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10:52:55 AM
1963年的一個靜謐的下午,
山東煙台西鬆崗村
的村民們正像往常一樣從事種田耕地等生産活動。
一行行色匆匆的人進入瞭村民們的視野,這行人嚮村民們打聽瞭村裏一位姓楊的老農,一番交流後,大傢得知原來這行人竟是從省裏來的文物專傢,齣於好奇,村民們紛紛跟著他們去瞭老農傢裏。
此時,楊姓老農正搬起擺放在桌子上的兩捆柴火展示給文物專傢看,齣乎意料的是,這兩捆看似平平無奇的柴火竟引起瞭文物專傢的高度關注。
經過鑒定以及協商,專傢們花費1800元帶走瞭這兩捆柴火。
很快,楊姓老農傢裏兩捆柴火賣齣1800元高價的消息在村裏不脛而走,大傢紛紛投去羨慕的眼光。
按照當時的物價來看,1800元屬實是一筆不菲的財富瞭。因為在60年代初的時候,韆元戶還是很少見的,1000元足夠在鄉下置辦起三間嶄新的大瓦房。
這件事引起瞭大傢探究的興趣,隨處可見的柴火為何如此值錢?難道這些柴火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嗎?
偶然的際遇,結局險些令人嗟嘆
其實,早在膠東保衛戰之前,
地方豪紳地主還掌控著地方,而位於山東煙台的龍口,就有這樣一個商賈巨富傢族,傢族的掌門人人稱“丁百萬”。
膠東半島上流傳著一句民謠“
黃縣房、棲霞娘、蓬萊淨齣好姑娘
”,其中的“黃縣房”指的就是丁氏傢族的房子。丁氏傢族是一個名不虛傳的仕宦世傢。
據記載,從乾隆年間起,丁氏曆代就十分重視讀書教育,丁氏傢族先後共27人考中舉人進士,傢族為官者更是不知凡幾,鼎盛時期五品以上官員就有140餘數之眾。
他們以學入仕、以仕保商,不僅入仕做官,更是藉助傢族勢力將錢莊當鋪開遍東部11個省份。相傳傢族資産摺閤白銀上韆萬兩,比清政府兩年的財務收入還多,故傢族長盛不衰。
清政府倒台後,
丁氏傢族靠著這些遍布東部地區的當鋪和錢莊開展瞭一係列買賣地契、發放高利貸、搜颳民脂民膏等不正當的生意,在膠東地區成為一個毒瘤般的存在。
當
時在街上常常能看到丁百萬傢族雇傭的打手招搖過市、耀武揚威、,膠東地區百姓因此一度怨聲載道,惶惶不可終日。
直到
1947年,由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戰場上連戰連勝,迅速掌控瞭山東地區的主動權。
此時,解放軍在華東地區的根據地也逐漸擴大。而膠東地區在抗日戰爭時期就被時任膠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攻剋並解放,成為我軍率先掌控的革命根據地。
因此,1947年膠東保衛戰後,
膠東成為瞭第一個大規模實施土地改革的地區,在我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實現瞭當傢作主,打土豪分田地,受壓迫的日子就此結束。
所謂善惡到頭皆有報。得知解放軍來勢洶洶,
一直尾大不掉的豪強傢族
“丁百萬”惶恐不安,為瞭免遭清算,便
倉惶之間帶傢眷逃跑瞭。
由於太過倉促,他們在逃跑時來不及處置傢裏的房屋、古董等,緻使這些資産都被留在瞭丁傢老宅的數韆間房屋裏。
此時,傢裏的僕人,雇傭的長工短工等纔發現主人傢跑路瞭,但卻沒有結付他們的工錢。於是,他們商量後決定將丁氏傢族遺留的金銀細軟和古董均分,將其拿到當鋪換取錢財衝抵工錢。
在長工中,有一位姓楊的農民,他平日為人十分老實,從不與人爭長短,自覺做不齣瓜分主人傢財産的事情,便不願同其他人一樣拿走那些金銀細軟。
最終,他一件東西都沒有拿,就這樣兩手空空地迴到瞭傢裏。到傢後,傢中的妻子聽說“丁百萬”逃跑瞭,而為他做工的農民紛紛從丁傢拿走瞭各式金銀財寶、古董細軟衝抵工錢,便急忙問丈夫拿瞭些什麼?
可看到丈夫兩手空空,妻子一時間氣不打一處來。不禁開始埋怨起丈夫來。
在她看來,
丁百萬一直以來都橫行鄉裏,如今解放軍來瞭,終於可以挺直腰闆當傢作主瞭,為什麼要對這些壓迫者講道義?
所以她認為被打倒的地主傢裏的財産就應該分給老百姓,何必為瞭所謂的道義而做瞭苦力卻得不到應有的報酬呢?況且,就算你不拿,其他人也會將丁傢洗劫一空的。
迫於壓力,楊姓長工不得已又迴到瞭丁傢祖宅,希望找到可以抵扣自己工錢的東西。
誰料值錢的東西早已經被瓜分殆盡,丁傢宅子裏此時兵荒馬亂,一派衰敗之相。
他在屋子裏搜尋瞭很久,最後隻在角落裏發現瞭2捲捲起來的書畫捲軸。雖然上麵滿是泥濘髒汙,可他也隻好拿著這兩捲捲軸迴傢交差。
長工的妻子看到丈夫隻拿瞭兩捲沒有用的捲軸迴來,不由十分生氣,埋怨丈夫錯失良機,不僅工錢沒拿到,而且做長工以來白齣瞭那麼多力氣。
氣憤之下,她對楊姓長工說:“這什麼書畫勞什子的也沒甚大用,我看還不如傢裏鍋碗瓢盆值錢,
權當柴火燒瞭吧,也好生火燒飯。”
長工聞言隻得將這2幅捲軸扔進瞭竈洞,可沒想到這捲軸是精心裝裱過的,不易點燃,甚至連柴火都不如。長工一氣之下索性隨手將它們扔進瞭雜物間,也好眼不見心不煩。
而之後十來年過去瞭,這兩幅捲軸一直靜靜地被放置在雜物間,甚至連主人自己都已經忘記瞭它的存在。那麼,這些畫捲究竟是什麼?
忽然的轉摺,“柴火”變文物
1963年,山東省煙台市文物博物館在全省範圍內收集古董、藏書、字畫等老物件,用來豐富博物館並擴大規模。
收購老物件的消息很快不脛而走,而這天,文
物專傢李經章先生來到黃縣,找到一位曾經在國民黨做過軍官的人,收購到瞭很多書畫捲軸作品,這個消息更是證實瞭傳言非虛,目睹瞭這一幕的村民們這纔迴過神來,紛紛迴傢尋找老物件。
而當年在丁百萬大地主傢做長工的老楊這纔恍惚間想起,自己在1947年,丁百萬倒台攜款逃跑後,好像從地主傢裏拿瞭兩捲這樣的捲軸迴傢。
懷著激動的心情,老楊上前和文物專傢進行交流,說到自己傢裏似乎也有像這樣的書畫捲軸,但是由於自己不懂鑒賞這些古董,甚至險些將它們當成柴火燒掉,現在隻放在傢裏的雜物間,希望專傢們去看看,這捲軸是不是你們所需要的?
博物館的文物專傢看到老楊一副農民打扮,不由在心裏嘖嘖稱奇,既好奇這老農口中的“柴火”的來曆,又懷著對文物的珍視心情。
就這樣,李經章同誌帶領幾位博物館工作人員隨老楊去瞭他傢裏。經過一番鑒定,結果不齣所料,這兩捲書畫捲軸皆為真跡,並且還有非常大的收藏價值。
更令人驚奇的是,當文物專傢把捲軸打開的那一刻,所有人不禁連連贊嘆。
原來,
捲軸內各有幾幅保存完好的書畫真跡,加起來竟有幾十幅之多
,專傢們小心翼翼地將裏麵的書畫取齣來,經過初步的鑒定與討論,確定瞭這2捲中所藏的書畫皆為真跡,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可以說得上是精品。
這一意料之外的收獲令文物博物館的專傢們欣喜不已,為瞭將它們帶迴博物館更好地保護起來,文物專傢李經章先生對老楊說:這些書畫是非常珍貴的文物,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為瞭讓它們得到更好的保護,最好的辦法是上交國傢,但是國傢不會虧待你,等到申請到相關的經費後,我們博物館會將你這幾幅字畫買下來,支付你應得的報酬。
老楊當即錶示,組織有需要就盡管拿去,這些書畫在我傢裏放著也不過是讓它慢慢發黴,無人問津,發揮不瞭它的真實價值,如果這些書畫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讓更多熱愛書畫的人看到,何嘗不是一件樂事,報酬什麼的不重要。
李經章先生說,你放心我們不會虧待老百姓,不白拿老百姓的一針一綫,這是組織紀律,必須嚴格遵守。
對待覺悟高的同誌更應該嚴格按照組織規定辦事,專傢們迴去後決定迅速成立專項小組,對這些書畫進行更深一步的鑒定,並評估價值,上報上級機關,批準研究經費。
不久後,1800元的經費批準下來瞭,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如期將這筆錢交到瞭老楊的手裏。
“柴火”變文物的來龍去脈就到這裏結束瞭,然而大傢對後續的發展仍然有很濃厚的興趣,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下這段藏在文物背後的曆史。書畫齣自誰人之手?又有多大的價值呢?
瞠目結舌的結局,世之無二的珍寶
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兩捲捲軸中的書畫清理齣來,並重新進行裝裱,一番整理過後,發現
這捲軸裏一共有70幅古代字畫真跡,其中的52幅都有著非常大的價值。
為瞭更好地鑒定這些書畫,博物館還專門找來瞭我國著名的文物鑒賞方麵的專傢張伯駒先生,
事實證明博物館的做法十分英明。
張伯駒
張伯駒先生對其中的一張《古佛圖》連連贊嘆,原來這幅畫正是他苦苦尋找很多年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先生的真跡。
以為流落到瞭海外,一直覺得是件極大的憾事,沒想到它竟然被博物館的同誌機緣巧閤之下發現瞭
,張伯駒先生對此欣喜不已,得知文物沒有流落海外,現在好好地被放置在在博物館,實屬萬幸。
此畫是金農先生人物畫中的
代錶作
,縱250.8cm,橫70cm,圖中佛陀青螺發,肉髻,眉心有白毫,全身著紅色通肩大衣,右肩袒露,雙手遮於衣袖下,
以“遊絲描”繪佛麵及手臂,以“蘭葉描”繪大衣曳地,綫條起伏輾轉流暢,體現瞭升騰動蕩的神奇意境。
那麼,張伯駒先生口中的金農先生是何許人也?這幅畫作又為何會被視之為珍寶?
金農先生是清朝“揚州八怪”之首,清代著名書畫傢,
人生曆經康、雍、乾三朝,故自封“三朝老民”,終身布衣,喜好遊曆,人生坎坷,年少時工於詩文書法,
獨創“漆書”的書法風格。
直到五十三歲後纔開始學作工筆畫,他的畫造型奇古誇張,善用淡墨勾勒描摹,畫作留白適中,形象鮮明突齣,奇絕脫俗,
見之者無不對其畫作的意境稱贊不已,在當時就有著較高的聲譽。
金農先生交友廣泛,當時寓居在揚州的
鄭闆橋先生亦是他的好友,鄭闆橋曾說過“杭州隻有金農好”
,由此可見其兩人的友誼深厚。
他主導開創的
“遊絲描”和“金錯刀”
等畫法,獨樹一幟,堪稱一絕,而這幅在老鄉傢裏收來的《古佛圖》正很好的錶現齣瞭金農先生的繪畫風格以及意境,更令人稱奇的是,畫作中還有著金農先生的題字,這字正是金農先生獨創的“漆字”。
奇特的筆法結閤奇妙的繪畫手法將這幅畫的意境提高到瞭全新的境界,書畫一體,相得益彰,所以這幅畫有著極高的價值卻是所言非虛。
難怪張伯駒先生對此畫贊嘆連連。
2016年,嘉德國際拍賣行展齣的金農先生
《鼕心花果冊》,以4843萬元的價格成交,成為瞭現今為止金農先生畫作的最高拍賣紀錄。由此可見金農先生的畫作依舊價值不菲,
對於現代的收藏愛好者來說,仍然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
文物最好的歸宿
現今藏於山東省煙台市博物館的清代金農先生的
《古佛圖》,是煙台市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已被國傢文物委員會鑒定為國傢一級文物,未經國傢批準,不得私自齣境展覽。
《古佛圖》現今靜靜矗立在博物館內,不再輾轉流落,避免瞭遠漂海外,不管是對文物本身還是對書畫收藏傢、愛好者來說都是件極大的幸事。
這一幸事得益於老楊的不貪心不圖利,得益於文物專傢的嚴謹的工作態度,得益於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理解。
國寶失而復得的過程體現瞭我們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不僅能剋服諸多睏難睏苦,而且能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薪火相傳。
參考資料:
[1]周霞.金農 古佛圖軸[J].讀書文摘(中),2018,000(006):P9-9
[2]金農繪,王之海.金農 揚州畫派書畫全集.天津人民美術齣版社
[3]麯春傑.膠東革命武裝鬥爭及其曆史貢獻[J].黨史博采(理論版),2015,025(012):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