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4:59:26 PM
天寶十載和十三載,大唐與西南麵的南詔政權開打瞭兩把,這兩把大唐方麵的微操,曆史書上記得是明明白白,那可是相當的糟爛。
十載四月, 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將兵六萬討雲南, 與雲南王閣羅鳳戰於滬州。官軍大敗, 死於滬水者不可勝數。
十三載六月, 侍禦史、劍南留後李泌率兵擊雲南蠻於西洱河…… 為閣羅鳳所擒, 舉軍皆沒。
對於大唐為啥要打南詔,咱們在這裏先簡單介紹一下:
在大唐建國之時,高原之上謎一般崛起瞭一個戰鬥力爆錶的政權――吐蕃,李世民坐鎮的初唐時期,雙方短暫接觸、武力交流瞭一番,便立即探齣瞭彼此的底細――不好惹。
隨後,文成公主的下嫁,大唐、吐蕃之間的關係一度緩和,但兩者之間的區域競爭卻從未停歇過,畢竟安西都護府這個地方對於大唐和吐蕃來說,都是不能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縱觀整個大唐,即便大唐武力超凡,滅高句麗、吐榖渾、東突厥,吊打契丹、薛延陀,然而對於吐蕃來講,始終互有勝負。
既然戰術上徵服不瞭對方,那就從戰略高度上來布局,到瞭唐玄宗時期,大唐扶持西南麵六詔中的南詔,培養齣一個區域強盛的政權,作為輔助小弟,拉著南詔一起對付吐蕃。
然而,崛起後的南詔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現狀,他對打手這個角色,非常不滿,畢竟自己雖然是小弟,小弟也是有追求的呀。
因此,這個想要積極進步的小弟便和先前的大哥――大唐,開始變得貌閤神離起來,雙方的互相猜忌、提防,逐漸演變成瞭劍拔弩張、最終到瞭圖窮匕見的地步。
天寶年間的兩次戰爭,大唐原本仗著國力強盛,痛毆一把南詔這個不聽話的小弟,然而沒想到,兩次南徵,不僅勞民傷財,還落得個全軍覆沒、鎩羽而歸的下場。
戰敗的結局,使得唐朝方麵元氣大傷,而就在天寶十三載最後一次南徵敗北之後一年,天寶十四載,漁陽鼙鼓動地來,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舉起瞭反旗,也拉開瞭那場動搖大唐根基的大叛亂――安史之亂。
有鑒於兩者之間間隔時間之短,很多人覺得,天寶年間的兩次南徵敗北,元氣大傷的大唐,最終開啓瞭範陽那批野心傢們的覬覦之心。
那麼安史之亂到底是不是源自於天寶之戰的敗北呢?
其實在杜佑的《通典・兵典序》當中,有過這麼一個觀點,比較客觀:
祿山稱兵內侮, 未必素蓄凶謀。
通俗的講就是,造反這件事,不一定就是安祿山一直以來的奮鬥目標,人傢造反,其實也是被時局所逼,沒辦法,畢竟都想活嘛。
那麼安祿山造反到底是怎麼迴事兒呢,咱們一起看看,他的作亂,究竟跟天寶之戰有沒有太多的關係?
從開元後期開始,唐朝內部的矛盾,便主要體現在皇帝與太子,宰臣與太子、宰臣與宰臣之間。
開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被廢,支持太子的張九齡等人相繼被罷相,李林甫成為瞭掌控中樞之人。
而隨後,隨著被高力士等人推薦的李亨被封太子,朝廷內部的爭鬥,便始終在皇太子李亨和李林甫之間進行著激烈博弈。
唐玄宗則在兩者之間的衝突之間,左右調和,穩坐皇位十餘年。
而隨著李林甫與皇太子,皇帝與皇太子之間的勢力製衡發展,皇宮內的角力最終將各地藩鎮大佬們,紛紛拉下瞭場。
藩鎮製度下的節度使們,一方麵是朝廷的臣子,另一方麵又成為瞭影響朝廷內部力量,此消彼長的重要因素。
針對與皇太子關係密切的西北軍鎮,唐玄宗一方麵對其打壓控製,另一方麵大力拉攏、培養安祿山等人,以範陽、平盧製衡西北藩鎮。
唐玄宗以優容來換取安祿山的忠誠,他覺得自己對安祿山已經夠好瞭,安祿山必定不可能反。
“朕推赤心待之,祿山必無異誌。”
或許當時的安祿山,確實沒有太多的想法,畢竟朝廷裏麵,有靠山,咱怕啥。
但隨著楊國忠的上位,最終一切都變瞭。楊國忠上來之後,就發現,安祿山這邊自己搞不定,此時的楊國忠已經顧不上去製衡皇太子瞭。
為瞭達到平衡,楊國忠開始打造以隴右、河西、北庭、安西、劍南等節鎮來製衡平盧、範陽、河東、朔方藩鎮的局麵。
西北節鎮和東北節鎮之間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積越深。
然而,此時的唐玄宗,卻依然保持著先前的節奏,將主要矛盾放在自己與皇太子之間,不相信太子、楊國忠等人的奏告,最終使得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的矛盾,發展到瞭不可收拾的地步。
天寶十三載十一月, 楊國忠奏貶吉溫; 十四載四月, 楊國忠日夜搜求安祿山陰謀事, 圍抄安祿山在京邸第, 捕殺其門客李紹、安岱等。
雙方的矛盾,最終激化,安祿山也被逼上瞭不得不反的地步。
綜上可知,安史之亂其實與天寶之戰,並無太大的關係,天寶之亂雖然使得唐朝元氣大傷,但真正導緻安史之亂的,其實是朝廷一直以來的權力爭鬥。
不管有沒有兩次南徵,也不管天寶之戰最終的結局如何,安史之亂,其實最終也是難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