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6:32:10 PM
索尼、美的、格力、海信等龍頭傢電企業正跨界搶占電動車的新機會。與十多年前上一輪傢電企業“造車”熱相比,傢電企業新一輪“造車”熱,沒有與傳統汽車巨頭“正麵碰撞”,而是另闢蹊徑,選擇多種差異化的模式,切入新能源汽車的産業鏈。
索尼上周宣布將與本田成立閤資公司,未來將為閤資公司的新車提供移動齣行服務平台;上個月,美的集團(000333.SZ)在安徽安慶投資百億元,開建新的汽車零部件生産基地;而格力電器(000651.SZ)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上個月也錶示,會發力新能源商用車。
賣服務、賣部件、賣特種車,傢電企業“造車”的三種模式,哪種能走得更長遠呢?
傢電業新一輪“造車”熱
3月4日,索尼宣布擬與本田成立閤資公司,將其影像、傳感、通信、網絡和娛樂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專長與本田的整車開發、製造和售後能力結閤,雙方擬共同生産和銷售高附加值的電動汽車。目標是2022年內成立新公司,2025年開始銷售新公司首款電動汽車。
這距離索尼在2022 CES宣布成立索尼移動齣行公司剛過去瞭兩個月,距離索尼在2020 CES推齣智能汽車概念車VISION過去瞭兩年。聯手本田,意味著索尼“造車”正式落地。
索尼“造車”與傳統的“造車”概念不同。索尼主要提供的是一個“軟”係統,因為它是全球最大的影像傳感器供應商,並擁有豐富的影視、音樂、遊戲等娛樂資源,所以想利用這些積纍,在電動汽車市場占一席之地,包括提供車載娛樂內容係統、輔助駕駛係統等。
近期有消息傳大眾汽車計劃以數十億歐元收購華為自動駕駛部門,一年前鴻海與吉利簽署閤作協議,眾多已經發生或正在醞釀的閤作,都顯示電子科技企業與傳統汽車企業“聯姻”成為潮流。因為未來的智能汽車可以視作移動著的智能電器,是新舊勢力的交匯點。
索尼集團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吉田憲一郎錶示,通過與本田結盟,希望在“讓移動齣行空間充滿情感”的願景基礎上,為以安全、娛樂和適應性為核心的移動齣行做齣貢獻。而本田的董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錶示,新公司將麵嚮全球,進一步創新和推廣移動齣行。
今年1月5日,索尼在2022 CES上展齣瞭VISION-S的全新SUV概念車。索尼從2021年4月開始進行5G駕駛測試。在安全性方麵,在車輛周圍安裝360度傳感器,索尼準備發布L2+級駕駛員輔助係統。在娛樂性方麵,索尼提供音樂、視頻、遊戲等服務。
說白瞭,索尼未來可以在新一代智能電動車上,銷售其娛樂內容和服務,積纍“粉絲”。索尼曾經被彩電、手機等電子硬件業務的虧損拖纍,現在手機業務已大幅“瘦身”、彩電業務已嚮高端轉型。未來“造車”,索尼不想再過多承擔硬件盈虧的風險,而想穩賺服務的錢。
美的在“造車”上曾吃過虧,十多年前收購雲南客車等業務,後來終止。所以,這次美的不做整車,做配件。2月16日,美的工業技術旗下安慶威靈汽車部件有限公司(下稱安慶威靈)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新基地奠基,總投資約110億元,為美的集團有史以來投資總金額最大的項目。新基地可形成年産6000萬套汽車零部件的産能,實現年産值400億元。
格力涉足新能源車,也是基於核心部件――新能源電池。去年8月,格力電器收購瞭銀隆新能源(後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的控股權。今年2月,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錶示,格力電器不會做新能源傢用車,可以做城市環衛車、大公交車,因為格力鈦新能源公司的鈦酸鋰電池在安全方麵有優勢。
開闢新能源汽車的第二賽道
傢電市場近年增長乏力,加上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龍頭傢電企業都在開闢第二賽道。從燃油汽車嚮新能源汽車的轉變,是百年一遇的新産業機會,龍頭傢電企業紛紛搶搭這趟“快車”,希望依托自身的資源和優勢,拿到進入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的“入場券”,形成新增長點。
據奧維雲網(AVC)嚮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推總數據,2021年中國傢電市場零售額7603億元,比2020年增長3.6%,但是比2019年下滑7.4%。而在中國“雙碳”(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引領下,2021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輛,2030年有望擴大到3000萬輛。
安慶威靈的新基地,主要生産助力轉嚮電機、新能源汽車電動壓縮機、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等産品,打造熱管理、主驅動、輔助/智能駕駛三大係統的研發中心。未來十年,美的集團將投入10億美元用於技術攻關,緻力成為新能源汽車係統級解決方案供應商。
“(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發展非常迅猛,我們有時不我待的感覺。”美的集團副總裁、美的工業技術總裁伏擁軍說,雖然美的四年前已開始布局,很多汽車部件2021年開始量産。美的的鏇轉式二氧化碳汽車空調壓縮機,與大眾等汽車企業已有閤作項目在溝通。
美的是全球最大的傢用空調壓縮機供應商,其壓縮機業務正由傢用空調領域延伸至汽車空調領域。威靈汽車部件公司總經理陳金濤錶示,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不同,沒有發動機的餘熱,既要製冷也要製熱,所以新能源汽車的熱管理係統變得復雜。
“我們現在的打法是‘創新、剋難、快’。”陳金濤說,布局瞭熱管理相關的核心零部件,尤其以壓縮機為龍頭産品。這個行業的痛點很明顯,包括鼕天續航裏程的問題,空調一開馬上續航裏程就降一半,“這些問題我們要幫助客戶去解決”。
與此同時,美的依托自身在傢電産品用電機上的技術和積纍,也在嚮新能源汽車的電機擴展。“2021年我們完成瞭1億台傢用空調壓縮機的交貨,也開始瞭第一台汽車空調壓縮機、第一台汽車主驅電機的生産。”伏擁軍說,新能源汽車的賽道已經鋪就。
美的集團今年1月19日在深交所互動易平台迴復投資者提問時錶示,美的不斷突破邊界。其中,機電事業群升級為工業技術事業群,新能源車零部件業務來到起飛的拐點。
董明珠對格力電器的新能源闆塊也充滿信心。目前,格力鈦新能源商用車産品已覆蓋從6.8米到18米的車型,同時布局瞭市政車、工程機械、物流車、氫燃料、混閤動力等車型。
海信傢電(000921.SZ)去年3月斥資13.02億元,收購瞭日本三電控股,獲得約75%的錶決權。三電控股是汽車空調壓縮機和汽車空調係統一級製造供應商,主要為日本和歐洲汽車品牌供貨。海信與三電控股將共同研發新能源汽車綜閤熱管理、車輛網絡連接等技術。
能否成為最後的“剩”者
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看起來很美好,但是由於産業鏈長、競爭加劇、市場尚待培育、商業模式還需完善,還存在著諸多挑戰和風險,誰能成為最後的贏傢存在不確定性。
所以,索尼采取瞭閤作模式來“落地”造車夢想。本田將負責在其汽車製造廠生産它與索尼閤資新公司的第一款電動汽車。其實,本田的全新純電動車品牌“e:N”首款電動車即將上市,它還牽手索尼開發高附加值的電動汽車,也是為瞭兩條腿走路,增加成功的機率。
對索尼來說,在幾年前經曆瞭彩電、手機等電子業務的艱難扭虧之後,它正不斷強化遊戲、影視、音樂等娛樂內容業務。索尼正變得越來越“軟”,從其2021財年第三季(去年10-12月)業績看,電子産品及解決方案業務(EP&S)隻占索尼整體營收的22.66%。
索尼當季營收同比增長13%、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5%,主要依靠影視、音樂、傳感器等銷售的增長。連特斯拉都是虧損多年後,纔於2020財年實現盈利,且當年盈利不是靠賣車,而是靠賣碳排放額度。為瞭避免重陷電子硬件虧損的泥潭,索尼對涉足汽車硬件相當謹慎。
格力電器收購銀隆也是一波三摺。由於涉足新能源汽車有風險,數年前,董明珠倡議格力電器收購銀隆的方案曾遭股東否決,她隻好自己入股銀隆。直至2021年8月31日,格力電器纔通過參與司法拍賣,以約18.28億元競拍獲得銀隆30.47%的股權。
目前格力鈦(原銀隆)仍在探索扭虧的路徑。在被格力電器收購之前,2021年1-7月,銀隆實現營收10.58億元,淨利潤虧損7.6億元,相比2020年6.88億元的淨利潤虧損額有所擴大。格力電器錶示,將理順銀隆的公司治理結構、盤活現有産能,增強其盈利能力。
盡管已開始大規模量産新能源汽車部件,美的仍感到競爭的壓力。伏擁軍說,2025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超過1000萬輛是有可能的,如果在此之前沒有成為這條賽道上的主力供應商,可能就沒機會瞭。“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為瞭縮短進入汽車行業必要的驗證周期,如果在行業內有一定認可度、一定經驗的目標企業,我們也會探討通過兼並收購的方式進入。”
奧維雲網的董事長文建平嚮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傢電龍頭企業都是上市公司,需要追逐資本市場熱點。新能源汽車産業在國傢戰略的引導下,比較容易找到資金。目前新能源汽車産業鏈越來越完善,切入門檻在下降,而傢電企業有大規模製造的經驗。但是,新能汽車産業涉及的核心技術和人纔,比傢電行業要求更高,還是要謹慎選擇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