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前段時間在中國大銀幕上映瞭。
但在此之前,我已經看瞭兩三遍,是我日常無聊用於消遣的時候,就看一下,也當個生動的紐約觀光片,懷念疫情前的種種旅行。
男女主人公也都很養眼,洋氣的那種。
男主是憑藉《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提名的蒂莫西·柴勒梅德,萬韆少女的“甜茶”。
女主是《沉睡魔咒》中的愛洛公主艾麗.範寜(以下我就說範寜吧),以及賈斯汀·比伯的前女友賽琳娜·戈麥斯。
海報定位就很浪漫瞭,但今天我想說的,不是愛情,這部電影,最最好看的地方,也不是愛情。
它講述瞭一種“上流感”的精髓,再直白一點——
那些看起來都挺有錢的人,為什麼沒能相愛?
(簡單普及一下導演,伍迪·艾倫被法國人譽為“美國電影界唯一的知識分子”,是纔華橫溢的代名詞。奧斯卡金像奬、金球奬、威尼斯、戛納、柏林......各大電影節的奬杯全都被他收入囊中,單是奧斯卡最佳劇本提名,就拿瞭16次。但他也深陷me too運動,然後這部電影也遭遇坎坷,他娶瞭自己的養女,總之,私生活方麵已經成為人們口中的“渣男糟老頭子”)
男主名叫蓋茨比,聽名字就明白,他生活的環境紙醉金迷,超級有錢,典型的上東區文藝男孩。
(彩蛋:第四張圖是導演伍迪·艾倫。蓋茨比雖然是富二代,但他依然很“伍迪·艾倫”。一身撞色襯衣+毛呢西裝外套+同色係燈芯絨長褲是導演永遠的標配,蓋茨比喋喋不休,像個話癆,還有點神經質。甜茶在電影裏,果然就是伍迪·艾倫自己的意嚮投射)
蓋茨比最近愛上瞭一個女孩,艾什莉。
她來自亞利桑那州,並在那擁有銀行,蓋茨比父母還沒見過這女孩,就希望他們結婚。
蓋茨比和艾什莉在同一所大學讀書,電影的開始,艾什莉忽然拿到瞭一個采訪名導演的機會,這讓一直想當記者的她欣喜若狂。
而蓋茨比興奮的是,終於可以嚮女友展示曼哈頓,可以一起度過一個浪漫的周末。
蓋茨比一直在說的是,曼哈頓之旅種種細節——他提前訂好酒店,想著和女友去皮埃爾吃早午餐,去剋萊爾酒店聽鋼琴麯,去看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的壁畫......
事實上,決定迴紐約對他都是一種犧牲,因為母親將在周末舉辦上流社會的大型宴會,而這是他最厭倦的時刻——“絕對不能讓我父母知道我迴紐約瞭。”
對於艾什莉而言,滿腦子隻有這一次采訪,她甚至想到瞭,自己會不會因此得到普利策新聞奬。
(艾什莉甚至想到瞭,自己可能因為采訪名導成為第一個拿到普利策奬的大學生記者)
對於蓋茨比所提及的一切她心不在焉,她說,12歲來曼哈頓,隻覺得曼哈頓便宜好買——“愛馬仕包200美金一個。”
其實從那一刻起,觀眾比蓋茨比更早意識到,這兩人真不是一路人。
來到紐約之後,蓋茨比發現一切都和他想的不一樣,一切都變瞭——
這根本不是他和艾什莉一起的浪漫旅行,從到紐約後,他們基本就沒同框。
他們是真正的
“花開兩朵,各錶一枝,各自奇遇,分開旅行”。
先說艾什莉。
在采訪瞭這名名導之後,很快覺得自己與他熟絡起來,稱謂都不知不覺變成瞭“老羅”。
畢竟,名導也對她錶示:你的名字,和我的前妻一模一樣,而我非常懷念她。
還告訴她,既然這是你的第一次重大采訪,我可以給你一些獨傢內幕,以及我現在處於最落魄的時期,隻有你能拯救我。
這個事最後演變成瞭老頭子迷離的“跟我去法國南部”,貴圈信口開河的程度,人喝瞭點酒感性不負責的程度,此處省略一萬字。
艾什莉當然推遲瞭和蓋茨比的約會,陪名導看片。
但在看片過程中,名導忽然來瞭情緒,要馬上跑齣去喝酒,並揚言:“我一點都不喜歡這部電影,要把它毀掉。”
名導一言不閤失蹤後,艾什莉又忙著陪編劇一起滿大街把他找迴來。
撞見編劇的老婆齣軌瞭編劇最好的朋友。
編劇和齣軌的老婆爭執不休,艾什莉隻能一個人去找名導。
但去到片場的艾什莉,卻在那裏意外邂逅瞭知名男演員。
她更興奮瞭,激動得恨不得馬上就打電話和閨蜜炫耀。
而男演員,剛好也很喜歡她。
她去到瞭男演員的房車,還被邀請一起參加晚宴。
麵對記者的鏡頭,艾什莉已經得意忘形。
艾什莉和男演員在簡單的晚餐之後,就一起迴瞭傢。
此時,還在街頭散步等待她赴約的蓋茨比,已經被徹底遺忘。
但和前作《愛在羅馬》中那位想獻身男明星的姑娘下場相似(最後被毛賊得瞭手)。
艾什莉不僅沒有和男明星共度良宵,反而因為男明星正牌女友忽然齣現,自己隻能赤裸著身體,偷瞭一件風衣,一個人光腳走在紐約的大雨中。
另一邊是等待著約會的,失意的蓋茨比。
但他毫無計劃地閑逛,卻意外而輕鬆參與瞭很多重要的局。
他的昔日同學正在紐約大學拍電影,就是李安畢業的那個學校,他被順手拉去參演瞭一下。
他去瞭前女友妹妹傢,因為感傷,在鋼琴上自彈自唱創作瞭一首即興單麯。
他在大都會被叔叔和嬸嬸遇見,被迫去到媽媽的鞦季宴會局,場麵奢華,名流雲集。
他在一天結束的時候,頂替哥哥去到小圈子的賭局,心不在焉地贏瞭十幾萬美金。
艾什莉在所有情況下都用力過猛,比如,喜歡賣弄自己的學識,把黑澤明說成歐洲導演。
沒有邊界感,一定要在編劇撞見婚外情的時候,給對方安慰,而且緊咬不放。
特意強調自己爸爸是開銀行的,來引發他人對自己的重視。
蓋茨比完全相反,他對一切都毫不在乎。
全世界人瘋狂嚮往的紐約對他而言唯一的價值就是“找點樂子,足以毀掉我人生的樂子”。
他絲毫不願意展現自己,但漸漸你發現,他什麼都懂,會彈鋼琴,會創作,會享受生活,腦子聰明算賭注很快,但他哪個都談不上精通,也不想精通。
他甚至為瞭應付父母,可以隨手掏齣5000美金,隻為瞭讓妓女扮演一下女友參加宴會——“反正錢也是賭來的,無所謂。”
現實裏有充分到溢齣的安全感,纔會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永恒瞬間。
(艾什莉用“古樸而雅緻,追尋一個存在於已逝年代的浪漫夢想”來形容他)
伍迪·艾倫壞嗎?壞的。
一如既往地在歌頌、維護、展現所謂上流社會的精髓,就是那種“我擁有一切所以我對一切都不在乎也不炫耀”的倦怠感。
但他那麼無所謂,也不會從這個階層滑落。伍迪·艾倫任性到,讓他每次賭錢都莫名賺十幾萬,他自己都說“沒有道理”。
把這部分錶現得淋灕盡緻的,是蓋茨比在小巷遇到的昔日同學,他心裏想著“我最討厭的同學”,然後紳士溫和地打瞭招呼。
他吐槽瞭關於蓋茨比同學的一切——紐大的電影項目愚蠢;拿瞭選美冠軍的女同學要嫁給看不上的財閥;因為一個夜宵禁令普林斯頓大學的某某要被退學瞭……最後,他在這裏,是因為馬上要上煩人的醫學院。
背愛馬仕不厲害,用愛馬仕裝白菜並且吐槽它的皮革顯老,纔是這個階層玄妙的感覺,也是凡爾賽的齣處。
而隻有艾什莉這樣被蓋茨比好友諷刺“那邊還吃仙人掌嗎”來自小鎮的暴發戶,纔會野心勃勃,想要徵服一切。
艾什莉在一路的光怪陸離裏,不斷覺得自己被“意外賞識”,被“命運選中”,其實導演編劇演員從頭到尾也沒有想瞭解她,她隻是這個圈子獵艷的一個庸俗故事主角,也不可能真的屬於這個“電影圈”。
而基於不同的欲望閾值,雙方的原則感也完全不同。
蓋茨比的導演朋友要求他們拍一場吻戲。蓋茨比進入不瞭狀態,因為他覺得自己有女友。
但艾什莉呢,她會毫不猶豫地撲過去,她會說:“管他呢,這可是國際巨星,是到老瞭都能講給小輩聽的故事。”
(從脫衣服的細節,就可以看齣艾什莉的迫不及待)
《紐約的一個雨天》從頭到尾都沒有展現男女主人公的愛情。
它在展現他們所屬的不同圈層。
所以,上流感的真正精髓是什麼?
就是那種淡淡的厭倦感。那種被滿足太多後,對現實都視而不見,錶麵上(隻是錶麵上,涉及利益的時候會清醒的)看起來總有一點不切實際做夢天真的倦怠感。
那是一代人或者好幾代人拼命努力耗盡生命,用時間的殘酷,纍積質變換來的。
伍迪·艾倫的哲學是,努力算什麼人生贏傢,懶得努力纔真贏瞭。
當蓋茨比終於帶著心愛的艾什莉坐著老舊的馬車在紐約街頭約會時,他忽然隨口說瞭一句歌詞:
The roaring traffic's boom,Silence in my lonely room.(車馬喧嘩,孤房靜寂。)
艾什莉一如既往地愛賣弄,馬上迴應:啊,我知道,這是莎士比亞的詩,對吧。
此時蓋茨比的厭倦已經溢於言錶。
它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美國歌舞片《柳暗花明》中的插麯。
故事的最後,他堅定地跳下瞭馬車,拋棄瞭他想象中目眩神迷的,帶著鄉土氣息的新鮮感。
蓋茨比隻有十八九歲,最叛逆的年齡,厭惡上流社會,願意做任何能震動那群得體的勢利眼的事情。
但事實上,最後他發現,隻有跟同類在一起最舒服。
看到最後,你纔發現,電影的浪漫,給瞭一個女配角,前女友的妹妹,住在紐約中央公園價值五韆萬美金市值房子裏的女孩。
當蓋茨比在她傢彈著鋼琴嘆息——
我喜歡休息室裏的鋼琴,毛毛細雨,霧靄沉沉,薄霧中的紐約城,一對戀人約在六點碰麵。
她一聽就懂。
他隨口說齣幾個場景,她就立馬能猜到是哪一部電影,一人接一句。
他心心念念的雨中約會,也是莎諾最嚮往的。
在紐約的一個雨天,他在不知不覺中,與她相遇幾次。
後來,纔發現在這一天之中,真正與他在雨中街頭,忽然相遇,忽然戀愛的人。
原來是她啊。
伍迪·艾倫拍瞭大半輩子的愛情片。
在以往的電影中,他錶達過
“無法實現的愛情最浪漫”,他講過
“最好的感情或許是婚外情”。
但今天,他85歲瞭,他用一個happy ending的大結局來迴歸瞭愛情最初的心動時刻:
愛或許總是這樣,在不經意間,在我們從未想象的情景裏發生。
但如果僅限於此,你還是小看瞭老頭子。
老頭子給甜茶這個角色取名叫蓋茨比,而《瞭不起的蓋茨比》裏最著名的一段台詞是貴族丈夫在說服齣軌的妻子,同樣是貴族的黛西迴歸傢庭——
“我們和蓋茨比不一樣,這跟錢不完全有關,我們身上流著藍色的血,他永遠都沒有。”
在電影的最後,我們終於看到瞭蓋茨比與自己厭惡的階層和解的那一幕,母親誠實告訴他,她曾經是妓女,一切財富來自邂逅蓋茨比的爸爸,雙方白手起傢。
可即便這樣,蓋茨比也紮紮實實是齣生在上東區,最最富有,審美教育生活方式都頂尖的二代。
他隻能和二代們生活在一起瞭,來自亞利桑納州的暴發戶女兒,也不行。
所謂階層的門,就卡得那麼死,死死的,仿佛那句諺語——通往天堂的門太窄,容不下第二個人。
這是伍迪·艾倫藉浪漫的一場雨,那麼輕鬆、快樂、狡猾地告訴你,關於圈子最殘酷的真相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