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4:38:28 PM
公元190年,正月,函榖關以東的若乾州、郡起兵討伐董卓,推舉勃海太守袁紹為反董聯盟盟主。袁紹自稱車騎將軍,諸將全都被臨時授予官號。勃海太守袁紹與河內太守王匡駐軍河內。冀州牧韓馥留守鄴城(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鄴鎮),負責供應軍糧。豫州刺史孔�譜ぞ�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張邈的弟弟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和曹操都駐軍酸棗(河南省延津縣)。後將軍袁術駐軍魯陽(河南省魯山縣)。
二月,董卓見關東聯軍勢大,就逼迫獻帝劉協遷都長安,他本人坐鎮洛陽。袁紹等人全都按兵不動,誰也不當齣頭傻鳥。驍騎都尉曹操實在忍不住瞭,跳起來說:各位老大,我們興義兵是打算乾嘛來的?軍隊已經集結,你們究竟在猶豫什麼?如果董卓仰仗皇上的權威,據守洛陽,揮軍東下,盡管他凶殘無道,也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如今他燒毀宮殿,強迫天子西遷,全國震動,這正是上天賜予我們滅亡董卓的時機,一戰就可以平定天下。
曹操說得熱血沸騰,那哥兒幾個正商量晚上是喝老白汾呢,還是牛欄山二鍋頭,根本沒人答理他。曹操嘆瞭口氣,自己率軍西進,準備攻占成皋(河南省滎陽市西北汜水鎮),陳留太守張邈是曹操的老朋友,給瞭些許麵子,派手下將領衛茲,帶一支人馬隨同曹操一同進軍。
小說《三國演義》中,似乎十八路諸侯都坐在一個會議室裏商議對策,但實際上,十幾路人馬駐守在五六個不同的地方,以彼時的交通條件、通信條件,想來溝通非常睏難,開個全體會議幾不可能。曹操這段感慨,應該隻是針對在酸棗駐軍的那老幾位。
曹軍行至滎陽汴水,與董卓大將玄菟郡(遼寜省瀋陽市)人徐榮遭遇,雙方交戰,曹軍大敗。曹操本人被流箭射傷,坐騎也被射死。堂弟曹洪把馬讓給他,他不肯接受,曹洪說,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但不可以沒有您啊!曹操這纔上馬,曹洪一路步行跟從,乘夜逃走。徐榮見曹操雖然兵少,竟然奮戰瞭一整天纔敗退,就以為酸棗駐兵多,不易攻破,於是率軍返迴。這個徐榮,名不見經傳,但是非常能打。先是吊打曹操,後來又吊打猛男孫堅,實際上,史書記錄孫堅唯一一次敗績,就是拜徐榮所賜。
曹操迴到酸棗,此時聯軍已經集結瞭十餘萬。但是,反董聯盟早就變成旅遊協會成瞭各位老大每日隻是喝酒吹牛,根本沒人關心董卓的事兒。曹操看得火大,先是一通責備,然後建議說:各位老大,如果你們能聽從我的計劃,請袁勃海(袁紹)率領河內諸軍進逼孟津(河南省孟津縣東黃河渡口);酸棗的將領分彆據守成皋,占領敖倉,封鎖�S轅關(河南省登封縣西北)、太榖關(河南省偃師縣),控製險要地區;再請袁將軍(袁術)率領南陽軍,攻擊丹水(河南省淅川縣)、析縣(河南省峽縣),直入武關(陝西省商南縣西南),以威脅三輔地區(關中地區)。所有部隊高築營壘,堅守不戰,多派疑兵,顯示齣天下大軍不斷匯集的態勢,我們以順勢誅逆叛,則指日可待。現如今,我們雖然號稱義兵,但一直遲疑不前,使天下人失望,我為大傢感到羞恥!
張邈等不能采納他的建議。曹操沒辦法,帶著司馬沛國(首府相縣,安徽省淮北市)人夏侯��等,前往揚州召募新兵,得韆餘人,返迴後駐紮在河內郡。此處說,張邈等人不能采納曹操的意見,說明盟主袁紹並不在這裏。曹操稱袁紹為“勃海”而不是“盟主”,說明曹操對袁紹不服。顯然,曹操資曆名望都不夠,沒人聽他的。
不久之後,駐在酸棗的各路人馬因為糧食吃盡,兵眾四散。另外,也不知道是以前就有矛盾,還是拼酒拼齣瞭仇恨,兗州刺史劉岱一刀砍瞭東郡太守橋瑁,任命手下王肱當東郡太守。
河內郡太守王匡駐紮在河陽津(河南省孟縣西),董卓先派一支疑兵到平陰縣境內的黃河邊上,假裝從此渡河,而精銳主力則悄悄從洛陽北麵的小平津渡口渡過黃河,繞到王匡軍的背後,齣其不意發起攻擊。王匡軍被打個措手不及,幾乎全軍覆沒。與此同時,或者稍後,猛男孫堅帥氣登場,一力承擔瞭與董卓軍死磕的任務,一路打到洛陽,董卓倉皇西逃。
中國史書有兩個毛病,一個是沒主語,經常讓人不知道某件事是誰做的;再一個是沒有時間,轟隆隆記瞭一大堆,全都攪和到一起,不知孰先孰後。在常常弄不清哪件事是哪個人做的、哪件事在前哪件事在後的情況下,後世讀者往往讀到頭暈目眩,甚至作齣錯誤的判斷,得齣荒謬的結論。
這種著史的方法和態度,可能已溶入瞭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之中,即,不嚴謹、不精密,“但觀其大略”“好讀書不求甚解”成為一個人格局大、視野寬的另一種錶述。我們幾韆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相當停滯,可能也與這種模模糊糊、湊湊閤閤的治學態度有很大的關聯。
司馬光以編年體來編著《資治通鑒》,是一件偉大的事情。雖然好多事件,他揪光鬍子也搞不清到底發生在什麼時間,但畢竟把一韆三百多年的曆史,大緻上給捋下來瞭,為我們後人研讀曆史,提供瞭參照。司馬光的觀點,很多我都不同意,甚至持批判態度,但在修史這件事上,我對司馬老爺子心存深深的敬意!
曹操被人修理,王匡被董卓暴打,孫堅與董卓死磕,其他人咱不提也罷,關鍵是袁紹袁盟主,你乾嘛去瞭?你總得露個麵嘛!袁盟主其實也沒閑著,主要做瞭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立皇帝。
估計袁紹心想,你董卓什麼東西,居然可以立皇帝,我們老袁傢四世三公,門生故舊滿天下,憑什麼老子不能立皇帝?公元191年,冀州牧韓馥、勃海太守袁紹,以及其他盟友商議,認為獻帝劉協年幼,被董卓控製,又遠在長安,關塞相隔,不知生死,而幽州牧劉虞,既是宗室,又非常賢明,應該被立為皇帝。
他們派人問曹操的意見,曹操說:董卓之罪,暴於四海,我們之所以起兵,天下之所以響應我們,正是由於我們的行動是正義的。如今皇上幼弱,雖被奸臣所控製,但皇上並沒有過失,一旦你們改立彆人,天下誰能接受?你們自嚮北迎立劉虞,我自尊奉西邊的皇帝。
在曹操這兒碰瞭釘子,韓馥、袁紹又寫信給袁術說:皇上不是靈帝劉宏的兒子,我們準備依據周勃、灌嬰廢黜少主,迎立代王(漢文帝劉恒)的先例,尊奉大司馬劉虞為皇帝。
袁術暗懷當皇帝的野心,認為立一個成年皇帝對自己不利,於是錶麵假托君臣大義,拒絕瞭韓馥和袁紹的建議。我覺得袁術在當時未必就已經有瞭稱帝的野心,史官這麼記錄,帶有相當的主觀性。
袁紹不死心,再次給袁術寫信,說:如今西邊名義上有一個小皇帝,但他並沒有皇傢的血統。公卿大臣全都諂媚董卓,我們怎能再相信他們呢!現在,隻要派兵去守住關口要塞,就能把他們全都睏死。我們在東邊擁立一個聖明的皇帝,就可期望過上太平日子,你為什麼遲疑不決?再說,咱們全傢被殺,你不想報仇嗎?你難道可以再嚮這樣的皇帝稱臣嗎?
袁術大義凜然迴信說:皇帝聰明睿智,有周成王那樣的資質。賊臣董卓乘國傢危亂之時,用暴力壓服群臣,這隻是漢朝的一個小小波摺,你竟然說皇帝“沒有皇傢血統”,這是公然的誣衊!你還說“我們全傢被殺,難道可以再嚮這樣的皇帝稱臣”,誅殺老袁傢的,是董卓!不是皇帝!!!我滿腔赤誠,一顆忠心,誌在消滅董卓,不知其他的事情!
曹操、袁術都不支持,老韓和袁紹就自己乾!他們派前任樂浪郡太守張岐等人,帶著他們的提議到幽州,嚮劉虞奉上皇帝的尊號。劉虞聽說張岐的來意,差點兒嚇暈過去,厲聲嗬斥說: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皇帝在外濛難,我受國傢厚恩,未能為國雪恥。你們各自據守州、郡,本應盡心盡力為王室效勞,卻反而策劃這種逆謀,是想來沾汙我嗎!
劉虞堅決不當皇帝,韓馥等人錶示,你實在不願當皇帝,那你管理尚書事務,以皇帝名義來任免官員、晉封爵位,這樣總可以把?劉虞再次拒絕,還把派來的信使給殺瞭。
劉虞是個老實人,或者說是個忠厚的人。我琢磨著,袁紹之所以要立劉虞為帝,一是劉虞口碑好,立他為帝,反對的聲音小一點;二是劉虞是個老實人,袁紹認為可以掌控他。這件事兒做成之後,某種意見上講,袁紹就是“開國功臣”,官位、地位、成就,都不可限量,他們傢四世三公的榮耀,在他這裏,有一個質的飛越。
但是,立皇帝的事兒,就這麼破産瞭,袁盟主做瞭第二件事搶地盤。
早在公元189年,大將軍何進派遣雲中郡(內濛古托剋找縣)人張楊迴並州(山西省及黃河河套地區)去召募兵馬。後來何進被太監誅殺,張楊就留在上黨郡(山西省長子縣),有部眾數韆人。反董聯盟成立之後,袁紹駐軍在河內郡,張楊前往歸附,與南匈奴單於欒提於扶羅共同在漳水(流經鄴城北郊)岸邊紮營。
韓馥(時在鄴城)見各地豪傑多擁戴袁紹,心中嫉妒,暗地裏減少對袁紹的軍糧供應,想使他的軍隊離散。正在這時,韓馥部將麴義(麴同麯)叛變,韓馥討伐,反被麴義擊敗。袁紹就與麴義聯閤起來。
這裏再次齣現我們上文中提齣的,史書不重視時間的問題。我們幾乎不能判斷,袁紹與麴義究竟什麼時候聯閤的,我們也不知道此事與韓馥、袁紹立皇帝孰先孰後,總之,在公元190年到191年之間,許多事情我們隻能憑著猜測,給一個大緻閤理的順序。
公元191年,袁紹的門客逢紀對袁紹說,將軍要做大事,卻要依靠彆人供應糧草,看彆人的臉色行事,如果不能占據一個州作為根據地,就不能保全自己啊。
袁紹說,先生說的對啊!冀州兵強,而我的部下連飯都吃不飽,但是,如果一擊不成,我們就沒有立足之處瞭。
逢紀說,韓馥不過一個庸纔,您可秘密聯絡降虜校尉公孫瓚(時駐右北平郡,河北省豐潤縣),讓他攻打冀州。韓馥一定驚恐萬狀,我們便乘機派口活兒好的乾部,去給他分析禍福,韓馥那個蠢貨在驚懼之下,一定肯把冀州讓給您。
袁紹大喜,立即給公孫瓚寫信。公孫瓚大軍南下,對外聲稱去討伐董卓,實際上打算突襲韓馥(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故事也非常麯摺,我們以後專門講)。韓馥軍碰上公孫瓚軍,大敗。四月,董卓迴軍函榖關,袁紹便率軍返迴延津(河南省衛輝市東古黃河渡口),派外甥、陳留(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陳留陣)人高乾,跟韓馥的親信、潁川(河南省禹州市)人辛評、荀諶(荀��的哥哥)、郭圖等人,前往遊說韓馥:公孫瓚統率燕、代兩地的軍隊乘勝南下,各郡紛紛響應,銳不可當。袁紹又率軍嚮東移動,意圖很難預測,我們很是為將軍您擔心呢。
韓馥被說得滿頭包,問,為之奈何?
荀諶說,您自己判斷一下,寬厚仁義,能為天下豪傑所歸附,比得上袁紹嗎?
韓馥說,不如。
荀諶說,臨危不亂,遇事果斷,智勇過人,比得上袁紹嗎?
韓馥說,不如。
荀諶說,數世以來,廣布恩德,使天下傢傢受惠,比得上袁紹嗎?
韓馥說,不如。
荀諶說:袁紹是時代的驕子,將軍各個方麵都不如他,卻長期在他頭上,他會甘心嗎(勃海郡屬於冀州)?冀州是天下最重要地區之一,袁紹如果與公孫瓚閤力奪取冀州,將軍立刻陷入睏境。袁紹是將軍您的舊交,又曾結盟共討董卓,將軍如想平安,也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冀州讓給袁紹,他必然感謝您的厚德,而公孫瓚也無力與他來爭。這樣,將軍便有讓賢的美名,而自身則比泰山還要安穩。
韓馥左思右想,同意瞭他們的計策。有個彆忠於韓馥的乾部苦苦勸諫,韓馥不聽。
七月,韓馥離開冀州牧官位,從官府中遷齣,住到中常侍趙忠的舊宅裏,派兒子把印綬送給袁紹,讓齣冀州。袁紹率軍將要到達鄴城時,韓馥手下十餘名乾部爭先恐後地離開韓馥。袁紹接任冀州牧,誅殺瞭幾個韓馥的死忠粉兒,以皇帝的名義任命韓馥為奮威將軍,但不給他配一兵一卒。
袁紹立即作瞭一係列人事安排。廣平(河北省麯周縣東北)人沮授為奮武將軍,監護所有將領,袁紹對他十分寵信。魏郡(郡政府就在鄴城)人審配、巨鹿(河北省寜晉縣西南)人田豐都因為人正直,不為韓馥欣賞(因為正直而不被韓馥欣賞,這話怎麼看都不大對勁兒),袁紹任命田豐為彆駕,審配為治中。南陽人許攸、逢紀、潁川人荀諶,都作為袁紹的智囊。
這一段記錄,給我們一種印象,袁紹之所以能取得冀州,最主要的原因是韓馥過於懦弱。如果韓馥堅挺一點,袁紹則未必能夠成功。這是想當然的看法。我個人的看法是,奪取冀州,袁紹誌在必得,他已經做好瞭各方麵的準備工作,軍事上,政治上,人事上,全都準備好瞭。
我們迴顧一下從公元189年袁紹跟董卓鬧翻之後齣奔冀州的動作。《三國誌・袁紹傳》裴鬆之注介紹逢紀時說,紀字元圖,初,紹去董卓齣奔,與許攸及紀俱詣冀州,紹以紀聰達有計策,甚親信之,與共舉事。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袁紹逃離董卓,與許攸和逢紀一起去瞭冀州。注意,我們以前總認為,袁紹怕董卓殺他,騎個電單車一道煙跑瞭,就他一個人。其實不是的,袁紹走的時候,是比較從容的,連許攸和逢紀這些賓客都是跟他一起走的。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袁紹的老婆娃娃也是一起走的。兩點依據:1.沒理由隻帶賓客、不管傢人吧?2.沒聽說袁紹的兒子們被董卓誅殺。所以,大傢可以自行腦補,袁紹齣行的車隊,將是如何浩浩蕩蕩。第二層,袁紹“與共舉事”。也就是說,逢紀等人跟著齣去,不是蹭飯去的,不是旅遊去的,是要舉大事的。舉什麼大事呢?當然包括成立反董同盟、立劉虞為皇帝、奪取冀州這些“大事”瞭。
我們甚至可以認為,袁紹齣奔之後,在成大事之前,根本就不打算返迴洛陽,不打算與朝廷和解,甚至要破壞與朝廷和解的任何可能性。
第一,組織反董同盟。這個動作可以視為與朝廷的決裂。同時,這個動作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名正言順的募兵瞭!從我讀漢史以來,雖然經常齣現某官員在某地拉起一支人馬的紀錄,但隻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所有的募兵舉動,都是要徵得朝廷同意的,或者是為瞭平叛民變,或者是為瞭抵抗外族寇邊,總之,必須徵得朝廷同意。現在,打著反董的旗號,袁紹就有瞭募兵的權力,為自己拉起一支人馬。為瞭長期保有這個權力,就絕不能結束紛亂的局麵。所以,當董卓(朝廷)派齣使者議和的時候,袁紹並不是拒絕,而是指使小弟王匡把使者都殺瞭,這下子,其他同盟者,即使想賣朝廷一個麵子也沒機會瞭。使天下長期大亂,這為袁紹發展自己的力量提供瞭時間上的保證。哪怕,這個決策,導緻叔父袁隗一傢五十餘口被董卓誅殺,也在所不惜(這一點還為袁紹贏得瞭好名聲――為瞭漢室江山,貢獻瞭老袁傢五十餘口人命)。
第二,奉行“隻反不打”原則。這是什麼意思呢?為瞭維護這種分裂的局麵,就要與董卓勢不兩立。但是,如果聯軍真的把董卓打敗瞭怎麼辦?那可不行。於是,袁紹對怎麼和董卓打,一言不發,搞得所有的同盟成員群龍無首,隻能成天喝酒劃拳,氣得曹操蹦高兒。隻有曹操和孫堅兩個“二貨”,衝上去和董卓叫闆。最讓袁紹不能容忍的是,猛男孫堅,這廝打仗太厲害瞭,打得董卓一道煙跑迴瞭長安!如果孫堅一路打迴長安怎麼辦?那功勞最大的就是孫堅,或者說,是孫堅的主子袁術,沒我袁紹什麼事兒啦!這不行,於是,袁紹做瞭一件極醃�H的事兒。孫堅被袁術任命為豫州刺史,繼續在洛陽跟董卓打,袁紹竟然任命一個叫周喁(或者是周昂、周昕,史書上三種記錄)的當豫州刺史,帶瞭一支人馬,搖搖晃晃到豫州去任職瞭!我們可以想見孫堅在前綫是個什麼心情,袁盟主你欺人太甚啊!你隻喊口號不齣兵也就罷瞭,現在居然抄我後路、燒我後院!孫堅沒辦法,隻好迴來救場,雖然打跑瞭周喁,但是打董卓的那股子氣兒也就泄掉瞭。
這裏再舉一個旁證。公孫瓚後來和袁紹鬧掰瞭,準備攻打袁紹,嚮朝廷上書列瞭袁紹十大罪狀,第十條是:長沙太守孫堅,前領豫州刺史,遂能驅走董卓,埽除陵廟,忠勤王室,其功莫大。(袁)紹遣小將盜居其位,斷絕(孫)堅糧,不得深入,使董卓久不服誅。袁紹殺瞭董卓使者,使朝廷與聯軍失去和談的機會;袁紹抄瞭孫堅後路,使朝廷與聯軍失去武統的機會。
於是,在獻帝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在車騎將軍袁紹的運作下,東漢王朝徹徹底底實現瞭軍閥割據的局麵。
大傢看,好些個事兒,真是經不住分析啊。袁紹立劉虞為帝的事兒,我們不分析瞭,反正沒弄成。於是,開始奪地盤,第一個目標就是冀州。奪冀州的過程上麵都講瞭,我們看看在這個過程中起瞭關鍵作用的人,都是誰。首先,齣主意的是逢紀,可能還有許攸這些人,但以逢紀為主,這是一路追隨袁紹要謀前程的。
然後,去說服韓馥讓齣冀州牧位子的四位爺是:高乾、辛評、荀諶、郭圖。
高乾是袁紹的外甥,但辛評、荀諶、郭圖,這哥兒仨可是韓馥的親信啊!他們憑什麼幫著袁紹啊?甭問啊,全被袁紹收到自己的麾下瞭嘛!袁紹不去打董卓,一直在挖韓馥的挖牆腳誒!
另外,反叛韓馥的那位麴義,大概率也是被袁紹策反瞭的,要不他為什麼反?反瞭以後為什麼與袁紹聯閤?麴義反水,打敗韓馥,歸順袁紹,韓馥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影響太壞瞭,“韓馥庸纔、袁紹明主”成瞭韓馥手下幾乎所有人的共識。於是,韓馥讓齣冀州時,手下們高唱《走進新時代》奔嚮敬愛的袁盟主。
袁紹上任之後,立即重用沮授、審配、田豐等人,這些人,都是一等一的人纔,他們對袁紹的忠誠度高得嚇人,我想,一方麵是由於老袁傢四世三公,地位跟那兒擺著呢;另一方麵,袁紹在識人交人上確實有一套,沮授們鬱鬱不得誌的時候,袁紹早就跟他們眉來眼去、暗能款麯瞭,什麼沮授啊,田豐啊,袁紹一上任,他們就恨不得平生所學全都獻給袁紹,自是後話。
史稱,紹有姿貌威容,能摺節下士,士多附之。隱居洛陽時,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又好遊俠,與張孟卓(張邈)、何伯求(何�J)、吳子卿、許子遠(許攸)、伍德瑜(伍瓊)等皆為奔走之友。可見,袁紹識人交人用人的本領之強。這幾人裏頭,張邈和他一起建立反董聯盟,許攸追隨他到冀州,何�J、伍瓊在董卓鼻子底下幫袁紹運作(反董聯盟成員至少有一半是他們建議董卓任命的。
說實在的,袁本初,你有一套!
袁紹的準備工作如此充足,韓馥即使不想交齣冀州,可能嗎?所以,我們不要恥笑韓馥,實力差距太大,沒辦法。關於袁紹不買董卓的賬,甚至不認可漢獻帝劉協,還有一個旁證,我是不是有點過度解讀,請讀者自行分析。
在反董同盟成立之後,袁紹自號為車騎將軍。他為什麼不自號為驃騎將軍、前後左右將軍?我理解,原車騎將軍何苗,是大將軍何進的弟弟,袁紹自號為車騎將軍,是繼承瞭老何傢的職務,換句話說,袁紹嚮朝廷錶明,我是忠誠於少弟劉辯的,至於獻帝劉協,在我這兒,不認!正因此,袁紹纔能說齣劉協不是靈帝劉宏兒子的這種話來。
最後說說韓馥吧。袁紹任命河內人硃漢為都官從事。硃漢曾被韓馥修理過,所以,既想報仇,又想拍袁紹的馬屁,他認為,袁紹一定想把韓馥乾掉,就擅自發兵包圍韓馥的住宅,拎瞭把刀衝進韓馥傢。韓馥逃上樓去,硃漢捉到韓馥的大兒子,讓人打斷他兩條腿。袁紹聽說之後,逮捕硃漢處死(這馬屁拍的!)但韓馥仍然憂慮,請求離去,袁紹同意。韓馥投奔陳留太守張邈。後來,袁紹派使者去見張邈,商議機密時,使者在張邈耳邊悄聲細語。韓馥當時在座,以為是在算計自己。於是,起身如廁,用颳削簡牘的書刀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