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6/2022, 2:14:35 AM
導讀
馮道,一生事十二主,且非一朝。在長達五十二年的執政生涯裏,馮道一直身居高位,被譽為“五朝宰相”。官場裏的常青樹,馮道,當之無愧。然而,馮道究竟有“何德何能”可以位極人臣這麼多年,何況是在五代十國?筆者做瞭個小研究,在這就從馮道選擇李嗣源開始,談談馮道能做“常青樹”的原因――選擇老闆的學問。
李存勖的覆滅
話說當時後唐之軍猛然,大有統一天下之勢。而馮道在李存勖那已是叱吒風雲,君臣二人同心,唐之中興指日可待。然而,在這個節骨眼上,馮道丁父憂,按例需守孝三年(實際二十七月)。
馮道那邊過著安逸的田園的生活,而李存勖這卻已然是天翻地覆。馮道沒想到,當初的洛陽一見竟成瞭永彆,李存勖死於一場軍事嘩變。細細品來,李存勖的失敗原因可以歸結於以下兩點:
1.宮禁不嚴與狂妄自大。李存勖的正妻劉皇後著實是個“鐵母雞”,真真是一毛不拔。禁軍久不發餉,就和這個貪婪的皇後有關,“要錢沒有,要命一條”,潑婦本質暴露無疑。不光是劉皇後,李存勖自己的毛病也不少,最主要的一個就是太愛攬功瞭。明明是大傢一起打下的江山,李存勖非要狂妄自大地說,“天下自吾十指中得之,與他人無涉”。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不讓兄弟們吃香的,喝辣的,豈能高枕無憂?
2.重用宦官集團、愛猜忌。“莊宗季年,稍怠國事、巷伯伶官,乾預國事。”可見,李存勖已經不復當年的雄心壯誌,開始趨於享樂。之前大唐怎麼覆滅的,李存勖難道不清楚?皇位坐久瞭,李存勖的猜忌也越來越嚴重。再加上宦小集團煽風點火,曾被馮道韆辛萬苦救下來的後唐第一名將郭崇韜也被李存勖處死。
失去瞭軍心,後果可想而知。若是馮道沒丁父憂,情況或許還會好點,至少有個能給李存勖諫言的人。不過,事情已經發生,李存勖大勢已去。需要說明的是,當馮道準備迴歸時,李存勖的部下已然嘩變,而馮道應該還不知道。
鏡頭一轉,我們迴到李存勖那。李存勖此時已經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正愁派誰去,李嗣源齣現瞭在他麵前。李嗣源之於李存勖,除瞭猜忌還是猜忌,為什麼?能力超群,怎能不防?不過朝堂之上,放眼望去,李存勖也隻找到這一人。沒辦法,就他吧。
正當李存勖猶豫不決該派誰時,亂軍已經勢如破竹殺入瞭李存勖的龍興之地――河北。口號聲滔天,一個個喊著要造反。那聲勢之浩大,李嗣源看瞭都要畏懼三分。果不其然,等他急匆匆地趕到鄴都城下時,亂軍一不做二不休把他挾持,還一個個苦口婆心地勸道:
皇帝要坑殺魏軍(亂軍地傢鄉為魏博,故稱魏軍),民心盡失,今日救天下者,非令公(李嗣源)而誰?
“萬般無奈”之下,李嗣源隻好硬著頭皮答應,被“劫持”到瞭洛陽。大軍壓境,李存勖竟然無兵可派,隻能在宮裏等死。
馮道選擇老闆的學問之李嗣源
迴到馮道。這時,大傢可能已然看清楚瞭,李存勖大勢已去,馮道不選李嗣源還能選誰?還講什麼學問?彆急,馮道的下一步行動可能會跌破所有人的眼鏡。
當時,還沒等馮道做齣決定,就已經有人來“遊說”瞭。他的名字是孔循,說來也怪,這個孔循卻也不是他的真實姓名。齣於種種原因,孔循四處認乾爹乾媽,一生四次易姓,名字也跟著改,“牆頭草”實錘。
孔循是個“聰明人”,誰是未來的主,打聽打聽消息就清楚。好心如孔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馮道趕緊投靠李嗣源。要說馮道不知道孰優孰劣,那自然是個假命題。然而,馮道卻做齣瞭個“驚天動地”的選擇――去見李存勖。
都說亂世裏的生存法則是“多磕頭,少說話”,結閤洛陽附近的指揮使和都虞候來看,更是如此,那架勢,惟恐投降投慢瞭。馮道瘋瞭嗎?非也,非也,這裏麵可有著學問。
第一,未來後唐的主是誰,馮道自然清楚,他可不會做齣自毀前程的舉動來。
第二,馮道去見李存勖未必會失勢,還有可能是個加分項。你想,馮道今天輕而易舉地投靠瞭李嗣源,第二天又不知道會投靠誰。放在現在也是如此,誰想要一個不忠誠的員工?尤其是機會來瞭,這正是馮道錶現忠誠度的機會。
第三,馮道之所以敢這麼做,是因為有前人的例子。當年魏徵不是這樣嗎?若是他像孔循那樣,見瞭新主就跪,李世民還會重用魏徵?馮道此時不作為,什麼時候吸引李嗣源的注意?
第四,李嗣源這個人馮道是瞭解的。在馮道齣任河東掌書記時,二人就有交集。李嗣源不是個泛泛之輩,看人認人自有一番手段。那些個過來諂媚的人,重用不得。馮道對李存勖忠誠,就是讓李嗣源知道,自己是可靠之人。我馮道能尊重李存勖,自然也會尊重你李嗣源。
除瞭以上四點,馮道去見李存勖不光是為瞭利益,還因為他念舊情,不然誰會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見舊主?後來事情也嚮著馮道所想的發展――馮道順利地坐上瞭宰相的高位。
馮道選擇老闆的學問之安重誨――不閤適的選擇
馮道雖然坐上瞭宰相的高位,然而在李嗣源那他還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還有個樞密使安重誨。史載:
重誨為樞密使,四五年間,獨綰大仁,臧否自若。
舉兩個例子。李嗣源的侄子李從璨一天喝醉,在皇帝的禦榻上坐瞭一會兒,罪不當誅。可沒成想,安重誨看不順眼,一道上疏請奏李嗣源賜李從璨一死。李嗣源沒辦法,隻能照辦。接著宣武軍節度使符習和安重誨素有矛盾,時不時就上書告他一狀。安重誨怎是受氣的人,直接讓諫臣去告符習一狀(理由:貪汙)。符習走量,安重誨一個就夠,李嗣源隨後辭退符習。
大傢看到瞭,安重誨在李嗣源那的地位可高,高到李嗣源都奈何不瞭。
再說說馮道。馮道現在麵臨一個選擇,因為李嗣源老瞭,登臨大寶時就是花甲之年。而李嗣源的身體每況愈下,誰都知道朝廷要變天瞭,馮道能不清楚?而李嗣源有四個兒子,老大早死不論,老幺太小不論,剩下的就是李從榮與李從厚。李從榮戾氣太重,李從厚沒啥能力,兩個都不適閤當皇帝,這事李嗣源也清楚。
不過,從字輩還有個能人,那就是河中節度使李從珂。李從珂是李嗣源養子,常年在外作戰,人也算是孝順,倒是個當皇帝的好苗子。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對於李嗣源來說,當然選自己的兒子順他意些。
以上是李嗣源的想法。李嗣源怎麼想無所謂,對於安重誨來說,無論是李從榮或是李從厚誰當皇帝都行,因為他們都視自己如父親。唯獨李從珂不行,威望大,還處處與自己作對。安重誨想要繼續控製朝廷甚至是當皇帝,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李從珂。
再迴到馮道。馮道現在有很多選擇,選李從榮、李從厚、李從珂或是安重誨。以上三個先不論,單說安重誨。對於馮道來說,像是安重誨這樣的沙坨粗人且嗜殺,是萬萬不可對其低三下四的,士大夫的良心告訴他不能。可是目前安重誨勢力滔天,馮道對他的態度也不好太過強硬,乾脆緘口不言吧。
馮道選擇老闆的學問之安重誨――既然不閤適就除掉
隨著李嗣源一天天老去,安重誨與李從珂的鬥爭也在加劇。為瞭能除去李從珂,安重誨不惜假傳聖旨,令河中指揮使楊彥溫驅逐李從珂。
李從珂接到聖旨後,感覺不對勁,立馬上書李嗣源陳述原委。李嗣源一聽,朕什麼時候下過這道命令,驅逐三兒(李從珂小名)?安重誨沒料到,李從珂竟然不按常理齣牌,簍子捅大瞭。
李嗣源想質問楊彥溫究竟是誰指使的?這時候安重誨卻想殺人滅口。還沒等李嗣源對質,安重誨就搶先令步軍都節度使藥彥綢立斬楊彥溫,來個死無對證。安重誨這步確實走錯瞭,李嗣源隨後就開始指責藥彥綢失職。可安重誨那絲毫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依舊我行我素,還令宰相馮道與翰林學士趙鳳上書參李從珂擅自離職(史書無明確記載“令馮道”,大概率推測)。
要說是彆人參李從珂一狀,李嗣源沒準覺得還自然,可唯獨馮道不行。要知道,馮道當年苦諫劉守光與李存勖,那是何等的錚錚鐵骨,如今卻做齣這樣的事來。
李嗣源能不清楚這是誰的意思?馮道說話懂得分寸自然不會說齣來具體是誰,可那言之鑿鑿又讓李嗣源堅定瞭幕後主使者――安重誨。之後馮道又“惶恐而退”,種種是“演”給誰看?李嗣源。
興許之前李嗣源不清楚安重誨的勢力已然滔天,現在連馮道一國宰相都畏懼三分。之前馮道為什麼敢彈劾李從珂,因為他篤定經過自己的一頓“添油加醋”,安重誨必將被李嗣源懷疑。沒辦法,誰讓安重誨老愛吃獨食呢?馮道定不會讓安重誨當自己的新老闆的。
果不其然,李嗣源對安重誨的態度已經冷下來瞭。可安重誨還不消停,打算親自上陣彈劾李從珂。李嗣源這會怒瞭,苦口婆心道:
有些話你不妨直說,到底朕怎樣處置三兒,你纔會滿意?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安重誨沒法瞭,隻得止住。安重誨混跡官場這麼多年,也不可能不清楚李嗣源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既然你李嗣源還沒動手,我安重誨還不如搶先下手――請求外放。什麼意思?避風頭,來日再戰。
齣於念舊,李嗣源還是把安重誨給留下瞭。可無論是安重誨還是李嗣源都不舒服,李嗣源不想留安重誨可不好說齣口,而安重誨想走李嗣源又不讓。
怎麼辦?決定權再李嗣源那,和很多帝王一樣,他同樣也想找手下人去背黑鍋。找誰?無非是文官集團嘛。再說說文官集團,大傢都是要命的人,誰現在勢大一目瞭然,都不約而同地亮齣意見――反對外放安重誨。
沒錯,誰也不想背這個黑鍋。可眾多附和中卻有一個人鶴立雞群――馮道。作為宰相,馮道亮齣瞭自己地意見――堅決支持外放安重誨。這裏麵有學問瞭,馮道這句話明顯是嚮著安重誨說的,為什麼?他不想得罪安重誨,未來的事料不定,萬一他又殺迴來瞭,自己也好給新老闆一個好印象。而反觀李嗣源,他其實也沒有下定決心處理安重誨,馮道此時也不用背負任何政治風險。兩邊不得罪,這就是選老闆的哲學。
後來,安重誨還是留任,可他終究不想留在中樞,不僅是自己的勢力弱瞭下來,而且還被成德節度使範延光占瞭風頭――自己和他一同任樞密使。如此不堪,安重誨更是變著法地想要逃離中央,一可自保,往遠瞭說還可自立。
趁著西川和東川節度使叛亂,安重誨就想藉此請戰。李嗣源拗不過他隻好答應,可是安重誨這個人到哪都是一副蠻橫樣,久居中央更是讓他忘瞭亂世的險惡。而李嗣源也下定瞭除去安重誨的心,於是密令翟光鄴:“重誨果有異誌,則誅之。”安重誨就這麼死瞭,李從珂算是輕鬆瞭。
結語
在權力的遊戲中,誰也彆想道德。冷酷與無情,纔是亂世的代名詞。死瞭李存勖,死瞭安重誨,後唐的江山還得繼續。隨著李嗣源日漸消沉,儲君之位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
李從榮、李從厚、還是李從珂?沒有暗流湧動,因為一切都已然擺上瞭台麵,還沒等李嗣源駕鶴西去,他的二兒子李從榮已然造反。而這時,善於選擇老闆的馮道又該何去何從?歡迎關注,下篇我將繼續說道說道馮道的“老闆哲學”。
參考資料:《五朝宰相》《馮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