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巧白形象代言人海清主演的現代傢庭情感大劇《心居》是騰訊影業與閱文影視繼《人世間》後推齣的又一現實題材力作,雖然已經大結局,但它帶來的對於生活的思考依然值得我們討論。“真實”是看完該劇後最強烈的感受,人物真實、情感真實、細節真實,照見每個人不可言說的內心。
最真實的煙火氣息
過去二十年來,居住問題已經成為幾十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大城市的所有居民都不得不麵對的一個現實處境,十年前的熱播劇《蝸居》,以極其現實的劇情揭開瞭普通人在麵對“居住”這一問題時的迷茫和抉擇的無奈。
十年後,《心居》又帶著“房子”這一議題迴歸人們的視野,與《蝸居》不同的是,《心居》著眼於“心”而非“居”,讓這一現實問題又不那麼尖銳起來。
《心居》的煙火氣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竈台上蒸氣徐徐升騰,餐桌邊碗盤叮當作響,小巷中交錯的電綫與懸掛的衣衫……觀眾跟隨著鏡頭,穿過逼仄的弄堂、人聲鼎沸的巷落,再到車水馬龍的街道與遠處的高樓大廈。
《心居》寫的是上海,更是上海人。雖然是小日子,過的卻是大味道。這座城市不管已經發展得多麼現代化,中華傳統的傢庭倫常從未遠去,溫情與眷戀時刻流淌在小巷深處。
故事伊始,就通過幾個鏡頭,將主人公馮曉琴的生活展現在眾人麵前:清晨起床去買菜,迴到傢中準備早餐,再到喊顧父顧母丈夫孩子起床:她每天的日常,就是照顧一傢老小的起居。
這樣直白的展示,也為後續的傢庭矛盾買下瞭伏筆:一個為全傢人服務瞭十年的傢庭主婦,她怎麼就不能得到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呢?
在《心居》裏,主角們都是繁華都市中的小人物,但小人物亦是主人公——妥協中的抗爭,狹隘裏的偉大。
最唏噓的人生經曆
海清飾演的馮曉琴,齣生在農村,學曆不高,父母也沒有什麼見識,下麵還有妹妹和“弟弟”。這讓她不得不自力更生,來到上海打拼,在上海紮根的唯一齣路,就是嫁給上海本地人。
她選擇瞭顧磊,婆傢條件不錯,有大房子住,大姑姐也很有錢。但在她的眼裏,丈夫顧磊十分“不爭氣”,沒有上進心、懦弱、無主見,喜歡玩、打遊戲,在父母姐姐的庇護下,根本沒有擔起一個小傢庭頂梁柱的責任。
丈夫的無能、公婆的排外、大姑姐的輕視,在她慫恿丈夫嚮大姑姐藉錢買房失敗之後,內心的情緒徹底被引爆,她歇斯底裏地控訴:自己伺候一傢老小十幾年,難道不值一套房子嗎?
馮曉琴不努力嗎?她從一無所有的外地人成功擠進瞭上海人的傢庭,她拿著一手爛牌,卻硬生生地闖齣一條路來。
馮曉琴不賢惠嗎?顧傢老小被她照顧地妥妥帖帖,除瞭買菜傢用,她手上沒有一分自己的錢。
可她的強勢與算計,卻是毀掉這個傢的根源,和睦的傢庭錶象下是暗潮洶湧的矛盾,忍無可忍的爆發卻導緻瞭丈夫的死亡,看透瞭人性,隻剩唏噓。
最安寜的心之居所
沒有安全感的馮曉琴,將希望寄托在瞭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上,滿心以為
這能讓她安心,卻引發瞭更大的矛盾,並導緻瞭瞭丈夫的意外去世。
顧清俞無視弟妹數十年如一日對傢庭的付齣,顧傢人的極度排外,他們自以為是的“一傢人”,纔是這場悲劇産生的根本原因。
真正的一傢人,是互相體諒、彼此照顧,心往一處聚,力往一處使。
真正的“心居”,充滿瞭愛、溫暖和歡樂:是低榖時的安慰的鼓勵;是成功時祝福的擁抱;是歸傢時一盞常亮的燈火;是進門時一聲聲熱切的呼喚;是手邊一杯常溫的水;是身旁一道常伴的身影……
心之所居,潔淨安寜。傢人團坐,燈火可親。巧白三十年專注傢庭清潔,緻力於營造乾淨、整潔的傢居環境,讓每一個傢,都能成為潔淨安寜的“心之所居”。
今天是第73個世界衛生日,和巧白一起,讓我們“衛”愛而戰,守護健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