻。類篇曰:頓也。〕有數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張釋諭告,亦去兵。〔班錶:宦者令屬少府。張釋,即大謁者、封建陵侯者,釋本宦者,故兼是官。去羌呂翻。〕滕公乃召乘輿車載少帝齣。〔康曰:天子以天下為傢,不以宮室為常處。當乘輿以行天下,故托乘輿言。餘謂康說乘輿本不與古義相悖;但此所謂乘輿車,不當以此解之。漢乘輿之製:輪,硃班,重牙,貳轂,兩轄。金薄繆龍為輿倚較,文虎伏軾,龍首銜軛。左右吉陽筩,鸞雀立衡。為虡文畫輈,羽蓋華蚤。建大旗十二斿,畫日月升龍。駕六馬,象鑣鏤锡金鍐方釳。插翟尾,硃兼繁纓,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左纛以犛牛尾為之,在左騑馬軛上,大如鬥。此即法駕。文帝已位,少帝安得乘此齣宮乎!瀋約禮誌雲:魏、晉禦小齣,多乘輿車。輿車,今之小輿。滕公職為太僕,與東牟侯除官,亦無緣召乘輿、金根以載少帝。意者此輿車蓋天子常所乘輿車,即魏、晉間小輿也。〕少帝曰:"欲將我安之乎?"滕公曰:"齣就捨。"捨少府、乃奉天子法駕迎代王於邸,〔漢官儀:天子鹵簿有大駕、法駕、小駕。大駕,公卿奉引,大將軍驂乘,屬車八十一乘。法駕,公卿不在鹵簿中,惟京兆尹、執金吾、長安令奉引,侍中驂乘,屬車三十六乘。蔡邕曰:法駕,乘金根車,駕六馬,有五時副車,駕四馬;侍中驂乘,屬車三十六乘。瀋約禮誌:漢製:乘輿金根車,輪皆硃班、重轂、兩轄、飛軨。轂外復有轂,施轄,其外復設轄,銅貫其中。飛軨以赤油為之,廣八寸,長注地,係軸頭,謂之飛軨。金,金薄繆龍為輿倚較。較在箱上,虡文畫藩;藩,箱也。文虎伏軾,鸞雀立衡,虡文畫轅。翠羽蓋,黃裹,所謂黃屋也。金華施橑末,建太常十二斿,畫日月升龍,駕六黑馬,施十二鸞、金為叉髦,插以翟尾。又加左纛,所謂左纛輿也。路,如周玉路之製。應劭漢官鹵簿圖:乘輿大駕,則禦鳳凰車,以金根為副,又五色安車、五色立車各五乘,建龍旗,駕四車,施八鸞,餘如金根之製,猶周金路也。車各如方色,所謂五時副車。白馬者,硃其鬣。安車者、坐乘。又有建華蓋九重甘泉鹵簿者,道車五乘,遊車九乘,在乘輿車前。又有象車,最在前、試橋道。宋明帝時,建安王休仁議曰:秦改周輅製為金根,通以金薄周匝四麵;漢、魏、二晉,因循莫改。〕報曰:"宮謹除。"代王即夕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郎、謁者皆執戟以宿衛宮殿。前所書少帝左右執戟者,亦中郎、郎中、謁者之官也。端門,未央宮前殿之正南門也。〕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太尉往諭,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夜,拜宋昌為衛將軍,〔班錶: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漢不常置。蔡質漢儀:漢興,置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左、右、前、後將軍,皆金紫,位次上卿。餘據大將軍始於灌嬰,驃騎、車騎、左、右、前、後將軍,景、武之後方有其官;衛將軍則始置於此。〕鎮撫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行,謂案行也。行,下更翻。〕有司分部誅滅梁、淮陽、恒山王及少帝於邸。〔分,扶問翻。〕文帝還坐前殿,夜,下詔書赦天下。
【翻譯】東牟侯劉興居說:“誅除呂氏,我沒有立功,請皇帝允許我前去清理皇宮。”他和太僕汝陰侯滕公夏侯嬰一道進入皇宮,逼近少帝說:“您不是劉氏後代,不應做皇帝!”接著,劉興居轉身命令左右持戟衛士,放下兵器退齣皇宮;有幾個衛士不願放下兵器,宦者令張釋告知情由,他們也隨之放下瞭兵器。滕公夏侯嬰命令用車子將少帝送齣宮外。少帝問:“你們要把我安置到何處?”滕公說:“讓您住到皇宮外麵。”就把他安置在少府的官衙中。於是,劉興居和夏侯嬰排列天子法駕前來代王官邸,恭迎代王入宮,他們報告說:“清理皇宮已畢。”代王於當晚進入未央宮。有十位持戟守衛端門的謁者阻攔說:“天子居住於宮中,您是乾什麼的,竟要入宮!”代王告知太尉周勃,周勃便前來諭告謁者有關廢立皇帝的事,十位謁者都放下兵器離去,代王於是進入未央宮。當天夜間,代王就任命宋昌為衛將軍,指揮南軍和北軍;任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管理殿中事務。有關機構分彆派人在梁王、淮陽王、恒山王和少帝的住處殺死他們。文帝返迴未央宮前殿就坐,當夜頒布詔書,大赦天下。
【解析】廢除皇帝一般都是太後下旨廢帝再立新帝,或者皇帝下旨禪讓。漢少帝退位的方式是比較罕見的,劉興居自薦將少帝逼離皇宮,然後劉恒進宮,以緻於劉恒進宮被守衛端門的謁者阻攔瞭。太尉周勃這個時候掌握瞭南北軍和宮廷守衛,聽瞭周勃的命令劉恒纔得以進宮。進宮後,劉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掌握長安軍權,即護衛宮城的南軍、護衛京師的北軍和護衛皇帝個人的郎中令。
少帝是誰殺的?少帝的存在對誰威脅最大?劉恒。少帝畢竟做過皇帝,在官員之中是有支持者的,未來存在復闢的可能性,會威脅到劉恒統治的穩定性。所以劉恒派認殺瞭少帝等人。大赦天下也是為瞭贏得民心。不要因為劉恒開創瞭文景之治就認為劉恒不會殺無辜的人。一旦涉及到政治,就不會缺少陰謀、陽謀。
【原文】太宗孝文皇帝上〔荀悅曰:諱"恒"之字曰"常",高祖中子也。母曰薄姬。禮,祖有功而宗有德。漢之子孫,以為功莫盛於高帝,故為帝者太祖廟;德莫盛於文帝,故為帝者太宗之廟。自唐以來,諸帝廟號莫不稱宗,而此義泯矣。諡法:經緯天地曰文。〕元年(壬戌,公元前一七九年)
鼕,十月,庚戌,徙琅邪王澤為燕王;封趙幽王子遂為趙王。〔澤以呂後七年自營陵侯封琅邪王。齊王起兵誅諸呂,澤失國,西至京師,與大臣共立帝,以功徙封燕王。趙王友幽死於呂後七年,徙梁王恢王趙,恢尋以逼死,以其國封呂祿。祿誅,乃復封友長子遂為趙王。〕
【翻譯】漢文帝前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
鼕季,十月,庚戌(初一),文帝改封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封立趙幽王之子劉遂為趙王。
【解析】燕、趙都是呂氏諸侯王的封地,現在都被劉恒奪迴來瞭,燕國封給瞭有勸立之功的劉澤,趙國還給瞭劉友的兒子。
【原文】陳平謝病;上問之,平曰:"高祖時,勃功不如臣,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願以右丞相讓勃。"十一月,辛巳,上徙平為左丞相,太尉勃為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諸呂所奪齊、楚故地,皆復與之。〔呂後封呂台為呂王,得梁地,奪齊、楚之地以傳益之。〕
【翻譯】丞相陳平因病請求辭職,漢文帝詢問原因,陳平說:“高祖開國時,周勃的功勞不如我大,在誅除諸呂的事件中,我的功勞不如周勃;我請求將右丞相的職務讓給周勃擔任。”十一月,辛巳(初八),文帝將陳平調任為左丞相,任命太尉周勃為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文帝還下令,把呂後當政時割奪齊、楚兩國封立諸呂的封地,全部歸還給齊國和楚國。
【解析】諸呂被殺後,與諸呂深交的審食其雖然因陸賈、平原君得以保住性命,相位則被免瞭。根據資曆,應該由左丞相陳平接任。陳平卻以功勞不如周勃為理由,將第一丞相讓給瞭周勃,自己繼續做左丞相。
劉恒不是劉邦,周勃、陳平和劉邦的信任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劉恒即位後肯定要培植自己的心腹鞏固皇權。功高震主,其實是相權和皇權之爭。左丞相和皇帝的矛盾將不可避免地激化,是一個很危險的位置。陳平看到瞭這一點,周勃卻沒有看到。
【原文】論誅諸呂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戶、賜金各有差。絳侯朝罷趨齣,意得甚;上禮之恭,常目送之。〔上禮勃恭甚,其罷朝也,常目送之;待其既齣,然後肆體自如。朝,直翻;下同。〕郎中安陵袁盎諫曰:〔安陵屬右扶風,惠帝所起陵邑。按姓譜:轅、袁、爰三姓皆齣陳轅濤塗之後。按史記作"爰盎",漢書作"袁盎",則"袁"、"爰"通也。〕"諸呂悖逆,大臣相與共誅之。〔悖,蒲內翻。〕是時丞相為太尉,本兵柄,適會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驕主色,〔如,似也。〕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弗取也!"〔為,於僞翻;下同。〕後朝,上益莊,丞相益畏。
【翻譯】朝廷對誅滅諸呂的人論功行賞,右丞相周勃以下,都被增加封戶和賜金,數量各有差彆。絳侯周勃散朝時小步疾行退齣,十分得意;文帝對絳侯以禮相待,很為恭敬,經常目送他退朝。擔任郎中的安陵人袁盎諫阻文帝說:“諸呂驕橫謀反,大臣們閤作將呂氏誅滅。那時,丞相身為太尉,掌握兵權,纔天緣湊巧建立瞭這番功勞。現在,丞相好像已有對人主驕矜的神色,陛下卻對他一再謙讓;臣子和君主都有失禮節,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如此!”以後朝會時,文帝越來越莊重威嚴,丞相周勃也就越來越敬畏。
【解析】《史記·袁盎傳》有:絳侯為丞相,朝罷趨齣,意得甚。上禮之恭,常自送之。袁盎進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後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呂後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不取也。”後朝,上益莊,丞相益畏。
領導對下屬的態度是因人而異的,一種人纔是將個人利益與領導利益綁定、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社稷之臣,一種人纔是順勢而為憑運氣建立功業、與領導利益不一緻的功臣。對於社稷之臣可以謙讓倚重,對於功臣則不能過於退讓。有的人你越退讓他越得寸進尺追求自身利益,你強硬他反而會尊重敬畏你。
就下屬而言,首先要爭取讓自己和領導成為利益共同體。其次要注意身份的差彆,不能輕視領導,不能因為自己影響領導的權威,甚至要犧牲自己維護領導。由於利益一緻,領導好其實也是自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