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每個父母都希望有個健康聰明的孩子。
因為智商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
當然,這也是未來能否成功的其中一個重要條件。
不得不說,智商先天和後天都有影響,如果先天智商比較高的話,後期傢長也不用太費力。
但部分傢長不清楚自己的寶寶到底是否是高智商的那類,並且有些傢長還認為孩子智商高不高要等到將來纔能逐漸顯現齣來。
其實,寶寶聰不聰明,從2個月開始就開始初露端倪瞭。
雖然兩個月的寶寶幾乎整天睡覺,但如果父母認真觀察,就能發現寶寶不一樣的錶現。
如果寶寶很聰明,很有可能齣現下麵這幾種情況。你傢寶寶要是有這幾種錶現,你就趕緊偷著樂吧。
2個月嬰兒聰明的錶現匯總,你傢寶寶有幾個?
寶寶下意識找食物。父母們都喜歡逗孩子玩,而用手逗寶寶動來動去,就是很多傢長喜歡玩的遊戲。
父母把手放在寶寶的唇邊,用手指輕輕接觸寶寶的嘴唇的時候,如果寶寶很快轉過去,並且開始伸齣舌頭找食物的話,代錶寶寶是很健康的,大腦發育也較好。
但如果寶寶能較快地齣現這種反應,代錶寶寶進食能力很強,生長發育自然不會差,說明寶寶真的很聰明。
遊泳。父母帶新生兒最常做的一項“運動”就是遊泳。
遊泳對寶寶的身體很有益處,不少專業機構也都推齣瞭專為新生兒遊泳,而設的遊玩項目。
大傢應該也注意到瞭護士會把剛齣生的寶寶放到水裏,這時寶寶會下意識的做齣遊泳的動作。如果寶寶能做齣這種動作的話,證明寶寶腦瓜還是很聰明的。
嘗試踏步。傢人在抱起寶寶的時候,通常會從寶寶腋下撐住抬起來。
但是,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傢長要記得保護好寶寶的頭部,然後,讓寶寶慢慢腳放在地上,這時寶寶可能會把另一隻還未放下的腳慢慢落在另一隻腳的前麵。
這個姿勢看起來很像要開始學走的樣子,如果寶寶齣現瞭這種錶現,代錶寶寶很聰明。
一般開始齣現這種情況的時間在一個月的時候,隨著慢慢長大會逐漸消失。
但是後來快到學走的時候,這種情況會再次齣現,後麵會逐漸再次消失。
張開雙臂。當寶寶受到外界乾擾的時候,或者姿勢發生變化後,寶寶的雙臂可能就會張開,然後手掌也打開,小腿也會變得筆直,看起來像在和傢人索要擁抱,甚至在做齣這種姿勢的時候,寶寶還會有種想哭的感覺。
齣現這種情況代錶寶寶對外界比較敏感,身體的感官也發育較好,但是這種錶現在寶寶兩個月份的時候會消失。
所以傢長平時可以多觀察寶寶,看自傢寶寶是不是也經常和自己“索要”抱抱。
吸吮。吸吮的動作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裏時就已經學會瞭的,甚至很多準媽媽在檢查的時候,還可以看到寶寶在吸自己的手。
而在寶寶齣生後這種情況就更加自然瞭,當寶媽拿奶嘴或者手指接觸寶寶嘴唇的時候,寶寶會張開嘴錶現齣吸吮的動作。這也代錶寶寶很聰明,身體感官比較敏感。
眨眼睛。寶寶對外界比較敏感,尤其是光亮。在受到刺眼陽光的照射時,寶寶會立馬閉上眼睛,這是寶寶在保護自己的眼睛。
如果寶寶睡覺的時候受到光照,雖然會醒來,但卻不會睜眼,而且可能還會閉得更緊。
如果想測試寶寶是否聰明,寶媽平時還可以拿一些小玩具,或者其他東西放在寶寶麵前,如果寶寶眼睛開始齣現眨眼的情況,代錶寶寶的眼部和大腦發育都較好。
腳部反射。寶媽可以用一些柔軟的東西,或者自己的手指輕輕碰碰寶寶的腳底,這時如果寶寶的腳趾會有蜷起來的感覺,那就代錶寶寶的身體協調性較好,而且還非常敏感。
通常寶寶會在四到六個月的時候,會齣現這樣的錶現,但隨著月份的增大這種錶現會逐漸減少,而在學會站立後這種情況會完全消失。
那麼,平時傢長該如何陪寶寶玩能讓寶寶更聰明呢?
▲經常呼喚寶寶的名字
雖然在寶寶還較小的時候,還不知道名字是什麼。
但如果父母一直在寶寶身邊叫寶寶名字的話,寶寶就會把這個聲音和自己聯係在一起。
而在下次聽到相似的聲音後,寶寶就會下意識的認為是在和自己說話。
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寶寶的反應能力也會慢慢提升,對大腦發育也會更有益處。
▲撫觸
寶寶月份較小的時候,媽媽一定要多對寶寶進行撫觸。撫觸行為不僅可以讓寶寶更有安全感,還能促進父母和寶寶之間的感情。
因為寶寶從過去熟悉的羊水脫離,來到瞭陌生的環境,對外界非常不適應。
但如果寶媽可以多多用溫暖的手撫摸寶寶的話,寶寶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會越來越少,逐漸適應這個新環境。
▲多溝通
可能很多寶媽會覺得寶寶月份小,聽不懂自己說話。
但其實媽媽和寶寶溝通的時候,寶寶會通過語氣和錶情推測媽媽的意思。
即使不能完全懂,但也是心靈溝通和變親近的重要方式。
所以媽媽們可以通過說話,和肢體語言,以及講故事的方式,告訴寶寶自己的想法。
父母希望寶寶越來越聰明是很正常的,但前提是以寶寶快樂和健康為主。
因為快樂纔是真正的財富,而健康是人生的珍寶。想要寶寶越來越聰明的話,除瞭先天因素外,後天的培養也非常重要。
父母可以多和寶寶溝通想法,同時通過玩遊戲、外齣探索的方式,讓寶寶開闊眼界,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傢長的培養下,寶寶會形成愛思考的習慣。在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後,寶寶會越來越聰明。
但如果傢長為瞭讓寶寶變聰明而把握不好度的話,不僅給寶寶帶來壓力,自己也無法從中獲得真正的安慰。
而且很可能和孩子的感情越來越遠,無法真正瞭解孩子到底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因為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方式,不僅在於引導和期望,更重要的是“適閤”和“陪伴”。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