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9:40:10 PM
現代人的耳朵,實在是承受瞭太多。
高鐵車廂裏幾個小時的轟鳴、地鐵上外放的土味視頻、辦公室裏劈裏啪啦的機械鍵盤敲擊聲、還有齣租屋隔壁房間傳來的綜藝……
每一個都讓耳朵受罪、腦袋崩潰。
為此,很多人都不得不作齣防禦動作――戴上耳機,並把音量調大。
但這樣一來,遭罪的還是耳朵―― 長期較高的耳機音量,對聽力的傷害很大!
辦公室一位耳機 boy 的音量截圖,好幾次都衝著 100 分貝去瞭。
目前全球約11億年輕人(12~35歲),都由於暴露於娛樂環境中的噪音而麵臨聽力損失的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
圖片來源:耳機 boy 的 IPhone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感覺,耳機聲音太大確實是不好。但是每一個被噪音吵吵過的人也都知道,是真控製不住那按音量增大鍵的手指……
這麼說來,那忍受噪音、和聽力受損,我們就必須要承受一個嗎?
感謝科技,讓我們的耳朵有瞭新齣路,那就是「降噪耳機」。 (後文有 10 款降噪耳機推薦,記得 收藏 !)
在噪音環境下
用降噪耳機更安全
先說一個可喜的消息: 效果好的降噪耳機,能讓我們在噪音環境中,保持耳機音量和安靜環境時差不多,不會調得過大。
火車站噪音降噪效果模擬:
視頻長度 5 秒,大小不超過 3MB
街道噪音降噪效果模擬:
視頻長度 4 秒,大小不超過 3MB
視頻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SKR5vIvQ&t=169s
是不是感覺世界都清淨瞭!
而不用降噪耳機,噪音環境下就很容易把音量調得過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個人音頻設備的音量設置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 60%,保證在聽力安全範圍內收聽。
而通常情況下,在噪音環境下想要達到舒適音量、聽得清楚,很容易就會超過這個限製。
就拿打工人最常見的噪音場景――地鐵噪音來說,在一項關於 30 名在校大學生的聽力實驗中顯示,在模擬地鐵噪聲(75 分貝)的環境下,受試者佩戴頭戴式及入耳式耳機的舒適音量,均高於最高音量的 60%,所有人都超過瞭安全範圍。
有多少人坐地鐵通勤時,喜歡戴者耳機追劇、刷視頻? 你覺得正好能掩蓋車廂嗡鳴聲的音量,很可能已經在引起聽力受損瞭。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但是,在同樣環境下,當實驗中的 30 人都開啓瞭耳機的降噪功能後,戴頭戴式耳機和入耳式耳機的舒適音量,分彆下降瞭 7.23 分貝和 9.07 分貝,均下降到瞭最大音量的 60% 以下,處於安全的範圍內。
除瞭地鐵噪音,在模擬街道噪聲環境下也是一樣的結果。開啓主動降噪功能後,頭戴式耳機和入耳式耳機的舒適音量分彆下降瞭 6.04 分貝和 6.68 分貝。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 1
有人會覺得,就下降瞭幾分貝,好像也不多?
但是,分貝值每上升 10,錶示的是音量增加瞭 10 倍! 能下降 6、7 分貝,已經給耳朵減輕不少負擔啦。
對於經常需要在噪音環境中戴耳機的人來說,降噪耳機帶給你的不僅是更沉浸式的聽覺體驗, 更重要的是,比起非降噪耳機更能保護你的聽力。
不是堵住耳朵
是將噪音「抵消」
那降噪耳機為啥能降噪呢,該不會就是把耳朵堵得更緊吧?
的確,有些簡單粗暴的産品會這樣取巧―― 將耳機的頭梁設計得緊一些、在耳罩內部放上吸聲材料等,來實現耳機的物理隔音,這種叫做「被動降噪」。
「被動降噪」沒有太多技術含量,隔音效果完全是用物理結構實現的,造價一般較為低廉。而且由於封閉性較強,更容易造成耳朵不適。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而我們常說的降噪耳機,其實是指具有「主動降噪」功能的耳機。
它采用的是聲波疊加抵消原理:耳機上的麥剋風孔,它會收集外部的環境噪音,收集進來後經過內部的降噪電路運算後,會發齣與這些噪聲相反的反嚮聲波,與噪音疊加,實現互相相消。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3
也就是說,「主動降噪」耳機名副其實,是主動齣擊,創造齣與噪音剛剛相反的聲波,迎頭齣擊!
看到這裏有人會擔心瞭――啥?降噪耳機還要發齣反嚮音波?那豈不是耳朵要承受噪音 + 反嚮噪音,雙倍暴擊?
彆擔心,當然不是。
聲波是一種機械波,波形相同、相位相差 180 度的兩個信號互相疊加時,就會産生乾涉現象,兩波相消。
圖片來源:Youtube
物理不好的人可以這樣理解: 就像俄羅斯方塊一樣,一個凹型噪音,耳機就發齣一個對成的凸型,兩者疊加起來,消除~
由於這項技術成本昂貴,以前主要是用於航空、軍工等領域。但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近年來纔應用到瞭民用耳機上。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當然,「主動降噪」也不是萬能的。通常來說,由於低頻聲波周期較長、波形相對規整,所以主動降噪對低頻噪音的屏蔽效果是最好的。
比如街道上的汽車引擎聲、地鐵火車的、飛機的機艙轟鳴等,都屬於低頻音,降噪耳機就效果拔群。 在通勤路上和旅行途中,主動降噪能還你一個清淨。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而人聲通常是中高頻音,波形也不太規律,主動降噪就沒太大辦法。 所以很多耳機也都會在「被動降噪」上下一點功夫,物理性地降低人聲類噪音。
值得買的
降噪耳機推薦
降噪耳機技術雖好,但市場魚龍混雜。
前段時間還有新聞「僅 2 款降噪耳機獲工信部 A 級認證,五成降噪耳機存在問題」。
降噪耳機可以「渾水摸魚」的地方很多――
有的研發時受限於資金投入,而對降噪算法的調校和降噪能力的優化投入不夠,導緻降噪性能弱;
有的廠傢為瞭降低成本選用劣質的元器件,導緻左右耳機之間的聲壓差彆較大,聽覺效果差;
還有的是甚至隻有物理的「被動降噪」效果,消費者根本不知道,戴上還覺得挺隔音……
圖片來源:韆百惠《走過咖啡屋》MV
怎麼買纔不踩雷?
研究所邀請瞭前電子工程師,為大傢按照不同價位做瞭一份:
降噪耳機推薦
怎麼買纔不踩雷?快去收藏下來,購買時可以拿齣對照著參考哦
*續航時間來源於品牌官方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