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本文經「Upptune 心創」同意授權轉載重點摘要 TOP 4.1.根據大陸媒體以「超熱賣商品的祕密:Blockbusters: hit making, risk-taking, and the bi .....
重點摘要 TOP 4.
1.根據大陸媒體以「超熱賣商品的祕密:Blockbusters: hit making, risk-taking, and the big business of entertainment/Anita Elberse/ First edition 2013」)這本書所做的研究報導,好萊塢身為全球電影産業之王的主因,並不是因為異彩紛呈的影片類型、題材或是奧斯卡奬所評選齣的那些對産業有卓越貢獻的影史佳作,真正原因應該是那些能夠席捲全球鈔票的超級大片。
當然電影産業與其他産業一樣,也有二八定律,「每年全球電影總票房收入超過80%的是由極少數的「60部」電影所創造」。也因此好萊塢採取少數大片策略,投資大筆預算去豪賭這些「少數」可能創造齣來的大部分收益。
“One blockbuster can make a year.”
一部大片的成功就能保證一個製片廠的全年營收!
華納兄弟在2007年至2011年推齣的《哈利波特》係列和剋裏斯多福諾蘭的《蝙蝠俠:黑闇騎士》(諾蘭便是《星際效應》、《全麵啓動》等大片的導演)為例,每部約2~2.5億美元的投資,換迴的全球票房卻高達10~14億美元,ROI逼近5倍。
2.為什麼好萊塢「六大」敢豪賭大片?
但反過來看,這些投入上億美元成本(製作+宣發)的大片,一旦不賣,便是一場可以逼著導演和投資人跳樓的恐怖災難。近來最有名的賠錢貨是迪士尼在2012年的John Carter(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把靠從老賈手中買來的皮剋斯的幾部動畫賺來的好幾個億美元一口氣全賠光瞭。另外,多年前最具代錶性的大片災難就是1980年聯藝(United Artists)狂賠4,000萬美元的《天堂之門》(Heaven's Gate),災情嚴重到直接導緻由好萊塢傳奇卓彆林、範朋剋、畢剋馥、格裏菲斯等創建的聯藝關門大吉。
好萊塢著名編劇威廉姆·高德曼(William Goldman)曾經有一句名言:
在好萊塢,沒人知道一切(Nobody knows anything.)。
好萊塢集閤瞭藝術、商業的全球精英,擁有地球上最強的大腦,他們也相信「智者韆慮必有一失」。尤其電影的生命週期很短,從大規模上映到最後完全消失在人們眼際的時間,就是6~8個禮拜,如果前4周在院綫沒賣座,這電影等於先判瞭死刑。
所以,電影對決策數據的要求就非常高,特彆是數據的精準性,一定要達到準確和可靠,否則不僅不會幫助電影,還會誤導決策。如何確保萬無一失,避免大片不賣的災難悲劇,「使用者分析調查」(在電影界就是觀眾分析調查)在電影界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風險管理。
3.大片風險控製:使用者分析調查是標配也是基本常識
在電影的製作範疇內,保證該電影的拍製完成可以由和銀行或保險公司閤作的「完片擔保」負責,而在電影的市場發行範疇內,則由觀眾分析調查來完成從影片初始到結束之間各個階段的生死攸關節點的測試和調整,以確保從起點到終點的盡可能正確。
大體而言,一部製作成本2,000萬美元左右的好萊塢電影,基本上都會有5%~10%的預算用在分析研究等環節。2,000萬以下的案子就算不做大規模的分析研究,也至少會辦幾場試映會來試試觀眾的水溫。
4.用觀眾分析研究守護電影的整個生命週期
電影的觀眾分析研究會貫穿整個電影的生命週期,從概念籌備階段、完片階段、宣傳發行階段、即將上映階段、上映後階段等的分析研究,隨時掌握觀眾的想法與迴饋。
a. 概念測試
在電影源起、開發的階段所進行的測試,目的是把初期創意當中可能導緻觀眾不買單的不確定性降低,這個不確定性不一定非黑即白,是一個以不同方式和層麵所進行的觀眾反應測試,再藉以獲取觀眾的意見,讓電影製作團隊知道如果這麼做會産生什麼後果,如果那麼做又會産生什麼不同後果。
包括故事情節、影片類型這些電影開發階段時的早期要項,都有必要進行測試以降低風險,各界廣稱好萊塢電影的籌劃周密就是從這裏開始。
b. 試映
影片粗剪完成(80%完成度),製作預算幾乎都花齣去瞭,此時,電影成敗的風險迅速放大,這時候進行的調查研究會決定該電影要不要上院綫,如果試映反映不好且無更好的處理方式,很可能就會採取止血的方式而放棄上映。
試映會是這個階段用研的主要方法,通過觀眾的直接反饋,對影片的剪輯、完成提供決策參考,電影的結局甚至會依據觀眾的反應來調整。導演、製片和剪接會把電影剪齣五、六個不同版本,最後挑齣來觀眾反應最好的那一版。
試映還能在過程中找齣該電影最適閤的目標客群,以便於後續的精準行銷,達到讓口碑效果最佳化的結果。
c.行銷素材測試
行銷素材測試可以幫助電影製片公司或者發行方提前控製與掌握行銷效果,要保證電影的效益最大化,就要保證你行銷的訊息可以用目標群體所喜愛的方式傳達到,大片行銷策略的高難度就在於必須要攻佔全球市場纔能獲得最大收益,因此針對不同客群選擇哪種行銷形式和通路就非常重要。
行銷素材的測試其實就是在提升與客群溝通的效率。
好萊塢會反覆多輪的測試每種行銷素材,最後從中挑選齣最好的三到四個預告片,針對不同客群投放,盡管提高成本,但這其實是在用低成本換取高效率,整個測試過程,實際上也是在逐漸放大行銷素材投放效果的過程。
d. 追蹤監測
大約在電影發行前4~6週,會開始進行市場的追蹤監測,目的是通過一係列的問題來偵測觀眾對所有被監測影片的印象和反應,比如說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影片,多少人對它感興趣,還有多少人會把這個影片當成首選。
若一部影片知道它的人很多,但是知道當中感興趣的人很少,那就要提升觀眾接觸行銷素材之後的興趣度。反之,知道的人都很感興趣,但是很少人聽過這電影的話,就要提高整個行銷通路的覆蓋率。
追蹤測試可以幫助宣發人員及時調整策略,修正偏離,目的仍然是為瞭確保影片的成功機率,對大片來說,就是實現爆炸效果。
e.上映後分析研究
這是在電影生命週期的後階段所進行的調查,具有承先啓後的功效,在電影仍在上映,發行人員需要開始謀劃在後端發行的策略,抽樣影院去監測觀眾,瞭解看完電影之後的感想,是不是符閤預期,以及從哪些通路知道該片等等。
一方麵是對之前的宣傳發行做個總結研究,另一方麵也會問觀眾對下一級市場的周邊産品購買意願(如DVD、網路放映等)和興趣,盡可能地延長電影的生命週期,為電影的版權價值創造更多齣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