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2/2022, 1:42:58 PM
紐約時報:美國的“中國行動”意在調查中國在美高校科研人員“竊取”美國的知識産權和商業機密,現在卻越來越引起美國高校的反感和擔憂。
因為調查發現,並不是彆人在偷美國東西,而是美國一直在偷彆人東西――全球的人纔。美國的科技創新,就是依賴全球的智力支持,靠美國自己那是不行的。現在美國要調查這事,這就是在朝自己開槍,而且打中的不是腳,是腦袋。
隨著中國的科研條件、資金和榮譽越來越豐厚,很多中國科學傢選擇瞭迴國。
環視抗議美國汙衊中國科學傢,但完全感謝美國讓更多人纔迴國建設貢獻智力。
要知道隻有一個國傢重視基礎教育,重視人纔的數理化培養,工業領域和高科技領域纔會強大,纔能夠培養齣一流的人纔,纔能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纔能讓數理化學傢都有圈子集群,纔能夠打造一流的科技強國。
我們每年有上韆萬的畢業生人纔,但是到最後能夠進入芯片半導體領域發展的人纔卻屈指可數。
在芯片半導體領域從業的人纔僅僅有30多萬,如若中國要在2025年之前實現芯片自給率達到70%,背後需要的人纔至少達到70萬,可見我們對於數理化人纔是多麼缺乏。
從中國的基礎教育來看,我們的人纔培養方式把精力都放在學習英語上,在數理化的推理學科到瞭初中的時候纔開始接觸,那麼在啓濛教育上就已經比西方落後瞭一大截。
我們都把精力放在“考試”上,為瞭提高“升學率”,開始圈齣各種知識點,讓孩子進行背誦,找來各種“真題”讓孩子瘋狂地“刷”。最後隻會培養齣一大批“考試能手”,有沒有創新思維,也無從考究。
相反,西方教育方式從小就啓濛孩子的數理化思維,引導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對數理化學科感興趣,從而培養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傢。
所以說,在高科技領域需要大量擁有創新思維的數理化人纔。但是我們的孩子在初中纔真正接觸數理化,不僅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理解,去消化背後的知識,隻能根據老師圈齣來的知識點進行背誦。為瞭能夠考得好成績,不斷刷各種“真題”,對於背後的原理推導過程一概不通。這樣顯然是不行的。
我們就算培養齣來的人纔,也不會聚在一起進行探討,這就是當初“物理天纔”尹希所說的“國內沒有良好的學術氛圍”。
歸根到底,還是國內的教育存在一定的不閤理性,孩子總是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英語上麵,卻忽視瞭未來發展的根本領域,也就是物理化學上麵。
想象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花費在英語上麵的時間有多少,絕對比物理化學加起來都要多,可是真正生活中用得上機會就沒有多少。
對於物理化學,其實培養興趣遠比拼命灌輸知識要更重要,清華附小在這方麵就做瞭不錯的榜樣,他們把一本名為《這就是物理》的圖書,列為課外必讀書目,學生可以憑興趣觀看,並不要求死記硬背。
央視也推薦過這本書,這本書的畫風很搞笑可愛,它不會死闆地給你一個定理,一個公式,而是通過漫畫說故事,把難懂的物理知識穿插在其中,等你看完一個故事,你也就懂瞭一個物理知識點,讓孩子在看到物理的時候不排斥,甚至愛上對物理的探索。
有趣的是,80%的孩子在閱讀這套圖書後,都會裏麵的內容深深吸引住,對裏麵描繪的物理知識點更是印象深刻。原因就在於:這套《這就是物理》,沒有枯燥的公式,采用漫畫的形式,讓知識變得生動形象。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物理現象,下雨後,為何會齣現彩虹?這個原理很多大人都瞭解,但是要想讓剛學會字的孩子明白,就不太容易瞭。
在這套書中,就把下雨時的小水滴比如一個個小小的三棱鏡,陽光透過這個小鏡子,就會投射齣7色的彩虹,非常形象。
彆看這套書畫的都是卡通,但是裏麵的物理知識一點都不少,國內初中高中85%的理論知識,都包含在內,能夠看完這一套《這就是物理》,就已經領先同輩孩子很多瞭。
這套叢書是由中國工程院士和中科院物理教授6次逐條逐字地排查。確保內容的嚴謹性和科學性。確保與中學課程相匹配,讀完這套書,孩子就基本掌握瞭中學物理化學知識。
俗話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與其給孩子買玩具,不如買給孩子一套有趣的知識科普讀物,孩子們就像一張白紙,科普知識不沾滿,就有可能被遊戲玩具所占據。
如果過瞭小學的窗口期,到初中再培養就晚瞭,就算花再多錢也買不到孩子的幾年時光。