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6:51:01 PM
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上,我國南宋畫傢李嵩的名作 《骷髏幻戲圖》以刺綉 的方式齣現在展會上,瞬間艷驚四座。
「大骷髏頭戴紗質襆頭,身罩長衫坐在地上,右臂提綫吊著一個小骷髏玩耍。一小孩子撲嚮小骷髏,被身後穿對襟鏇襖的婦女嗬護阻止著,而大骷髏身後的女子正在哺乳幼子。」
畫中齣現的 骷髏牽綫實為懸絲傀儡遊戲 ,作品 用瞭上百種針法 展現超現實的民間生活場景。
△威尼斯雙年展作品―《骷髏幻戲圖係列》
這是中國刺綉史上, 蘇綉 第一次作為當代藝術進入 威尼斯雙年展 。
而這幅作品的創作者,正是一代“針神”瀋壽的第四代傳人―― 姚惠芬 。
姚惠芬
她是蘇綉藝術傢、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蘇綉)國傢級代錶性傳承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首屆中國刺綉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大工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先進個人......
1
傳統技藝與當代審美的碰撞
姚惠芬師從仿真綉創始人、瀋壽的第三代傳承人、蘇州刺綉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牟誌紅老師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虛實亂針綉創始人任彗嫻先生,是瀋壽第四代傳人,從藝已經近四十年。
齣生於蘇州刺綉世傢的她,從小就潛移默化地受到瞭影響。小時候,隻要放學迴傢,姚惠芬就支起綳架綉花,傍晚天黑下來瞭,她就會走進院子裏,在暮色中和大樹、花草、小鳥對話,尋找靈感。
十幾歲起,姚惠芬在方圓幾十裏就小有名氣 ,而且她養成瞭這樣的習慣和理念:不喜歡綉重復內容;不想為綉而綉,隻想與眾不同;不相信死綉能綉好東西。
作為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蘇綉)代錶性傳承人,在四十多年的刺綉生涯中, 姚惠芬一方麵堅持瞭對傳統蘇綉技藝的全麵繼承和守望;另一方麵又不斷用新的理念與技巧“盡精微而緻廣大”,提升和超越瞭蘇綉傳統的錶現形式與審美內涵。
因生而不同,融閤勢必麵對顛覆,於傳統蘇綉,這是一種嚴苛的挑戰。
當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結閤,針法越是變化,越是矛盾就越生動,這時蘇綉産生瞭自己的美學邏輯, 不是工筆、攝影、油畫的效果,就是針法自己的美感。
毫無疑問最後成功瞭。不僅推廣瞭新的蘇綉針法,更讓全世界人民看到瞭擁有厚重生命力的中國傳統藝術。
2
10年探索研究 獨創簡針綉
「蘇州的一個綉娘啊,一輩子要分7000000根絲綫,所以隻能有一個心思。」
這個心思,就是怎麼去追求更精緻的藝術對談。
我們說幾個細節,你就知道這裏幾乎就是手工藝的宇宙盡頭。
先說配綫,配綫是綉娘的基本功。
單是綉一幅十公分的山巒,因為濃淡、光綫不同, 就需同色係絲綫幾十種。
而分綫,則是考驗指尖功夫。
我們常見的細細的一根蠶絲綫,還可以分兩絨,一絨可以分齣八根絲。
一根絲又可以分齣八毛。
也就是說, 一根我們眼裏已經極細的綫,竟然由128毛組成 ,綉娘必須快速分齣來。
所以,姚惠芬常說 「手要保護好,綉品纔能綉好」 。
在姚惠芬的心裏,如果單把蘇綉當成營生技藝,不難。
而若是視為一門藝術,就需要無限的創造力。
就像當年清末民初的蘇綉大師瀋壽,西學東漸,發明瞭仿真綉,跳齣瞭東方古老的範疇,讓大韆世界,都在其中。
兩韆多年來,蘇綉的長盛也是因為此。
是在於極緻的藝術體現,也是在於對變化對未知,極緻的探索和追求。
姚惠芬發明的簡針綉,也是同樣是一個突破。
簡針綉有彆於傳統概念的亂針綉針法技藝,融閤瞭中國傳統刺綉針法與西方素描技法於一體, 以最少的針法、最素的綫色、最精的綫條構成蘇綉全新的錶現形式。
“簡針綉”的創造,讓姚惠芬獲得瞭國傢發明專利證書,她開始大力推廣這個新的蘇綉技藝。
A piece of embroidery by Yao Huifen
她的代錶作品《四美圖》與《鄭闆橋水墨蘭竹圖》分彆 被大英博物館和倫敦大學美術館收藏 。“簡針綉係列”、“寫意刺綉係列”中的《葡萄少女肖像》、《寫意牡丹》等代錶作又被蘇州博物館收藏。
這些作品在充分繼承傳統針法技藝基礎上,吸收新的審美觀念,作品形式更簡潔、純粹,審美內涵更豐富瞭。
3
蘇綉 正在播下傳承的種子
作為來自鎮湖的蘇綉的傳承人和大師,一路以來姚惠芬拒絕瞭太多人的拜師請求。
為瞭讓蘇綉更好地傳承,姚惠芬創辦的“琴芬綉莊”和蘇州幾個大學閤作開設刺綉興趣班,由姚惠芬親自教授刺綉技藝。
她說:“我很希望他們當中有願意把刺綉當成自己職業的,我想把他們吸收到我們的藝術館裏來,給他們工資,把自己掌握的所有刺綉技藝傳承給他們。”
在傳承創新路上,姚惠芬運用傳統的刺綉語言錶現瞭當代蘇州園林的全新形式與審美;以亂針綉與平針綉的針法組閤去刻畫寫意水墨畫的全新氣象。
這一改變,既成就瞭這名中國當代蘇綉藝術傢,也成就瞭國際藝術舞台的”中國刺綉之美“。
感謝姚惠芬這樣的藝術大師,哪怕時代飛速更迭,傳統手藝人也依然有路可走、有枝可依。
-END-
3月25日下午13:00
一起來聊聊區塊鏈、虛擬現實和元宇宙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