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3:26:52 PM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依靠著一群由索額圖率領的布庫少年,在武英殿“智擒鰲拜”,就此戰勝瞭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敵人”,將大權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由此開創瞭一代王朝盛世。
或許這個時候有不少朋友會産生疑問,鰲拜一直以來都被譽為“滿洲第一勇士”,更是皇太極親封的“第一巴圖魯”,為何會被這樣一群隻有十來歲的布庫少年如此輕而易舉就拿下瞭呢?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便是,當鰲拜來到武英殿的時候,就已經落入到一個早已為他精心設計好的“陷阱”之中,等到鰲拜反應過來的時候,一切都已經為時太晚瞭。
索尼去世的前的兩項重要安排,為康熙最終能夠扳倒鰲拜奠定瞭堅實基礎。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在順治去世之前,除瞭決定將皇位傳給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外,還任命瞭四位輔政大臣,即索尼、蘇剋薩哈、遏必隆、鰲拜,來共同扶保幼主康熙,其中索尼為首輔大臣。
起初,這四人還能“遵循誓言,和衷共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排名四人中最後一位的鰲拜,隨著其權勢、地位不斷提升,開始把持朝局,“四大臣共同輔政”的局麵也逐漸變為瞭“鰲拜一人專政”。
鰲拜的擅權專政給瞭年幼的康熙皇帝以及身居後宮的孝莊太後以極大震撼,並就此産生瞭強烈的危機感。於是,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年僅12歲的康熙在孝莊太後的安排下,迎娶瞭索尼的孫女,即索尼長子噶布喇的第二個女兒赫捨裏氏為皇後,這就是曆史上的孝誠仁皇後赫捨裏氏。
通過這樣一樁政治聯姻,康熙與整個赫捨裏氏傢族實現瞭利益的捆綁,同時也讓索尼、索額圖等一眾赫捨裏氏傢族的朝中重臣全部站在瞭康熙一邊,從而對鰲拜形成瞭巨大的牽製力。
然而,此時的索尼已然是年老多疾病,並且在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的時候病逝,但是他生前的兩項重要安排,成為瞭康熙“智擒鰲拜”的關鍵。
第一項安排,就是索尼帶頭力諫康熙皇帝親政。
就在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也就是索尼去世前的三個月,索尼以遵照“順治皇帝十四歲親政”的祖製為由,聯閤蘇剋薩哈、遏必隆、鰲拜,共同上疏請求康熙親政。這個時候的康熙,齣於種種考慮,也有可能是與索尼進行瞭協商,還要對鰲拜等人進行試探,所以並沒有同意親政。不過他卻加封索尼為一等公,並準許其傢族世襲罔替,就此錶明瞭自己想要親政的真實態度。而就在索尼去世一個月後,也就是這一年的七月初七,14歲的康熙在朝臣的“再三懇求”之下正式親政。
如此一來,康熙在此後拿下鰲拜並對其議罪論處,就有瞭“閤法性”的基礎,並且也有利於在鏟除鰲拜集團後,迅速掌握朝政,維持局麵的穩定。
這第二項安排,就是索尼讓自己的兒子索額圖辭掉瞭包括大學士、吏部侍郎在內的所有職務,專心擔任康熙的貼身侍衛。
索尼這樣的做,一方麵是為瞭保證康熙皇帝的絕對安全,避免其遭遇不測;而另一方麵,則是讓索額圖為康熙暗中挑選和訓練布庫少年。而也正是依靠著這些布庫少年,康熙最終實現瞭“智擒鰲拜”,將權力收歸自己手中。
“智擒鰲拜”,康熙用的是一手“連環計”。
遵照索尼與孝莊太後的安排,索額圖從“上三旗”的子弟中,挑選瞭一批布庫少年,並且對其進行瞭嚴格的訓練,除瞭康熙、孝莊和索額圖,沒有人其真實的目的,包括這些布庫少年們也是如此。而康熙也就此開始有意的遠離朝政,專注於與布庫少年們打鬧嬉戲,以此來麻痹和迷惑鰲拜,讓鰲拜也就此放下瞭戒心,更沒有對這些布庫少年産生過懷疑。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智擒鰲拜”的“連環計”開始實施瞭。
第一步,就是將鰲拜進行“孤立”。
在此之前,康熙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將除領侍衛內大臣班布爾善之外的絕大部分鰲拜親信調離北京辦差,此時鰲拜在京城的勢力極為空虛。與此同時,康熙以議事為由,在武英殿召見鰲拜,這樣的安排就使得鰲拜隻能隻身前往,徹底陷入“形單影隻”的局麵。
第二步,是索額圖“誘騙”鰲拜交齣瞭兵器。
雖然在此之前,鰲拜雖也極為頻繁的單獨麵見康熙,但是都隨身佩戴瞭兵器。而這一次,索額圖則是站在武英殿外,以遵循君臣禮儀為由,讓鰲拜交齣瞭全部兵器,使其“手無寸鐵”的進入到武英殿之中。
第三步,給鰲拜提前設計好“陷阱”。
在鰲拜前往武英殿之前,索額圖等人已經將鰲拜所要落座的椅子鋸斷瞭一條腿,然後虛掩瞭起來,隻要鰲拜正襟危坐不挪動身子,就不會發生傾倒。除此之外,給鰲拜所用的茶碗也沸水中煮瞭一個多時辰。
這樣做的目的便是,當鰲拜拿到滾燙的茶碗時,身體會下意識的發生傾斜,如此一來椅子就會失去平衡,帶著鰲拜一起摔倒,從而讓布庫少年有瞭擒拿鰲拜的機會。
第四步,就是繼續直到布庫少年真正動手之時,還要繼續“迷惑”鰲拜。
果然,一切如此前設計的那樣,鰲拜栽倒在地。而這個時候伺候鰲拜的“小太監”,是布庫少年之中兩個身手最好的人化妝的,他們一邊高喊“鰲少保倒地”,一邊招呼其他布庫少年前來。
此時的鰲拜還以為這些人是來扶他起身的,可這些布庫少年到來後直接將鰲拜壓倒在地上,就此將鰲拜控製瞭起來。
第五步,迅速為鰲拜定罪。
就在鰲拜被布庫少年擒拿控製的同時,康熙皇帝的堂兄,也就是禮親王代善之孫康親王傑書當著鰲拜的麵,宣讀瞭鰲拜的“三十大罪狀”,康熙皇帝予以瞭認同。前文中也說到瞭,由於此時的康熙皇帝已經親政,他的決斷就是聖旨,鰲拜也就這樣從一介擅權專政的“權臣”,直接成為瞭罪大惡極的“罪臣”,並且是再無任何反抗和辯解的機會與可能。
就這樣,素來有著“滿洲第一勇士”之稱的鰲拜,倒在瞭康熙皇帝以及由索額圖挑選訓練的這群布庫少年麵前,而康熙也徹底將權力收歸到瞭自己手中。
然而,當鰲拜聽到康熙為他定下的“三十大罪狀”後,還是憑藉著自己勇武掙脫瞭布庫少年們的束縛,而他也就此脫掉瞭自己上衣,露齣瞭身上一道道的傷疤,此情此景讓康熙皇帝也為之動容,最終,將鰲拜由死刑改判為囚禁。
可這樣的結果,還是讓鰲拜倍受打擊,在被康熙囚禁兩個月之後,鰲拜便在極度的失落中鬱鬱而終瞭。
康熙去世後,鰲拜最終得以被“平反昭雪”。
鰲拜,不僅是有大功於整個大清王朝,對於順治、康熙這兩代帝王,更是有著極大的付齣與貢獻。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後的那場皇位爭奪戰,正是索尼、鰲拜等人的“以死抗爭”,以及此後對於年幼的順治皇帝的絕對忠誠,纔確保瞭皇位在皇太極後世子孫之中的存續與傳承。
而從皇太極時期起,鰲拜便躍馬揚鞭為大清王朝的一統江山立下瞭汗馬功勞,從攻剋皮島,到鬆錦大戰,再到揮師入關剿滅李自成、徵討張獻忠,這些樁樁件件都少不瞭鰲拜的浴血拼殺。
到瞭順治皇帝去世,康熙皇帝登基,盡管鰲拜擅權專政、飛揚跋扈,但是在他的部署與安排下,吏治得到瞭革新,叛亂得到瞭剿滅,同時他所提齣的“湖廣填四川”以及“更名田製度”,極大的促進瞭民生恢復與經濟發展,幫助大清王朝渡過瞭一段極為艱難的歲月。
隻不過,鰲拜沒有正視好自己與康熙皇帝之間的君臣關係,最終導緻瞭他的慘淡結局。
多年之後,康熙皇帝終於意識到瞭自己以如此殘忍和決絕的方式對待鰲拜,是極為“錯誤”的,但是他又礙於情麵,沒有推翻自己此前的決定,隻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時候,為鰲拜的傢人洗脫瞭罪名,並對其進行瞭重新的錄用。到瞭康熙五十二年(1713),又念其功勛,追贈鰲拜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在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基之後,隨即對鰲拜進行瞭徹底的“平反”,不僅賜予其祭葬待遇,恢復其一等公爵位,還加封號為“超武”,後世子孫也可以世襲罔替。
而到瞭乾隆朝時期,作為自己爺爺康熙皇帝的“忠粉”,他覺得自己的父親雍正對於鰲拜的追贈有些“太過瞭”,於是乾隆又下旨,將鰲拜傢族的爵位降為瞭一等男爵,鰲拜的功過是非,也就此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